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培根
亲手叩响机遇之门
卡罗·道恩斯原是一家银行的职员,但他却放弃了这份在别人看来安逸而自己觉得不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职业,来到杜兰特的公司工作。
当时杜兰特开了一家汽车公司,这家汽车公司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通用汽车公司。工作六个月后,道恩斯想了解杜兰特对自己工作优缺点的评价,于是他给杜兰特写了一封信。道恩斯在信中问了几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我可否在更重要的职位从事更重要的工作?”
杜兰特对前几个问题没有作答,只就最后一个问题做了批示:“现在任命你负责监督新厂机器的安装工作,但不保证升迁或加薪。”杜兰特将施工的图纸交到道恩斯手里,要求:“你要依图施工,看你做得如何?”
道恩斯从未接受过任何这方面的训练,但他明白,这是个绝好的机会,不能轻易放弃。道恩斯没有丝毫慌乱,他认真钻研图纸,又找到相关的人员,做了缜密的分析和研究,很快他就明白了这项工作,终于提前一个星期完成了公司交给他的任务。
当道恩斯去向杜兰特汇报工作时,他突然发现紧挨杜兰特办公室的另一间办公室的门上方写着:卡罗·道恩斯总经理。
杜兰特告诉他,他已经是公司的总经理了,而且年薪在原来的基础上在后面添个零。“给你那些图纸时,我知道你看不懂。但是我要看你如何处理。结果我发现,你是个领导人才。你敢于直接向我要求更高的薪水和职位,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尤其欣赏你这一点,因为机会总是垂青那些主动出击的人。”杜兰特对卡罗·道恩斯说。
启示:平庸的人只会等待机遇来敲门,智慧的人则敢于坚定地叩响机遇之门。
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
--歌德
换票
乡下人杰克和迈克准备外出打工。杰克买了去纽约的票,迈克买了去波士顿的票,到了车站,打听后才知道纽约人很冷漠,指个路都想收钱;波士顿人特别质朴,见了露宿街头的人会特别同情。
杰克想,还是波士顿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迈克想,还是纽约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了致富的机会。
最后,两个人在换票地点相遇了,杰克去了波士顿,迈克到了纽约。
杰克发现,这里果然好。他初到那里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银行大厅里的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还有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迈克发现,纽约到处都可以发财。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就可以衣食无忧。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10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纽约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往返6次,净赚了50美元。一年后,他竟然凭着“花盆土”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机遇,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家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有了150多个员工,业务还发展到了附近的几个城市。
不久,迈克坐火车去波士顿旅游。在路边,一个捡破烂的人伸手向他乞讨,四目相对时,两人都怔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启示:一样的人生,异样的结果!不要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更不要抱怨上帝的不公,机会都是均等的,只有敢于发掘,敢于创造,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才能改写自己的人生。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自己创造机会
在美国,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他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他从小在家庭暴力中长大,学业一无所成,成了街头的混混,直到他二十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刺激了他,使他下定决心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可以出头的机会,在成功之前,绝不放弃!
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逐一数过,并且不止一遍。后来,他根据自己认真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量身订做的剧本前去拜访。但第一遍下来,所有这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他相信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学习,一次进步。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在第二轮的拜访中,500家电影公司依然拒绝了他。
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咬牙开始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愿意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
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
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为了那一刻,他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终于可以一试身手,完全有信心做好一切。机会来之不易,他自然拼尽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这部电影名叫《洛奇》。
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就叫席维斯·史泰龙。现在翻开电影史,这部叫《洛奇》的电影与这个日后红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启示: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去创造。唯有会创造机会的人,才能建立自己的事业。每做一件事都是百分之百地投入,不呆坐着让事情发生,而是主动地令事情发生。这就是史泰龙成功的法宝!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托·富勒
第16家出版社
1863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凡尔纳刚吃过早饭,正准备到邮局去,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凡尔纳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邮政工人。工人把一包鼓鼓囊囊的邮件递到了他的手里。一看到这样的邮件,凡尔纳就预感到不妙。自从他几个月前把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乘气球五周记》寄到各出版社后,收到这样的邮件已经有14次了。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拆开一看,上面写道:“凡尔纳先生:贵稿经我们审读后,不拟刊用,特此奉还。某某出版社。”每看到这样一封退稿信,凡尔纳都是心里一阵绞痛。这已经是第15次了,还是未被采用。
凡尔纳此时已深知,那些出版社的“老爷”们是如何看不起无名作者。他愤怒地发誓,从此再也不写了。
他拿起手稿向壁炉走去,准备把这些稿子付之一炬。凡尔纳的妻子赶过来,一把抢过手稿紧紧抱在胸前。此时的凡尔纳余怒未息,说什么也要把稿子烧掉。他妻子急中生智,满怀关切地安慰丈夫:“亲爱的,不要灰心,再试一次吧,也许这次能交上好运的。”听了这句话以后,凡尔纳抢夺手稿的手慢慢放下了。他沉默了好一会儿,决定接受妻子的劝告,抱起这一大包手稿到第16家出版社去碰运气。
这次没有落空,读完手稿后,这家出版社立即决定出版此书,并与凡尔纳签订了20年的出书合同。
启示: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会有春风得意之时,也会有马失前蹄之际。既然一切都无法预料,为什么不再给自己努力一次的机会呢?也许就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庸人埋怨自己的境遇不佳,伟人则努力改造环境。
--佚名
主动出“机”
美国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曾受雇于一家纺织厂。他的工作是记账,只要把收入和支出记清楚就行了。
当他听说还有更好的复式簿记方式时,便利用晚上空闲的时间自费学习了复式会计。这一先进的会计知识,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后来,舅舅又推荐他到电报公司当一名邮差。卡内基每天都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司打扫卫生,然后就悄悄地跑到电报房里学习接收和发送电报的技术。他每天都为能有这种秘密学习的机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有一次,卡内基一大早就赶到了电报公司,打扫完卫生后便习惯性地来到了电报房。突然他听到有人说:“紧急电报!电报员还没来,有谁能收下这份电报吗?”卡内基连想都没想就主动上前,即刻收报,录在纸上,一点也没耽误。
到了月底领薪水的时候,公司老板把他召唤到了另一间房里,对他说:“你做得很好,从这个月开始公司给你加薪。”不久,他成了一名真正的报务员。
16岁那年,卡内基开始为美国西部铁路管理局局长汤姆·斯考特先生工作。
“安德鲁,能不能帮我赶快把这15封电报拍发出去?”局长经常会交给卡内基一些紧急的任务,他总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由此他获得了局长的赞赏。
工作之余,卡内基从不玩乐,总是不断地读书,此间他读了大量有关钢与煤的专业书籍。
有一天,卡内基收到一封加急电报:“货车在阿尔图纳附近的单轨路线上被堵塞,客车从早上开始,已堵了4个小时。”这封电报是请求管理局长斯考特处理的,可他外出去处理其他情况了。当时,铁路管理局有一个铁的纪律: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只有管理局长才有权下达对列车的调度命令,如若有人胆敢违反禁令,不问任何理由,立即革职。
卡内基拿到这封电报之后,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斯考特联系上。他知道每多耽搁一分钟,都将给铁道公司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名誉损失。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有了足够的勇气,于是他壮着胆子走进了斯考特的办公室。他查看了货车的配位图,立刻发现了阻塞的原因,于是提笔拟好了电文,并冒名签上了斯考特的大名,然后拍发了出去,使塞车的事故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几个小时以后,斯考特回来了,发现塞车的电报后,立刻拟了一封电报让卡内基发出去。卡内基看了看电报的内容,窘迫地说:“我先前已经拍发一封同样的电文了……”斯考特严厉地追问是谁签的字,卡内基只好承认是自己冒签的。斯考特一语不发,目光森严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竟什么也没说。
后来,斯考特晋升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局的副董事长。卡内基非常希望能继续跟随他工作,他却意味深长地对卡内基说:“你的才能远非只是做一个电报员,我已向董事长推荐你任匹兹堡管理局长。这次匹兹堡管理局的职能扩大了,现在的宾夕法尼亚地区将归入你的管辖之内。”当时还不到24岁的卡内基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不但接替了斯考特的职务,而且还拥有了更大的管辖范围,年薪从35美元增长到1500美元。
处在匹兹堡管理局长的位置上,卡内基能够清楚地了解全国的经济和发展的方向,这为他以后成为美国钢铁市场的巨头做了准备。
启示:外部环境的好坏,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那些善于主动学习、探索的人更容易受到机遇的青睐,因为他们时刻做着主动出击的准备。
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培根
青年与国王
19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青年,家境很不好,穷得连肚子都填不饱,更别提入学受教育了。青年虽然在这种环境之下长大,但是丝毫不气馁,一有多余的时间就自学,因此学习了许多关于建筑和化工方面的知识。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后来,青年凭着所学的一些知识,开始进入建筑公司做起了小助理。他积极努力地工作,因为表现出色,先后协助了一些着名建筑师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累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再加上潜在的天分,逐渐在建筑界小有名气,为许多人所肯定。但是,由于他没有好的学历和出身背景,所以不管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打入上流社会,成为地位崇高、有名望的建筑师。看到无法实现愿望,青年因此终日郁郁寡欢。
有一天,他在街上远远地见到一群侍卫,簇拥着意大利国王出访,他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我能获得国王的青睐就好了。”
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引起国王的注意呢·青年动起了脑筋。
“如果我能建造一个很特殊的建筑物,来吸引国王,那就好了!”青年的眼睛一亮,“对呀!国王虽然是意大利人,但是他非常喜爱英国建筑。那是因为他曾经在英国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段爱情在意大利和英国广为传播。如果我在意大利建造一座类似英国白金汉宫式的建筑物,一定能引起他的注意。”
有了这个想法,于是青年四处奔走,争取到几位过去有生意往来的企业家的支持,不久之后就在一座意大利小城内,盖起了一座有白金汉宫神韵的建筑物。一天,国王经过小城,看到这个建筑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睹物思情,缅怀过往,引发了他许多的感慨。
事后国王特别召见青年,对他的建筑技术表示称赞。
受到国王赞赏的青年,忽然之间声名大噪,各种媒体争相报导有关他和他的建筑作品,他被大家奉为天才。从此,他不但挤进了上流社会,更一跃成为意大利建筑界大师,身价百倍。
启示:并非机会总是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而是机会随处都有,只是没有准备的人视而不见,有准备的人才能慧眼识金。有准备的人总能发现机会,甚至创造机会!
人生就像巧克力,你不可能总能猜到下一颗的口味。所以,与其忐忑不安地猜测,不如坦然地面对每一种「口味」。也许,你会尝到意想不到的滋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