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7S倍速记忆法
3319600000023

第23章 S倍速记忆潜能(3)

常听人说,最易忘记的是令人不快的事,而使人高兴的堪称为“美”的事记得最久。其实不然,--正是令人不快的、使人肝肠寸断的痛苦的事情在脑子里记得特别牢。实际上,信息是否易忘主要不是在于它令人愉快还是不快、美还是丑,而是在于该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所从事的活动的目的。无论它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不快的,只要它不是经常使用的,它就会被时刻处于“战备”状态的信息从自觉记忆中排挤出去而忘掉。这是一种自然的、合理的过程,所以应当自觉地进行。不合理的遗忘首先是指随时都可能要派上用场的信息被忘掉了。所以,应当遗忘的只是那些重要,但用得很少的信息。

调节心理状态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人们处在心理状态较佳的时期时,识记信息非常容易被输入和储存,而处于不好和有干扰的心理状态时,信息就不大容易被输入,甚至有时会抵触和破坏信息的输入。这就是告诉我们,在记忆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书时心情愉快就读得进去效果也很好;心情欠佳,就难以读进去,效果极差,甚至半天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些什么。即在“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时候,记忆会变得特别清晰,而当人处在心情压抑,表现为一种沮丧的、消沉的心理状态时候,那么应该能够回忆起的一些事情好像也想不起来了。高尔基在小说《人间》里,对恬静舒适的心理状态提高了各种心理机能(包括记忆机能),作了生动的描述:“树林在我的心里引起了一种精神上安宁恬静的感觉,我的一切悲伤都消失在这种感觉里,不愉快的事统统忘掉。同时提高了我的感受性:我的听觉和视觉变得敏锐多了,我的记忆力强得多了,我的头脑里储存的印象也加多了。”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者享德森选择了10个人,要他们谈一生中发生的100件事。

结果这10个人所记住的100件事分类如下:

55%是愉快的事;

33%是不愉快的事:

12%是平凡的事。

约翰逊·塞缨尔博士指出,“毫无任何理由而突然踢你的迎面骨”的人,大概你决不会忘记吧!理由很简单,就是“踢” 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件事惹怒了你大发雷霆。但是,如果对方给你的印象良好,你一定记忆得更好。如果对方是笨拙、不知趣的人,大概你很容易遗忘吧!因为他没给你留下任何印象。就是说,你完全没有注意。弗里德克·威廉·尼奇先生指出,人总有想忘掉不愉快的事的倾向。他说:“我的记忆提醒我说:‘我做了哪件事’,我的自豪感在表示说:‘我决不会做那样的事’,最后是记忆不起作用了。”过失和失败容易忘记,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达尔文说过,当碰到与他所支持的学说有矛盾的事情就立即记录下来。这是因为如果不把它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这一点是他亲身体验的。即使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不愿意听那些不愉快的话,此外,战后优秀的文学家兼敏锐的人类心理观察家太宰治曾说:“物件的名称如果很贴切,即使不详细打听也会一目了然。我从我的皮肤感知,直呆呆地盯着物件的词语就会逗引我的肌体发笑。名字不悦耳的植物,如‘蓟’字,听后任何反应也不会有。”

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中,人的情绪状态和记忆效果先给被试者记忆一组形容词。然后将他们分为A、B、C、D、E、F 6个组。让A组被试者阅读笑话书籍,以调整心理活动,驱散紧张的情绪;让B组背3位数的数字;让C组记忆无意义音节;让D组记忆与实验用过的无关的一些形容词;让E组记忆实验用过的形容词的反义词;让F组记忆实验用过的形容词的同义词。等他们将这些作业全部完成以后,就请他们写出实验开始时记忆的形容词。结果是A组被试者再现了45%,B组37%,C组26%,D组22%,E组18%,F组12%。可见良好的情绪确实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过度兴奋、紧张或悲哀、忧伤的情绪,都不利于记忆。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先让情绪安定下来,或者散散步、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电视,让情绪恢复了正常再来进行记忆。有时觉得压抑感太重,还可以“放纵”一下自己,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如玩两个小时的电子游戏,买自己非常喜欢吃但又很昂贵的食品,或者跑到高处大叫一通,彻底地发泄和释放一次,然后再重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如果您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一时无法解脱,在“尽量想开一些”的同时,最好的办法是适当地调整原来的读书计划和发展。

如果,到了该读英文时,可改做您所喜欢的数学题;原打算看完10页书再喝咖啡,可改为看8页,总之,若一味地勉强自己按原计划去做,特别是做你不爱做的事,只会使你的心情更坏,收效更差。

在记忆过程中失误在所难免。如果一味地夸大失误,只会产生更大的挫败感和自卑的心理,使自己精神颓废,陷入恶性循环。这时候,您应该尽快冷静下来,耐心地寻找失误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要一味地夸大失误,斥责自己,过分强调与之相关的某种缺点。您应当告诫自己:“我只是偶尔犯错误”、“我还会做得更好的”。坚持把“我总是很慌张”、“我每次都看错题”中的“总是”和“每次”等字眼划掉,使“自我暗示”朝向正面,下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使心情舒畅,把失去的信心捡回来。

三、 记忆的突破

选择适合记忆法

每个人的记忆都各有特点,有长处便有短处,如果一个人能对他的这种特点有个正确清楚的认识,从而做到取长补短地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那么,可以算作是很幸运的了。

而通常是,自以为了解自己记忆特点的人,他的看法并不正确。因此在记忆中屡屡碰壁,弄得灰心丧志,最后会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

对特点把握不清而选择了错误的记忆方式,其结果就如同让牛郎织布、让织女耕田一样,不但事情做不好,还让人丧失自信与热情。而这正是最值得忧虑之处。

那么,记忆有哪些类型呢?在记忆过程中,存在着这四种情形;

1、记得快、忘得慢;

2、记得慢、忘得慢;

3、记得快、忘得快;

4、记得慢、忘得快。

这四种情况中,第一种当然是最理想的,我们应该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达到这样的标准。第四种情况就应该极力避免。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应该在识记速度上多下工夫。对于第三种情况,就要在勤于复习、努力回忆方面锻炼自己。

记忆的这些特点,往往和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有密切关系。那种做事毛毛躁躁、匆匆忙忙的人,他们的记忆常常粗枝大叶,一带而过。慢性子的人,记忆多半会出现第二种情况。所以记忆能力的训练应该和性格培养相关联进行。

人的适应性各有不同。着名的网球运动员桑普拉斯拥有很多网球赛冠军头衔,然而他却老是在法国公开赛上败北,因为他不适应那里的场地。

记忆上人们也有不同的适应性,有的善于用眼、有的善于用耳、有的善于记忆动作等,这些不同的类型需要你用心去学习。

有的人对看过的资料容易记住,这叫记忆的视觉类型,美术工作者的记忆多半属于这种类型。他们的视觉形象鲜明、生动、细致而历久不衰。用画家的话来说,就是在未画之前有一种“内心视觉”的东西,这就是生动的记忆视觉形象。一些连环漫画家,他们作画时什么借助物都不需要,全凭记忆和想象就能画出一套套绘声绘影、形象生动的连环画。这些画家的记忆就属于视觉类型。

我国古代画家提出绘画须“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就是说画家需要视觉记忆。吴道子曾凭记忆,只用一天时间,就在京城把四川嘉陵江三百余里的风景画完了,这就是典型的视觉记忆。

如果在你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可能觉得默读最有利于记忆;或者在你回忆某种思想、公式或资料时,可能首先浮现于脑海的是这些资料在书页的什么位置,是用什么样的字体印刷的;你到一个不熟悉的房间去了一次之后,能够马上想起房间里的各种摆设,一闭上眼睛,就能具体想起各种东西的位置;这样,便可以大体判断你的视觉记忆发展较好。

有的人习惯于听,对听过的东西记忆很深,这叫做听觉记忆类型。音乐工作者的记忆往往就属于这种类型。众所周知,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眼睛失明后,主要靠听觉记忆进行音乐创作;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里,能把听了一遍的神秘不外传的大合唱默记在心,这些都是拥有优异听觉记忆的表现。

要想判断你的记忆是否属于听觉类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留心一下自己是不是对于那些听到的东西更容易记住,而不是用眼睛看到的。如果你读书时大声朗读要比默诵的记忆效果要好,那就是说你的听觉记忆发展更好些。

另外,还有动觉类型的记忆,即对于动作技能容易记住。体操健将、运动员、拳击手。NBA球员等皆属于这种类型。有时,人们在记忆时喜欢比画动作,哪怕是用手指画空也好,说是这样容易记住。这就是动觉记忆帮助记住了这些资料。

一般来说,很少有属于某种单纯记忆类型的人,大多数属于综合型,或说是混合型。但即使这样,每人的记忆中总有某一类型的记忆占有主导的地位。

因此,要想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记忆,首先就要弄清自己是哪种类型,或是哪种类型占有优势,这样才能针对特质训练,截长补短,弥补缺陷,以使记忆效果发挥得更好。

这些不同的记忆类型不是形诸先天,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个人适应性的差别。正是受这个道理启发,我们为了记忆的需要,可以有目的地使这三种类型的记忆都得到发展,既能看,又能听,还能动手做,这样不仅容易记住,也具备了记忆结构。

一个人的记忆力可以从几方面来衡量: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再认识和回忆的正确性,以及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能轻松地;而非苦思才能提取出回忆。

运用感观记忆

每个发育健全者的记忆仓库里都有5个“进货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由此产生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人用五种感官同外部世界联系接触,形成感觉,通过神经系统,输入大脑,思维活动和知识积累应当是这样开始进行的。记忆仓库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货物,全在这5个“进货员”的努力。列宁说:“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不通过感觉,我们应当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

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关系甚大。人如果全部丧失了感受能力,记忆也就无从谈起了。即使仅仅某一感觉器官发生了障碍,也会给记忆带来困难。“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摸到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像个圆柱,摸到象身的盲人说大象像堵墙壁,摸到象尾的盲人说大象像根鞭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丧失了视觉能力,只靠触觉,便不能得到完整的形象。

感官健全的人,他们感官的敏锐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作家高尔基在那不勒斯城时,有一天和安德烈耶夫、蒲宁坐在一家饭馆里,三人约定:看见一个人走进来,限定在3分钟内对此人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高尔基观察后说:“他是一个脸色苍白的人,身上穿的是灰色的西装,还长着一双细长的、发红的手。”安德烈耶夫只是胡诌了一通,连西装的颜色也没有看出来。蒲宁从这个人的服装说到他那带小点的领带、不正常的小指指甲,连他身上的一个小瘊子也详细地描绘出来,最后还下结论说:“这是个国际骗子!”他们向饭馆侍者一打听,果然这人来历不明,经常出现在那不勒斯的街头,名声很糟。高尔基等3人的视觉能力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见,人与人之间在各种感觉的发展水平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某种专门感受能力对于记忆某种专门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你要学习某种外语,要正确掌握这种外语单词的发音,就需要具有特别发达的听觉能力。我们知道,每一种语言的许多声音之间的差别是极其微妙的,人们的听觉感受能力在语言实践的影响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了英语,只能做书面翻译,而不能口头会话,甚至对地道的英语讲话也听不懂呢?原因往往在于其听觉感受能力差。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要学好某种外语,提高对它的听觉感受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感受能力是记忆能力的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许多人埋怨自己记性不好,却很少有人埋怨自己感官不灵活。实际上记忆不好的人,多半都是不善于运用感官或感觉迟钝的人,即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他们通过感官所得来的东西,大多是模糊的、笼统的、肤浅的和分散的,在脑中留下的“印痕”很不深刻。而记忆力好的人,大都是感受力很强的。他们耳聪目明,嗅觉灵敏,映入脑中的印象比一般人要清晰、准确、详细、全面得多,这样,记忆自然要好。

专长在于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各种感觉器官,确实能够提高它们的感受能力,使它们变得能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