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自由叫解脱
3333500000013

第13章 从假相中解脱出来(1)

我们认为自己拥有许多知识,其实别人比我的知识更多,两相比较,我们的知识究竟谁多?这就是假象之一,许多人就活在这种假象中洋洋得意。这样的假象无处不在,如能力假象,财富假象,认识假象,等等。

下面我们重点来讨论心灵深处的另一个丑陋的假象——迎合。

不要使你的生活成为一种表演,所有的表演都是外在的,都是迎合型的;迎合着他人,迎合着主人。一旦产生主人和中心,那么,你就成了仆人,成了服从。这是必然的。既然是表演,你便会以对方的口味为中心,以满足对方为重点,你就会遗忘自己,失去自我。所有的表演都是做作的。在真实的生活中,你不要去做一个演技者,这没有必要。他人说什么都无济于事,无关紧要,他人只是在说,只是在表达和发泄他生活的多余能量,只是为了他人的自我平衡而已。你自己是什么,那才是最重要的。你不用担心这个人怎么说,那个人怎么说。你一担心,问题就来了,别人的指责或暗示的方向和问题是不断的,你满足得了吗?不可能。就算你能满足,你的心也是从一个外在迎合到另一个外在迎合。这不是你的本意。既然不是本意,那么你自身就会产生内部冲突。冲突一起,烦恼便生。

一句谎言要用一千句谎言来掩盖。不然,在没完没了的谎言中,你自己就成了谎言的化身,别人就再也不会相信你。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画家,你在绘画时能得到激动,得到深深的满足,那么你就应去从事绘画,而不应干一个不情愿的工作。你不喜欢这个女人,你就不必为了人情、家人而结婚。你应该过一种你自己最希望过的生活,能给你带来快乐满足的生活,你不要为了满足别人,迎合别人而活着。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满足。足够的钱物,漂亮的老婆,豪华的住房,一切都不缺,但他依然不快乐,不满足。为什么?因为他真正想做的事是从事心灵和精神的前沿研究,他对生命存在的本身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外在的干扰、影响,他一直未能如愿。

在学校,他本来喜欢文科,但他被指导主修了理科;走入社会后其他同学都找了好工作,他气不过自己也选了一个能来钱的工作;同学讨了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他又气不过,也想方设法放弃了昔日长像平平的恋人,费尽心机找了个性格乖戾但漂亮迷人的女人。

这一切都只是虚伪的,这不是他心灵深处的本意,他只是为了满足外在的需求,满足虚荣的需求。这些年在表面上,在别人看来他是个很不错的青年,有能力,有爱心,条件好,生活得很好,而其实呢?这一切都只是动物性的,只是身体的简单满足,而不是其心灵的本意,心灵的满足。

他一点也不快乐。但他的弟弟高兴,姐姐高兴,父母亲高兴,朋友高兴,每个人都为他高兴。只有他苦笑。他没有真实地为自己为心灵活过一天,他完全没有对心灵负责,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从来就没有完成自身内在的使命,真实的心灵一直在大脑深处若隐若现,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被他发现。一旦发现,他就有一种羞愧感,有一种对生活现状的懊恼和遗憾。

有一个人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对他说:你喝酒吗?他说:不喝——可他的手却在颤抖,甚至就在那一刻他已经喝醉了——你可从他的呼吸中闻出酒气来。医生又问,你玩女人吗?他直接说不玩。可他刚从妓院里出来——他脸上口红还隐约可现。医生又问:抽烟不?他也说不。但他的指甲都被烟薰成黄褐色了。生活中这样当面撒谎的人的确太多太多了。这也是今天许多成功人士的言行。这个社会无处不充斥着谎言和虚伪,这样的人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在大街上很少能见到活得真正开心的人,全然展示生命的人,几乎没有。

大文豪托尔斯泰是一个悲剧,他一生都渴望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心灵的愉悦。但他有一个唠叨不停的女人,有一个贪婪的女人,她要钱,她要他弄钱,她要对外满足她的虚荣心。于是他照做了,他努力地写,努力地写,他几乎成了写作的工具。到八十岁的时候,他明白了,写是不行的,写是不能满足自身心灵的需要的,写也永远不能满足她妻子的欲望的。他老了,他不能写了,他只需要清静。但在那样的家庭,在那充满显耀的家庭,他做不到,他几乎要疯了。

最后他终于得以解脱了,就在他辞世的那天,他终于获得了人生的圆满结局。在一个风寒交加的夜晚,他得了伤寒,他再也走不动了。望着远去的列车,他笑了。他像一个小孩一样笑了。他笑得那样纯真,那样坦然,这是他几十年风雨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笑颜。他终于离开他显耀的家庭,虚伪的家庭,离开了这个充满虚假做作的社会,他此时面对的是自然,真实的自然,他的心灵放松了,彻底放松了,不再有各种重压,他安然坦然了,所以,他笑了。他笑着去了。

明天远方的老同学要来了。快点,就在今天开始打扫卫生,统统打扫一遍。这种打扫当然是应付差事的,平时半个月都不打扫一次,窗户有一年没擦过了。打扫完了,他又在楼下修电视机的小王那里借用了一台别人放在那里维修的大彩电,借用两天。他手无分文,但在熟人那里借了五百元钱作开支,于是买这买那,一切都在为明天客人到来做准备。他本不想这样做,这不是他的本意,只因他不能输给对方,他要展示他不比来的客人混得差。

一切准备妥当,家中应有尽有,人人都有手提电脑高档用品,出门有小车。于是他在单位借了台小车。他在等。一家人都在等。在等那个客人的到来。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客人应该快点来,否则,他们会等不及,等是很焦急的。他们在等什么呢?当然不是等那个人,而是等那个人对他们的评论。

客人终于来了。他们全家开始做戏。客人说话:“啊,你混得这么好,真是佩服佩服!”这句他们全家期望的话终于得到了。在吃饭时,从没吃过海鲜的他却说都吃腻了,他老婆也在旁边附和说:“难吃死了,下餐一定要换换口味。”老同学看看这家人的脸色有些诧异,他看出了主人家脸色明显的欠缺营养。客人呆了一天后要走了,主人要用小车送他。在进小车时,路边有两个小孩在对话:“他借我爸爸的车。”老同学当然听到了。他没做声,他走了。就那么一句话,全部的虚假都被显露了,一切丑陋都被呈现出来了。客人摇着头走了,剩下的就是主人的失落和烦躁。

一切准备都是成功的,一切日常接待的表演都是成功的,但他没考虑到会在最后关头遇到那个讲真话的小孩。他费了很大的心思准备,现在落空了,他只埋怨那个小孩。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埋怨过自己。这些年他就是在埋怨别人中过来的,他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寻找过原因。

我记得有一次到一个朋友家去,那个朋友刚从北京旅游回来。他很快便拿出相册给我翻,他指着其中的几张合影,问我:“认不认识这些人。“我说:“不认识。”他神态无不炫耀地说:“这都是北京的某某名人,某某部长。是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炫耀和做作。”

有一个营销团队,他们这个星期修炼的课题是肢体语言。他们这群保险界的年轻精英演技都不错。这次集训具体内容有三项:一是修炼微笑;二是修炼注视;三是修炼动作。

第一个上台的是一个男孩。面对评判老师和学友,他开始笑。他在笑。这个笑当然是假的。他是为了得高分的,为了迎合他人的。空虚的笑确笑得很迷人,很有渗透力。但他只得了95分。扣掉5分是因为这个笑略显中气不足,欠柔软度。当然它不可能有中气,因为这个笑是制造出来的。是头脑逻辑运作的结果。是整个生命的局部参与的结果。它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中气,因为,他一边在笑,一边瞟着评分者的面部表情,一边看着对方是否满意,他内部既在笑,又在瞟。因此,他的内部便形成分裂。有分裂,就有能量断隔。所以,他的笑自然中气不足,不柔和了。

总之,不要使你的生活成为一种表演。一切的问题大都出在头脑中。人一旦成年,就几乎拥有一颗沾满了灰尘的头脑。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是因为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使他沾满了灰尘,当然也许这不是故意的,或者无意的,但事实却是如此。

除了表演是一种假象之外,服从也是一种假象。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接受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服从。很小的时候,都是一些关于“听话”的教育,如不要玩火,不要乱动,不要哭喊等等。这种教育不仅从正面,而且从反面也在不断强化。你哭就给你的屁股一巴掌;你不哭,反而笑,大人便会给你奖励一粒糖什么的。如此反复地进行正反训练,由于记忆作用,你在一定程度上就懂得了服从。

你逐渐长大,上学了。老师又做着同样的事,从正反两方面教化你:你考得好,表现得好,就表扬,奖励你;你考得不好,表现不好,就批评处罚你。所有的奖励都是一粒糖果,诺贝尔奖也是一样。当你走人社会之后,这种服从教育仍在延伸,主要表现为奖罚两种手段。

正因为从小到大你都在接受服从的训练,于是你在行为习惯上,在心理上便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服从“别人”的生活习惯。

你走进自助餐厅,你的朋友说这好吃那好吃,他问你吃不吃,你在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想吃,但由于你习惯于服从,习惯于文化习俗给你蒙上的灰尘指挥,你还是同意了。由于那不是你的本意,故你不会吃得开心,吃得舒服。

每一颗心都是一朵自由绽放的花朵。她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开放,但由于服从教育的强大力量使我们的本身萎缩了,被抑制住了。我们的头脑就这样被外来的文化占领了,被不符合本身的思维操纵了。我们的头脑成了木偶,成了出租公司。外来的文化,外来的服从文化在我们的脖子上设立了分公司,控制了我们身体对外的一切主权。我们本不想吃这样的菜,但由于外来强有力的文化在操纵我的头脑,它说愿意吃,于是,我们便愿意吃。

当然,这不是真实的人生。

服从,从来就不是好的。但我们的文化却说它是好的。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为什么说不负责任呢?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而不时重复他人的足迹。那样,你只会成为一个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