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发现金矿的消息从美国加州传来。许多人认为这个发财机会千载难逢,于是纷纷奔赴加州。十七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成为这支庞大的淘金队伍中的一员,他同大家一样,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
淘金梦的确很美,做这种梦的人也比比皆是,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纷至踏来,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而金子自然不能如淘金者的意愿,越来越难淘。
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小亚默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但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对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从远方将河水引入水池,用细沙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进桶里,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到加州来,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
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哪里有这样的好买卖?把几乎无成本的水卖出去。哪里有这样好的市场?结果,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几千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一个高财商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发现致富的机遇,他们似乎对财富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而那些低财商者,让财富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却毫无察觉。
此外,对于一个高财商者来说,金钱的积累是从“每一个硬币”开始的,一个成功致富的人决不会因为钱小而弃之,他们知道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这种心态就不可能获到更大的财富。
对金钱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人对待人生和事业的态度,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不好高骛远的人,才能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不但不能得到大的财富,小的财富也会与之失之交臂。
掌握得到财富的机会。我们可以发现,辛勤者中间有着贫富之分,而在成功的辛勤者中间,成就亦有高低的差别,但有一些表面上并不辛勤的人,却能成功致富。正是这些差异的出现,社会面貌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变化,而促成社会面貌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机会。因此,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在特定的时间里,各方面因素配合恰当,就会产生有利的条件,谁最先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运用手上的人力、物力,从事投资,谁就能更快、更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赚取更多的财富。这些有利条件便是机会,一个高财商的人懂得掌握这些得到财富的机会。
要拿到红利,必须先拿钱投资。同样,想获得机会,则必须先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时间、收入、安全生活和享受等等,随时全神贯注地做好准备,一有机会出现,便跳起来将它抓住。但是我们创业致富,常常要靠一些运气。而运气不是机会,不要把两者混淆,否则,就会作出错误判断,招致损失。
买彩票而中彩无论怎么样,都纯属意外,除了中奖者捡得一次便宜之外,并没有创造什么价值,也没有得到创造未来的有利条件,因此不是机会。
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霉菌之后,他可能有两个反应:一是觉得霉菌的出现,阻扰了他对葡萄球菌的研究,把它当作麻烦事,不予重视;二是觉得好奇,进行研究。如果弗莱明采取前一种态度,发明青霉素的就不会是他,而是别人了。弗莱明能够及时掌握机会,结果获得了成就。
在创富的过程中,也要分清机会和运气,我们不排除运气,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用自己的财商,挖掘藏在生活中的机会,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财富,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犹太富翁巴菲特家的狗在散步时跑丢了,于是在电视台发了一则启事: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美元,并有小狗的一张彩照充满大半个屏幕。启事发出后,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巴菲特家的。他的太太说,肯定是真正捡狗的人嫌给的钱少,那可是一只纯正的爱尔兰名犬啊!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2万美元。
一位乞丐在公园的躺椅上打盹时捡到了那只狗。乞丐没有及时地看到第一则启事,当他知道送回这只小狗可以拿到两万美元时,真是兴奋极了,他这辈子也没交过这种好运。
次日,乞丐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那2万美元酬金。当他路过一家大百货公司的门口时,这家公司的墙体屏幕上又看到了那则启事,不过赏金已由2万美元变成3万美元。乞丐驻足想:这赏金增长的速度快得惊人,是不是这只狗的价钱远不只这些钱呢?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还回到自己的破窑洞,把狗重新挂在那儿,如他所愿,第四天,悬赏额果然又上涨了。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乞丐一直守着大屏幕,当酬金涨到使全城的市民都为之惊讶时,乞丐返回他的窑洞。可是那只狗已小命归天了,因为这只狗在富翁家吃惯了鲜牛奶和烧牛肉,而对这位乞丐从垃圾筒里捡来的食物无法适应。
乞丐不渴望财富吗?当然是渴望,但是他不会抓住财富的机遇,所以看得见的财富只好眼看着溜走。
因此,犹太商人的经验是:只有高财商者,才能使你懂得如何创造财富,也能够让你知道在财富的机遇面前,应该如何把握。
(第二十四节) 犹太财富的沃土:教育
犹太民族丰富的智慧除了与学习和求知的传统相关,同时他们还遵奉着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犹太人在四处流浪、流动不居的恶劣环境下,从来没有忽视教育,而是将其列为头等大事。
犹太人历来重视,实行义务教育。以色列也是如此。建国伊始,以色列政府即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53年又颁布了《国家教育法》,1969年颁布《学校审查法》。现在,在以色列,全国的世俗教育皆由国家负责,所有5岁~16岁少年都必须进入学校接受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可持续到18岁,高中以上学生的学费则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由政府给予补助,形式上有全部免费、部分免费等等。
这样一套义务教育制度需要巨额财政的资助。以色列教育经费一直没有低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在最高的年度曾达到8.8%。
对于一个不算富裕并要维持高额军费开支的国家来说,教育投资能达到这一水平是很不容易的。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但它的教育经费也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左右,而像日本、德国就更低。
如果说,义务教育在今日尚属不易,那在犹太人历史上就更加不易了。为了保证学子们的学业与生活,犹太民族做出了两项制度性安排。
一项制度交纳什一金,即每人把自己总收入的1/10,当然更多一些也可以,捐献出来,而且不管是谁,哪怕本人是接受施舍的穷人,也必须捐献1/10,惟有极个别的情形才有豁免的资格。
另一项制度安排是犹太人在婚配上的“门当户对”,这种“门当户对”的独特之处在于,犹太人最理想的婚配是最有学问者(拉比或其他智者)的子女同最富有者的子女的结合。无论在古代的开罗、伊比利亚的托莱多、威尼斯共和国,还是中欧的犹太村社,人们都持有同样的观念。
从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敬重,任何人都不难想象出教育的场所——学校,在犹太人生活中是何等的神圣。
1919年,犹太人正同阿拉伯人处于日趋激烈的冲突之中,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便在前线隆隆的炮火声中奠基开工。此后连绵不绝愈演愈烈的冲突,并未能阻止这所大学在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今天,人口仅400多万的以色列却拥有6所跻身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海法大学、内格夫—本古安大学和巴尔伊兰大学。
犹太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学校的建设,除了他们具有“以知识为财富”的价值取向之外,还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无异于一口保持犹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塔木德》中记载的三位伟大拉比之一,约哈南·本·札凯拉比就认为: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公元70年前后,占领犹太国的罗马人肆意破坏犹太会堂,图谋灭绝犹太人。面对犹太民族的空前浩劫,约哈南殚精竭虑,想出一个方案,要亲自去见包围着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的统帅韦斯巴苔。
约哈南拉比假装生病要死,才得以出城见到罗马的司令官。他看着韦斯巴苔,沉着地说道:“我对阁下和皇帝怀有同样的敬意”。韦斯巴苔一听此话,认为侮辱了皇帝,做出要惩罚拉比的样子。
约哈南拉比却以肯定的语气说:“阁下必定会成为下一位罗马皇帝。”
将军终于明白了拉比的话,很高兴地问约哈南此来有何请求。约哈南回答道:“我只有一个愿望,给我一个能容纳大约10个拉比的学校,永远不要破坏它。”
韦斯巴苔说:“好吧,我考虑考虑。”
不久以后,罗马的皇帝死了。韦斯巴苔当上了罗马皇帝。日后当耶路撒冷城破之日,他果然向士兵发布一条命令:“给犹太人留下一所学校!”
学校留下了,留下了学校里的几十个老年智者,犹太的知识、传统得以延续。战争结束后,犹太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于这所学校的存留而继续保存下来。约哈南拉比以保留学校使犹太民族和犹太文化得以传承,无疑是一项极富历史感的远见卓识。这种智慧就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执着和维护。
也正基于此,犹太商人才会认为没有知识的商人不算真正的商人,既然你不是真正的商人,我就没有必要和你做生意。犹太商人绝大部分学识渊博,头脑灵敏。在他们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业务知识,在生意场上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是能赚钱的根本保证,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质。
可以说,商人变得有学识是文明的进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只无形的手。犹太商人具有令人叹服的经商头脑,正是他们民族尊重知识,酷爱学习,重视教育的必然结果。以知识武装起来的犹太商人,纵横捭阖,处变不惊,这是“第一商人”的魅力所在!
犹太人里面巨贾富商辈出,犹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众多,这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外,还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犹太人从小就注重财富的教育,尤其是对于投资的教育是世界闻名的:他们会给刚满周岁的小孩送股票,这成为了他们民族的惯例。尤其是在今天聚集在北美的犹太人更是这样的。
小孩3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的时候,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告诉他们钱是怎样来的;7岁的时候能看懂价格的标签,以培养他们“钱能换物”理财观念;8岁的时候,知道他可以通过做额外的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储存在银行的储蓄账户里;10岁时候,懂得每周节俭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使用;11岁~12岁的时候知道从电视广告里发现事实,制定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
这样,他们很小就知道金融等方面的知识,稍大他们就对金融很了解了。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犹太人在金融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原因,他们一直垄断着世界的金融行业,和他们的这种对钱的敏感有着天然的联系,难怪人们说犹太人是“天生的金融家。”
人们还说,犹太人是天生就会做生意,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那些犹太人大亨的早年,很多人都知道怎么赚钱。着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从小就接受了财富的教育。
洛克菲勒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作为一个犹太人,经常用他们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教育他的几个孩子。他的父亲从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让他帮助妈妈提水、拿咖啡杯,然后给他一些零花钱。他们还把各种劳动都标上了价格:打扫10平方米的室内卫生可以得到半个美分,打扫10平方米的室外卫生可以得到一个美分,给父母做早餐得到12个美分。他们再大点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给他零花钱了,告诉他如果想花钱,就自己挣!
于是他到了父亲的农场帮父亲干活,帮父亲挤一头奶牛,跑运输,包括拿个牛奶桶,都算好账,他们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给量化,他把自己给父亲干的活都记录在自己的记账本上,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和父亲结算,每到这个时候,父子两个就对账本上的每一个工作任务开始讨价还价,他们经常会为一项细微的工作而争吵。
洛克菲勒6岁的时候,他看到有一只火鸡在不停地走动,很长时间了也没有人来找,于是他捉住了那只火鸡,把它卖给了附近的农民邻居。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认为这样是亵渎了神灵,而他父亲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认为他有做商人的独特本领,而对他大加赞赏。
有了这次的经商经历,洛克菲勒的胆子大了起来,不久他就把从父亲那里赚来的50美元贷给了附近的农民,他们说好利息和归还的日期之后,到了时间他就一定准时去讨要,毫不含糊地收回53.75美元的本息。这令当地的农民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一个小孩居然有这么好的商业意识。
早期对商业的敏感帮助了洛克菲勒事业的一帆风顺,甚至他一生中重要的几次行动和日后的经营风格在他早年就能看到端倪。
犹太人这些早期的有关财富的教育让他们很早就知道怎么投资、怎样获得财富、怎样理财,这些为他们日后的成功积攒了重要的经验。
而再看看别的民族的孩子们,在这个时候,他们的父母却在教他们的孩子如何听话,教育他们怎样才能博得大人的喜欢,做一个让家长、老师都满意的孩子。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以后也有所成就,他的父母送他们进音乐、绘画之类的班级,希望他们能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一鸣惊人。他们从小做的所有事情都被父母所管制,喜欢什么都依靠父母生活。他们的孩子甚至很大了还需要别人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
因而,犹太人和这些民族的青少年一起开创事业的时候就有了相当的经验,一旦进入了一个的地方,遇到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当别人却还在懵懵懂懂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捷足先登了。这是他们成就众多富豪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想成为富有的人,最早的人生财富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可惜的是,由于犹太民族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具有了丰富的商业经验,而其他的民族则相对缺乏这种财富的教育,这是促使犹太人成为世界商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