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人生叫快乐
3333300000002

第2章 序二: 快乐的三层境界(1)

第一层境界:竞争式的快乐

据我对快乐的二十年的体验、思考和感悟,从竞争得来的快乐是最低的层次。

因为竞争的过程一般是没有快乐的,只有结果出现时人们才会快乐。

竞争有如钓鱼,钓鱼的人,心在等鱼,心只是在等待,在等那个鱼咬钩的时刻到来。心是活在下一刻的,是活在等待之中的,而不是活在此时此刻。所以,凡是在期待之中的人,都难免急躁些、烦乱些、痛苦些。钓鱼的人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因此等待就是痛苦。

等待则只重视那个结果的到来,中间的过程,中间漫长的过程他都只是在作准备,在为结果作准备,他只是焦躁地在等待那个结果。他对现在没有丝毫兴趣,没有丝毫情感,他讨厌过程太慢,当然,更不要说他会对现在有丝毫感动,丝毫爱心。他只爱结果。结果没有了爱,便没有了欣赏。他的爱和欣赏都是留给那等待中的结果的。他热情、友善的面孔都是留给结果的,结果若不出现,你是休想见到他的笑脸的。

人生本是由一系列的目标组合而成。有的人一生目标少得几乎只有一个。那么,这就给那些只等待结果,只享受结果的人带来了难度,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他只是在等待最终的结果到来,而那个结果却并不那么容易达成,于是,他们只得等,继续等。人生苦短,很快便等到白了少年头。到那时,才幡然醒悟,原来等待是在空耗生命,等待是在浪费生命。

人生百年,多不随愿;种种期冀,多成惘然。于是便苦了等待中的人,苦了切盼享受结果到来的人。活着只是为了享受结果,而结果有时却是苦不堪言。即便是有好结果,也是在漫漫长夜中熬过后才等到的。当我们再去品味那迟来的结果时,才发现我们早已没有了那份当时的心情。

是的,常人的人生,快乐的日子太少了,幸福的日子太少了。要想改变这一切,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改进到达目标的智力;二是变享受结果为享受过程。前者,对我们今天智力开发程度一般的人来说,离平稳地推进目标还相差太远,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知阶段,对生命中的诸多变数根本无法悉数把握。后者,则是我们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只是你想做还是不想做的问题。人为何总感到苦多乐少,主要是不懂得对生命过程的体验和享受。

要想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就得提高享受的质量和频率。美好的结果,我们不一定抓得住,正如鱼不一定会咬钩,咬了钩也不一定保证能提出水面,提出水面也不一定能捉到篓子里一样。天地间的变数的确太多,惟一能抓得牢的就只有过程。我们应充分享受每一次行动,把握每一个细节。若我们只重结果,我们就会把结果看得太高,于是,结果便是一切,结果就成了生命质量的判别式,于是我们往往便成了结果的仆人。我们便会不顾一切,不惜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甚至动用一切虚伪的、残酷的手段;如此一来,我们纵然抓住了结果,但我们却会失去更多的东西。环境很快会对我们进行反击,我们的喜悦很快便会荡然无存。所以说,只重结果,只追求结果是可怕的。一个只重结果的方法多半是“狗咬狗一嘴毛”的蹩脚方法。

旨在钓鱼持的是一种分裂的心思,因为旨在钓鱼的意念一闪;就把你推向了对立面,推向了隔离,在你与环境,你与外界之间便立起了一堵墙。你一个人站在墙的这边,当然,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生命是一种能量的流动,由于你的隔离,你便被排除在整体之外,排除在流畅之外了。你一旦失去了能量,自然就成了枯萎的小草,永无快乐可言。

总之,竞争给人带来的快乐的确十分有限。生活中,许多人永远困在企图达成竞争式快乐的状态里,他们输的时候往往变得怏怏不乐且具有破坏性。这些人完全经由竞争来界定自己和个人的价值,并且把“输”这件事看成是个人最终的失败。如果他们输了,他们会很痛苦。

以下这则古老的印度故事,描绘出了这种形式的快乐的严重局限。

两个商人在一条繁华的街上比邻开设了类似的商店,他们每天激烈地争取客源,而两人唯一的快乐就是从对方手中抢走一个客户,或是比对方赚进更多的利润。他们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看到对方失败。

有一天,天神派遣了一位使者,到其中一个商人面前。“你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东西。”使者告诉他说,“而且从现在开始,你的任何愿望或渴望都可以实现。”不用说,这个商人非常高兴天使是冲着他,而非他的竞争者来的。

“不过这是有条件的。”使者又说道。

“什么条件?”商人热切地问道。

“无论你得到什么,你的对手都会比你得到的多一倍。”

商人听了起初满脸沮丧,然后就开始盘算该怎么办。沉思了几分钟之后,他告诉使者说:“我知道我要什么了。请弄瞎我的一只眼睛吧!”

商人的要求属于典型的第一个意识层次。我们有时也会从法律诉讼事件中看到这种自毁倾向。人们觉得有人对他们不公不义,在对方没受到应得的惩罚或是获判无罪时,他们往往会变得冷酷偏激、怀恨在心,他们的一生很可能因此而辛酸苦涩,一生都活在地狱里。

第二层境界:条件式的快乐

《一切从心开始》一书的作者说,条件式的快乐比竞争式的快乐更为常见。处在这个更高一等的意识层次,我们往往会把快乐和特定的外在条件联系在一起。举个例子,当我们年轻、强壮、美貌、充满活力时,我们非常快乐;但是年老的征候一旦出现,我们就变得沮丧受挫了。所以快乐之中必须具备青春的条件。

在另一个场景里,每当婴儿诞生时,小夫妻都是快乐无比的;然而当宝宝变成了无法无天、动个不停的小捣蛋,或是进入了青春叛逆期,父母就变得郁郁不乐或生气愤怒。只要朋友对我们好并认同我们的态度,我们就很快乐;朋友一旦说些不中听的话,或是不同意我们的意见,这份友谊就变质了。

热恋中的我们是处在有条件的意识状态中,觉得一切都美妙极了。然而过了几年,我们的批评变多了,兴致却少了。

条件式的快乐永远不会长久,因为条件总是会改变的,我们迟早会发现事情并不像当初所想的那样,那时我们就可能变得怏怏不乐了。

第三层境界:无条件的快乐

人类的悲哀之一就是一生下来就认为快乐在别处,只在别处,而且大都在他人那里。别人却又那么小气,一点也不肯多给他人多一点点,总认为给了别人自己就会少一点。这条外求的快乐之路,本就是一条死胡同,可世人就是不回头,就是醒不来,这当然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智识的短路和肤浅!

要知道,真正的快乐是不求他人它物的,是不在外面的,它只可能在你的心里,而且这种快乐的纯度和质量,都是外求的短暂的快乐所无法比拟的。

无条件的快乐就是至乐。处在这种意识状态中的我们不需要外界的能量或刺激,便能感觉快乐与祥和。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里,无论不舒适或愉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著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我们放下评断或求对的需要,从容地宽恕一切。我们了解自己跟所有的当下、造物主、我们的整个生命是合一的。

如果我们能毫无条件地活着,多数时间都会处在心理与情绪的中心点而没有任何骚动,也就是处在所谓的“静止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