书城励志有一种自由叫解脱
3333500000033

第33章 从急功近利中解脱出来

是的,这个年轻人太讲究经济效益,而且是急功近利的效益,他根本不知道一个人除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之外,还有更多其它的效益也应顾及,甚至还有许多做了事付出了却没有明显效益的事也应去做,还有一些是要倒贴的义务和责任,那是不可能用来算效益的。

一个人生存不仅仅只是空气阳光和水分,他是人,自然还需要沟通、友谊、交心,还需要对父母、子女的责任,对亲戚朋友的责任与义务,这些都是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行为。尤其是夫妻二人,日常相处恩恩爱爱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然而当今时代,又有多少人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过分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拼命赚钱,半年在外也不给家中父母挂个电话,人与人的交往更是相互利用,相互找到对方的可利用点,为了钱,可以牺牲老朋友、老熟人、老同学、老部下、甚至亲人,甚至兄弟姐妹等等。

每个贪婪者都以为有了钱便有了一切,他其实只对了一半。

人是有对物质的需求,但是人不只是为了吃饭穿衣和性交,而且还有更高的精神需求,到了这个层面是不需要钱的,金钱是为物质层面设计的,它只是低层次的必需品,而不是心灵层面高层次的必需品。人不言而喻是有精神需求的,一个富翁为何也不快乐呢?也有他的忧伤呢?难道他不能用钱去摆平吗?显然,有些事是用钱摆不平的。

为什么今天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更讲究经济效益呢?

今天的偏执教育虽然也倡导素质偏执教育,但素质偏执教育为了什么呢?而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素质偏执教育实际上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素质,也是教学生如何有捞钱的综合能力的素质,而不是专门教我们如果提高我们的艺术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灵愉悦素质。

说白了,今天的素质偏执教育也只是一个傀儡,一个为经济服务的傀儡而已。

甚至可以说,而今某些艺校或艺术专业也在提高艺术素质,但这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为了经济的艺术素质。总而言之有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了全球的竞争偏执教育,自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出一大批一切惟利是图的人。他们一切向钱看,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将银子弄到手。从而加剧了社会的道德恶化,风气恶化,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人情淡薄,铁面无情。

一味只讲经济效益的危害?

一是疏离情感,自我封闭、孤立痛苦。人是情感的动物人是有情绪的,一个人如果一切为了钱,一切行为都只为了交易,那么我们痛苦时,烦恼时若不能自我调节,就麻烦大了,一腔忧愁,在茫茫人海中居然找不到一个倾诉者,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你诉说心中的烦乱,委曲压抑和忧伤,你即使不发疯,也会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伤所累。

二是你会苦恼缠身,因为有些事是需要付出的。一个只讲经济效益的人是把得失看得非常重的,他们小得小乐,大得大乐,小失小苦,大失大苦。在他们的生命里,是单线条的,只希望得到,只期望日渐增加,而不期望减少和财产流失。他们的全部心思都在患得患失间摇摇不定,都在为失去而苦恼,他们只期望将一切开支降到零,只进不出。

三是目光短浅,看不到暗失明得,此失彼得,先失后得的辩证法。

这个世界的得与失是一对相互转换的互依体。大家都深知福祸相依,长短相较的道理。赛翁失马的故事也是讲得与失的辩证法的。

在此,我还举一个今失明得的故事吧:我有一个叫万明礼的朋友他是开西餐店的,他经常给那些在店里吃东西的人送免费饮料,或结算时少收几块零钱。表面上当日收入是少了几十元,岂不知,正是这几十元再加上友好的态度与说词自然更加固了老顾客的再次光顾。而且由于名声好,自然也逐步带来了新的顾客。

天长日久,生意越做越火红。赚的钱便更多了。这是一个暗失明得的故事。

我想再讲一个此失彼得的故事。武汉有一商店门口摆着一自行车打气的打气筒,原来都是打气者每打一次自动交零钱三毛。其它店也都这样。有一天这个店老板的儿子是研究商场战机和得失辩证法的,他建议他父亲将那个打气筒边立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此处打气免费。此牌一出,自然对那些上班族来说就有吸引力了,因为他们上班钱来得不易,一日三角,十日三元,百天三十元,一年下来一个自行车打气都能省下一百来元,相当于购一新自行车,过日子的家庭自然会算这笔账。

打气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自然要顺便购点什么的人也在日益增加。

很明显,在其它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每月突出商品的纯粹利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且每月递增。

这是很明显的放弃小得而取大得的策略。

另外,还举一个类似的例子:不说古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得与失,只说今天我老家的某些农民,他们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想进城打工,他们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今农民负担重,一亩水田忙上一年的纯收入是二百元左右,算起来相当于每日六毛钱的工钱,一个农民可作八亩田,那么,他一天的经济效益是接近五元钱。一整天累得满头大汗。只有五元钱,若只为了那五元钱干活,他们会气个半死。他们当然收获的不只是五元钱,他们还得到了自主、休闲、娱乐(在田中唱歌),还有健康长寿等等。

另外至于近失远得的故事在此就不多谈了。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从急功近利中解脱出来呢?

处方:看淡。

看淡,就是莫让得失及烦心事常挂在心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一种高境界。它是对世事的疏懒,使心无挂碍。有些心境之人,能登高望月,能垂钓舟头,能畅流天下,能醉卧松间明月。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

一件是“自己的事”,诸如:上不上班、吃什么东西、开不开心、结不结婚、要不要帮助人……自己能安排的皆属之。一件是“别人的事”,诸如:小张好吃懒做、小陈婚姻不幸福、老陈对我很不满意、我帮助别人,别人却不感激……别人在主导的事情皆属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诸如:会不会刮风、地震、战争、开悟、成道……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都属于老天爷的管辖范围。

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人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这就是静心在“哲学”上的诠释,知道并不代表你能办到。

看淡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世事和自身的一种透彻的认识和省悟。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写过一段令人叫绝的《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尤新,并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溢日陋,身与名,一起臭。”一代宗师,视名之淡,视利之轻,忘怀得失,自寻其乐之情跃然纸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启功先生一样笑对生活,有不少人总以为“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来利往”,凡遇与名利、待遇有关的事,总要争得你死我活,无休无止。他们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好像有人故意和他作对似的。如此这般斤斤计较,把宝贵时光纠缠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中,如何能活得潇洒,活得快乐呢?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人生快乐的事太多太多,又何苦为眼前的一点暂时利益而烦恼呢?生活中最聪明的人往往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看得淡的人,他们很清楚该理睬什么,不该理睬什么,决不犯捡芝麻丢西瓜的错误,知道什么事情可以改变命运,也知道什么事情只会消耗青春。

看淡就是不要强求一定要得多少,什么时间得到。人生没有一定要得到的东西,即便是得到了,也终究还会失去的。尤其是不要掉进金钱的陷阱里不能自拔。

看宽得失,就是上面讲的要拓展得与失的时间、空间,世上有许多事是先得后失,此得彼失,暗得明失的。此理反过来也成立,即先失后得,此失彼得,今失明得。你做了一件好事,别人会给你一个好的评价,好事做多了,评价自然会达到质变。别人没评价,你自己心中也会升起一个喜悦。你付出了许多,你尽了更多的义务和责任,没有他人的评价,你内心自然也会升起一种善良得来的自信。有了这种正义的自信,你的步子一定会踏得更稳健更响亮。

有人说,人生一生的得失总和为零。

如果你在经济上得到多一点,那么相应你在某些方面自然要失去那么多。

一个勤于思考自我享受的人他将失去更多的人际关系;一个勇敢的人自然失去许多谨慎;一个贪杯的人必定常常误事;一个漂亮的人自然独处的时间要少一些;一个聪明的人自然显得狡猾一些;一个笨拙的人得到更多的诚实;一个丑陋的人自然智慧高于常人;一个历经沧桑的人自然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总结果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的,你要警惕。

如果你正在某一方面得到更多,那么,你在另一方面自然就会相应失去很多。

你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天地之间自有一种无形的公道永存,不然为何社会总在向前呢?不是有那么多人想阻止么?已阻止了么?

最后,我再说一下智者关于得与失的感激原则:

你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态;你要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你要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是他教导了你应自立;你应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是他强化了你的能力;你应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是他助长了你的智慧;你应感谢指责你的人,因为是他挑出了你的毛病。

今天的偏执教育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个霸道的恶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宇宙由万物的普遍联系是绝对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客观上是相互进行能量流动的。这种流动是多角度的,每个角度都有流动强弱的,这种时强时弱,时多线条时少线条的流动,若以人性的方式表达则称之为得与失。也就是说,得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时强时弱的,时得时失的,这才是符合了宇宙流动法则。而今天的偏执教育别是霸权主义偏执教育,他们以智慧凌驾于万物之上,而且强行以智慧为手段去违背自然法则,强行将外境中的能量,他人的财物朝着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向流动,流来,而且制造强大金钱凝聚场,将金钱聚积到自己口袋中,他们想借此人为的法则去改变自然流动法则,以达成自己的妄为和纵欲。他们将人生无常的得失强力控制在有常的只得不失之中,可行吗?当然不可行,而且非常可笑,这是老子讲的失道行为。老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就是自然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