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师认认真真地教班·费德文打领带,又帮他挑西服,以及选择与之相配的衬衫、袜子、领带等。他每挑一样,就解说为什么要挑选这种颜色、式样,还特别送给班·费德文一本如何着装打扮的书。不仅如此,他还对班·费德文讲解了一年中什么时候该买什么样的衣服、买哪种衣服最划算。
从此,班·费德文焕然一新,他的穿着打扮有了专业销售人员的样子,推销起来也更加自信了,他的业绩也因此增加了两倍。
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你可以随性而为,但在工作上则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因为你在为别人服务。注重形象是对自己的一种赏识,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扬长与避短
造物主创造了一个公平的世界,你可以运用你的长处来克服一切不利的情况。
--布伦丹
有时候,人的劣势未必就是劣势,可能反而成了优势。
一个10岁的美国小男孩里维,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
最终,里维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3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里维有点弄不懂了。
他终于忍不住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它的招术?”
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学会这一招就够了。”
里维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照着以前学的练了下去。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里维去参加比赛。里维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但对手很快就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里维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
就这样,里维迷迷糊糊地进入了决赛。
里维的决赛对手比他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里维一度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里维会受伤,就叫了暂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里维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制服了对手,由此赢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里维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里维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所以,里维最大的劣势变成了他最大的优势。
只要懂得扬长避短就无劣势可言。再聪明些的话,也可以把劣势变成特点或优势。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短处,不努力改变这种不利情况,那么留给我们的只有“失败”这两个字。如果我们善于以自己的短处为基础,努力修缮,就可以扬长避短。
冰雪中激发的热力
不要去报复自己所受到的屈辱,而应当把它看成自己前进的动力,激励自己。
--乔治桑
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希尔顿大饭店”,在这里要与你分享的,是希尔顿大饭店集团的创始人,希尔顿先生成功的秘诀。
希尔顿年幼时,正好遇到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大恐慌,而希尔顿又是一个孤儿,在那样不景气的时代,他只好四处流浪,靠着乞讨维生,到了夜晚,则找一个勉强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栖身。
有一次,希尔顿流浪到城市里,连着几个晚上,他都躲在一间大饭店门廊的阴暗角落避寒睡觉。
这天半夜,希尔顿在睡梦中被饭店的门童合力抬了起来,丢到距离饭店10米以外的雪地上。
从睡梦中惊醒的希尔顿,大怒地质问门童:“我睡我的觉,哪里碍着你们了,为什么把我丢到雪堆里?”
几个门童答道:“明天一大早,我们饭店的集团老板莅临,经理认为如果让你们这些流浪汉躺在门廊边,不仅有碍观瞻,还可能会引起大老板的不悦与指责,所以要请你们离开!”
希尔顿十分愤怒地大声道:“你们集团老板是人,我也是人,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让我在门廊下睡一晚,明天再赶我走也不迟。为什么要在半夜里,偷偷地把我丢在雪地上?”
门童趾高气扬地说:“这是饭店经理交代的,我们也只是奉命行事。”
希尔顿咬着牙,握紧拳头说:“你们给我听着,终有一天,我一定要开一家比你们饭店更大、更豪华的酒店,记住我现在所说的话!”
铭记着在雪地中所受的屈辱,希尔顿立下宏愿,从此之后,他努力工作,存下他所赚得的每一分钱,终于创立了第一家“希尔顿大饭店”,并进而扩充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饭店集团之一--“希尔顿饭店集团”。
面对他人对我们的侮辱,你可以强忍下来、可以反击回去,或者,也可以像希尔顿一样,用屈辱来激励自己,带着具有潜力的愤怒,来开创自己伟大的事业。将挫折化为伟大的志向,并进而完成自己的梦想!
基辛格和芬克斯
财富和地位都是外在的东西,它不能凌驾于一切之上。
--麦克
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有一个名叫“芬克斯”的西餐酒吧。它连续3年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选入世界最佳酒吧的前15名之内。
这家酒吧是几十年前由英国人创办的。至今,它的内部摆设包括桌子和椅子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虽然它只有3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里面也只有一个柜台和5张桌子,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酒吧,但由于经营有方,成为来耶路撒冷的各国记者们喜欢停留的地方。现在的老板是一个名叫罗斯恰尔斯的德国犹太人。他在1948年买下了“芬克斯”,一直经营至今。
这个“芬克斯”一跃成为世界着名的酒吧,完全是因为那个举世闻名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在70年代,为了中东和平而穿梭奔走的基辛格,来到耶路撒冷时,曾经想去造访名声颇好的“芬克斯”。他亲自打电话到“芬克斯”预约,接电话的恰好是店主罗斯恰尔斯。
基辛格自我介绍是美国的国务卿。那时在约旦和巴勒斯坦,可以说无人不知基辛格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被人传扬着,而且握着约旦和中东的命运大权。罗斯恰尔斯起先非常客气地接受了基辛格的预约,然而,基辛格提出的要求却深深地刺痛了罗斯恰尔斯那根职业道德的敏感神经。
基辛格这样说:“我有10个随从,他们也将和我前往贵店,到时希望谢绝其它顾客。”基辛格认为这个要求绝对能够被接受,因为自己是伟大的基辛格,而对方只不过是一个酒吧的小老板;而且自己光顾那小店,无形中也会提升它的形象。
不料,罗斯恰尔斯却给予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
他非常客气地说:“您能光顾本店,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但是,因此而谢绝其它客人,是我所不能做的。他们都是老熟客,也就是支撑着这个店的人,而现在因为您的缘故把他们拒之于门外,我是无论如何不能那样做的。”
对这意外的回答,基辛格愤怒地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傍晚,基辛格又一次打电话。他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首先对自己昨天的无礼表示道歉后,说这一次只有3个随从,只订一桌,而且不必谢绝其它客人。这对基辛格来说可算是最大的让步。但是,结果却又令基辛格大感失望。
“非常感谢您的诚意,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您明天的预约。”罗斯恰尔斯这样回答。
“为什么?”基辛格起先大惑不解。
“因为明天是星期六,本店的例休日。”
“但是,我后天就要离开此地,你不能为我破一次例吗?”
“那不行。作为犹太后裔的您也应该知道:对我们犹太人来说,星期六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在星期六营业,是对神的亵渎。”
基辛格听后,什么也没说,就挂断了电话。
权势并不具有压倒人格的力量,再怎样它也不能使人的内心屈服,尤其是当它凌辱了正义的时候。
走出钱眼儿
贫穷者希望得到一点东西,奢侈者希望得到许多东西,贪婪者希望得到一切东西。
--普利西亚
在一间很破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鲁弗斯,他穷得连床都没有,只好躺在一条长凳上。
鲁弗斯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
这时候,鲁弗斯身旁出现了一个魔鬼。
魔鬼说道:“好吧,我就让你发财吧,我会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
魔鬼又说:“这钱袋里永远有一块金币,是拿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在你觉得够了时,就要把钱袋扔掉,才可以开始花钱。”
说完,魔鬼就不见了。在鲁弗斯身边,真的有一个钱袋,里面装着一块金币。鲁弗斯把那块金币拿出来,里面又有了一块。于是鲁弗斯不断地往外拿金币。鲁弗斯一直拿了整整一个晚上,金币已有一大堆了。鲁弗斯想:这些钱已经够我用一辈子了。
到了第二天,鲁弗斯很饿,很想去买面包吃。但是在他花钱以前,必须扔掉那个钱袋,于是便拎着钱袋向河边走去,可是他舍不得扔,又回来了。
鲁弗斯又开始从钱袋里往外拿钱。每次当他想把钱袋扔掉之前,总觉得金币还不够多。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鲁弗斯完全可以去买吃的、买房子、买最豪华的车子。可是,他对自己说:“还是等钱再多一些吧。”
鲁弗斯不吃不喝地从袋子里拿金币,金币多得已经快堆满屋子了。同时,他也变得又瘦又弱,脸色像蜡一样的黄。
鲁弗斯虚弱地说:“我不能把钱袋扔掉,金币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啊!”
鲁弗斯成了一个看起来极老的人,但他还用颤抖的手往外掏金币。最后,终于死在了他的长凳上。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只有钱更是万万不能的。不能让金钱蒙蔽双眼,更不能让贪欲吞蚀心灵。知足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欠缺的品质,永无止境的贪欲会毁掉我们的一切希望。
丘吉尔炒股
人类中的每一种人才,同每一种树一样,都有它自己完全特殊的性质和果实。
--拉罗什富科
爱因斯坦死后进入天堂,上帝将他安排在一间4个人的房间里。爱因斯坦问第一个人智商是多少,那人回答为160。爱因斯坦喜出望外地说:“好!我正担心来到这里找不到探讨相对论的伙伴呢!”他又问第二个人,那人说他的智商是120。爱因斯坦显然有点失望,叹了口气说:“罢了,我们还是能探讨些数学问题的。”他最后问第三个人,那人说自己智商不到80,爱因斯坦皱起了眉头,良久之后说道:“看来我们只能侃侃股市了。”
上面这则笑话仅是杜撰之作,不足为据。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早年在华尔街股市小试牛刀,结果折戟沉沙的轶事则是有真凭实据的。
1929年,丘吉尔的老朋友、美国证券巨头伯纳德·巴鲁克陪他参观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那里紧张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丘吉尔。当时他已年过五旬,但狂傲之心丝毫未减。在他看来,炒股赚钱实在是小菜一碟。他让巴鲁克给他开了一个户头--“老狐狸”丘吉尔要玩股票了。
丘吉尔的头一笔交易很快就被套住了,这让他很丢面子。他又瞄准了另一只很有希望的英国股票,心想这家伙的老底我都清楚,准能大胜。但股价偏偏不听他的指挥,一路下跌。他又被套住了。
如此折腾了一天,丘吉尔做了一笔又一笔交易,陷入了一个又一个泥潭。下午收市钟响,丘吉尔惊呆了,他已经资不抵债要破产了。正在他绝望之时,巴鲁克递给他一本账簿,上面记录着另一个温斯顿·丘吉尔的“辉煌战绩”。原来,巴鲁克早就料到像丘吉尔这样的大人物,其聪明才智在股市之中未必有用武之地,加之初涉股市,很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他提前为丘吉尔准备好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吩咐手下用丘吉尔的名字开了另一个账户,丘吉尔买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卖什么;丘吉尔卖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买什么。
丘吉尔一直对这段耻辱的经历守口如瓶,而巴鲁克则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详细地记述了这桩趣事。
股市之中不以学历定贤愚,不以智力分高低,更不以个人的社会背景、角色分上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得意之处,也会有失利之地。切不可盲目行事,否则你会输得一塌糊涂。
富足的体验
“贪欲”是个日长夜大的巨人,对他来说,“拥有”这件外衣永远嫌太小。
--惠特曼
帕霍姆已经很富有了,但仍然不满足。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他去向巴什基尔人买地。巴什基尔人的首领告诉他:“我们卖地不是一亩一亩地卖,而是一天一天地卖,在一天时间里,你能圈多大一块地,它就都是你的了,但是如果日落之前你不能回到起点,你就一块土地也得不到。”
这天早晨,人们来到一个小山岗。
帕霍姆出发了,他大步往前走,每块地都很好,丢掉可惜。他就一直向前走去,直到看不见出发点才拐了弯。这时看看太阳,已到中午,天变得热起来。帕霍姆稍事休息,吃了些干粮,喝了些水,又继续前进。天气热极了,而且他觉得疲惫不堪,但他仍不停地走着,心里想:忍耐一时,享用一世。
他往这个方向走了许多路,抬头望一望太阳,已经到了下午。“不行了,”他想,“只好要一块斜地,我得走直路赶回去。就要这么多,地已经够多的了。”
帕霍姆连忙做个标记,取直路朝山岗走去。他开始觉得吃力,身上出了许多汗,他很想休息一下,但是不能,怕日落前走不到终点。他看一看前方的土岗,又看一看太阳,距离终点还很远,而太阳已经快到天边了。
帕霍姆继续这样向前走,他已经很吃力了,但是还在不断地加快步伐。
帕霍姆又看看太阳,太阳已经到了地平线上,并且开始下沉,形成一个弯弓。他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冲去,两只脚好不容易跟上,使身体不致扑倒。他一口气,登上山岗。帕霍姆两腿一软扑倒在地,两手伸出去够着了起点。
帕霍姆的雇工跑过去,想扶他站起来,而他口吐鲜血,已经死了。
从来不曾由于足够而感到满足,这种心情将会在贪婪的状态里延续不已。我们在知道有权享受财富和富足的同时,也应明白知足是最大的富有。
谁更聪明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掌握了一切。
--巴甫洛夫
勃吉思是伦敦有名的古董家具商。
一天,勃吉思回乡下看望他母亲时,路过一家农舍,他发现那家有一把15世纪晚期的椅子。于是,他鼓其如簧之舌劝女主人把椅子割爱给他,最后他以数十英镑购得了这把价值数千英镑的古物,狠狠地大赚了一笔。
这次“好运”给勃吉思带来了发财之道的灵感。
从此,只要一有空,勃吉思就开车去伦敦郊外做“地毯式的寻宝”--勃吉思将伦敦的郊区以5平方英里为单位,划成一区一区,原则上每周走访一区。
勃吉思深知乡下人多疑的性格,为了能顺利登堂入室,名正言顺地参观农舍的内部陈设,他就穿着牧师的黑衣白领,另加黑软帽一顶、旧拐杖一根、把自己完全装扮成神职人员的模样。此外,又特别印制了一种名片,上面不但凸显其牧师的身份,还注明他是“稀有家具保存学会”的会长。这样在他绕着古董家具的话题说长道短时,别人才不致起疑。
勃吉思思虑周密,行事谨慎,而且口风很紧,从不对任何人透露其“货源”,以免招来竞争对手。每次下乡选定目标进行“发现之旅”时,他都把所驾的货车停得远远的,因为,一般而言,牧师的代步工具都是小型车,很少有牧师会开货车来探访教友。勃吉思怕乡下人见车生疑,看穿其真正的身份与居心,往往要等到双方交易成功,他才会把车开过来装货,此时即使对方发觉事有蹊跷,但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