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的启示
3314500000026

第26章 学曾国藩到底学什么(3)

46岁以前他做事没有恒心。他很早就知道“恒”的重要性,但是经过很多年,他才慢慢做到。“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这句话如果从字面上解释说,“我从现在开始觉得我有恒心了”,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因为恒心是无止境的,你一放松,老毛病就又出来了;你时时警惕,告诉自己不能错,不能再犯,老实讲即便这样都还不一定有成果。人要拉紧自己很困难,但要放松自己就很容易。稍微一放松,就全松懈了,要再改回来就非常困难了。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我一直到现在还深深觉得自己没有恒心,我不能再没有恒心,因此我才有恒心。

就这两件事情,一个是抽烟,这个习惯戒掉了,一个是没有恒心,现在慢慢的有恒心了,这就证明“无事不可变也”,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里面还包含一句话,人性是不会改变的。为什么中国人说话总是这样翻来覆去,就是因为他想要两点都兼顾到,而不会只偏某一边,所以怎么讲都对。因此中国人会发明这样的语言文字,是有高度智慧的。很多人说西方的文化结构很好,因为它很固定,说白就是白,说黑就是黑,可以很明确地说出对错,但是它要变就不容易,而中国人的话反过来想就马上意思变了。正因为如此,与中国人相处,真的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脑筋要很灵光,反应要很快。我觉得这就是它的好处,任何事情有坏处就一定有好处,有好处也一定有坏处,不可能只有好处或者只有坏处。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说可以的时候,要想到不可以。当我们说要的时候,要想到不要,因为它们都是同时存在的,这是我们跟西方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天下事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这句话同时就含有“基本人性不能改变”的意思,这就叫“有所变有所不变”。

4.方向对了再去坚持

“凡是做一件事,无论艰险或平易,必须埋头去做。掘井只要不停地去挖,终究有一天是会出水的。”这是曾国藩说的话,但是掘井一定会出水吗?不一定。我并不是在批评曾国藩,我只是提醒大家读书应该怎样去读。

他告诉你,挖井要不停地挖,就总会挖出水的。可是如果你这里挖挖、那里挖挖,当然迟早也会挖出来,但是你可能半辈子时间就没有了。所以他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先决条件是你要经过测试勘验确定这里有水之后,才可以一直挖,否则你就可能挖到最后什么都挖不出来,或者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你去挖井,当然不能说挖两公尺没有水就放弃,也不能说挖四公尺没有水就放弃,如果确实有水,你就要继续挖,直到挖出水为止。可是如果前面的勘验工作没有做好,随便找一个地方挖,那就不能保证一定会出水了。

“如果观望犹豫、半途而废,不仅对于用兵会一无所成,就是做别的事也会因自己停止而完成不了。”这就是说做人做事都要有毅力,要经得起各种挫折,要能面对不同的变数,要坚持到底。可是坚持到底的先决条件是方向要正确。方向不正确就要坚持到底,结果很可能会不堪设想。

为什么孔子说“三十而立”,三十岁再立定方向和目标,而不要太早确定。现在有些小孩子读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口闭口讲“这是我的原则”,这很可怕。那么小的人,能有什么原则呢?他懂什么叫原则?可是做父母的经常不忍心去纠正他,也害怕自己去纠正他,怕他以后什么话都不跟自己说了,但这其实是害他。

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大家可以作参考。我就说:“你真了不起,你才上五年级就有原则了,我到大三还没有原则呢。”他就愣在那里。我又说:“太早有原则,这个原则不一定对。”但是我马上又说:“不过你很聪明,你大概是对的,所以你最好回去问问你爸爸,看你这个原则对不对,因为你爸爸毕竟比你经验丰富。”结果他很认真地点头说:“好。”教训人家是最不好的,但是不忍心去告诉别人真正的道理,那你又是没尽到责任的,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怎样做到“同样一句话,讲得漂亮一点”就尤为重要。我们现在就是不懂得什么叫作“漂亮”。“漂亮”就是圆满的意思,你必须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你得罪任何人,都是不成功的。

四、人生就是阶段性调整

我想阶段性调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事情。我最常写的一句话,就是“人生是阶段性的调整”。你只要调整不过去,就会下来,那就永远再难上去。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每走一段就会遇到瓶颈,那个瓶颈就是转折点,或者叫拐点。你如果拐不过去,就会栽跟头。人生经常会遇到转折,那时候你就要好好考虑怎么转得好、转得顺、转得有效,这就叫调整。

1.少年时期

他年少时勤读经典,后来考中进士,这是一个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卡。我们到现在还是一试定终身,很多人对此或抱怨或抨击,大家都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这么重视考试,觉得这好像是中国特色,其实全世界都一样。你到日本去看,只要你考取东京大学,这辈子的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自然有人会来为你说亲说媒,自然有人要把他的事业交给你,自然有很多人留了好职位等着你去。在美国也是一样,你以为要进哈佛大学很容易吗?也是从小就要准备的,你只要一进去,很多问题大概也就都解决了。同样,在英国你只要进了剑桥或者牛津,也没有什么好发愁的了。

考试是所有人类都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单单是我们中国这样。你考上好学校,别人就会对你另眼看待,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这能怪谁呢?因为别人没有办法判断,只有靠文凭来判断,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但是没有办法,我们暂时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办法。所以曾国藩考中进士,就等于把他的家庭推向了更高一层,否则的话,他永远就只是一个农家子弟,也不可能有那么好的机会跟那些名流认识,跟他们交流互动,更不会有权力办团练、打太平天国,这些都轮不到他。

2.青年时期

青年时期,他志气坚定,甚至自己改名叫国藩,就是要“为国藩篱”。其实他这个名字,我们很客观地说,不是改得好,而是改得很不好。从正面看,这显示他很有志气,但是从负面看,他却是在找自己的麻烦,而且甚至可以说给他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你叫本名就好了,有真才实力才最要紧。改名干什么呢?可是他改了,改了之后就只能他自己去受罪了。

所以不要说名字叫得好才好,名字必须要跟人配合起来才有用。很多人名字就是叫不起来,别人一看到他就叫他的绰号,这有什么办法?名字应该是合适不合适比较重要,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他“决心为国藩篱,澄清天下而奋斗不已”,这是好事情,但这会很辛苦。任何事情其实都没有好坏,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自作自受,最后都要自己承担。这些才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好好吸取的宝贵经验。

3.壮年时期

曾国藩壮年的时候历经苦难,尤其是我们前面讲的那十年,既艰困又阻塞,寸步难行,稍不留意就会招来祸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几次实在没有办法之际,甚至欲求一死,可是待他醒悟之后,又开始坚持恒卦,只思进德修业,坚忍不移,最后硬是化险为夷,化蹇为恒。要知道这个“忍”的功夫是很难养成的。

4.老年时期

待到老年,曾国藩又能审时度势,因为他把当时的情势都看得很明白,所以就能抓准时机,当机立断,裁军而不辞官,最后才得以全身而退。否则当时太平军已平,以他当时的危险处境,只要他做错一事,走错一步,不说晚节不保,甚至还会死无葬身之地,而他一生的艰辛努力也就都付诸流水,一场空了。

五、左手《易经》,右手《三国》

1.遵循易道而行

曾国藩是熟读《易经》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能遵循易道而行,这是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的第一点。《易经》告诉我们“时”非常重要,它可以决定很多事情。“时”没有到,能拖就拖;“时”一到,当机立断。所以要坚持待时而动,顺势而为。不管是顺境、逆境,都要审时度势。当然逆时要有逆时的做法,顺时要有顺时的做法,只要稍不合理,就会徒劳无功。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我们常常讲“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上台是很容易,一有机会,别人一招手,你就上去了,可是下台却往往是很难的,若不运用智慧,很可能会还没有走到回家的路上,就被别人腰斩三段。所以曾国藩坚持裁军而不辞官,因为这样才能够“持盈保泰”,“持盈保泰”就是《易经》教给他的智慧。身处顺境乃至极盛之时,就该时刻小心谨慎,保持安定,才能保住已有的事业。

2.熟读《三国演义》

我反复强调,《三国演义》里面都是最精华的东西。一个人如果不读《三国演义》就实在太可惜了,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年轻的时候就读《三国演义》,不要等到老了才读。因为一般而言,人到老年,往往已经够世故,够有谋略了,而年轻人尚不懂世事,从《三国演义》中学习这些东西对他们是会非常有帮助的。

曾国藩是怎么演绎《三国演义》的呢?他一方面“谨慎如孔明,处处留余地”,一方面又不守旧迂腐,而是灵活应变,圆通自如。太平军年轻一辈的将领中最会打仗的是李秀成。李秀成带领太平军在南京与湘军交锋,最后战败逃亡,结果被老百姓抓获,送到曾国荃那里。曾国荃最恨的就是李秀成,所以就拿了一把钻孔的铁锥往他身上猛刺以泄愤。而当时抓获李秀成是大功劳,所以大家都争着抢功,都说李秀成是自己抓的,甚至反倒还怀疑那些送他来的农民,说他们把李秀成身上的宝贝都抢光了,要拷打他们,总之是乱作一团。

如果你是曾国藩,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曾国藩的处理办法就正好证明他不是一个老好人,不是一个迂腐的人。按理说,像李秀成这样的人,曾国藩是没有权力处置的,必须送由朝廷发落。《三国演义》里面的魏国大将邓艾,冒那么大的险把蜀国的成都打下来了,可就因为他处置不当,朝廷就立马把他给杀了。同样,曾国藩要是敢去处理李秀成的事情,别人就会认为他有造反之心,认为他心目中完全没有皇上。当时连外国人都跟他说:“像这种人,你赶快送到朝廷去,让朝廷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