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裸体问题
3299500000040

第40章 星星们(3)

诗发表。那时候仝国到处都在放卫摄,文学也跃进到了几亿人民个个都是诗人的程度,但像他那样高产,那样激情喷涌、才华横溢的毕竟不会太多。他那些诗一写出来,当天就发表在由他负责的黑板报上。并且经,常会有一、二首为省、市的报纸转载到有关的栏目上。他于是也就有了稿费收入。每次转载了他的诗作的报纸出来,每次他的稿费单寄来,他就觉得自己脚底V踩老云彩。表面上极力做出一副庄严的神态,身子梃直,脖子僵硬,眼睛尽量不朝两边看。但全身的每一根神经都紧张着,注意着全世界对他的反砬。一个中学生写的文字能够变成铅字,能够换取报酬,自然让人羡慕,也让自己得意。重要的并不是那报酬的多寡,而在于公认了他的诗人的价值。他于是写了一副对子勉励自己立身须存千年志,闲谈不过五分钟。立誓以大家自命了。遗憾的是,此后的很多年,他的诗作就一直停留在这类特刊体的水平上,未见精进。更谈不上哪篇作品会有千年传世的可能。也许是早慧的缘故吧。早葱难免早衰,这样的神童,古来多见。江郎才尽,莫奈他何。随着日子的坎坎坷坷,他也就日渐心灰意懒。把一门做文学家的心思收起,转到做学问上,一头钻进故纸堆。偁尔起了创作的冲动,往往是为给师友祝寿或凭吊写的古体诗或楹联。每回写起来,都极是认真,反复推铍,反复吟哦,反复同人切磋,为求一字工,捻断数茎须,都像那副给姚长安驾的长挽似的,极是工整讲究。回回都得到方家同好的称道。他凹回都摆手自谦,面有赧色,心里几分安慰又几分酸楚。对文学的这一份莫名其妙的痴情积淀下乘,变成一种无逄识,多年后,竟有缘奉献给比他晚了一辈的星里们系里安排他给作家班开课,他很觉得受宠若惊。没有想到自己文学家没有做成,倒成了文学家的先生。不过在星星们面前,他仍是惭愧:

先生是决不敢当的。我要有才气,有真本事,今天也就坐在你们中间了,何至于来这里吊书袋呢。大学里的文科其实没有什么可学的,莫以为那些学问,所谓汗牛充栋,吓死人,其实都是死东西,比不得你们搞的创作。

他的话说得很偏激。听的人却难以分清他究竟是在否定还是在炫耀。不过他的态度是极民主的,上课时从教学楼的门房里带了把靠椅来,坐在讲台下边,以示同学生平起平坐。我们一块讨论吧。

又撗出一包烟来分发。烟是很廉价的分发的时候他苒三说明,他向来只喜欢这个牌子,这是主要的。消费水平所限,则是次要的,希望各位不要嫌弃。各位抽烟的星星也就只有把烟接下来。有的吸了几口就悄然捻熄,再换自己的烟续上。有的人推说等等再吸,根本就不点着。也有礼貌地从头吸到了尾的,凭了一股舍生忘死般的决心,自始至终皱紧了眉头,受酷刑似的。

然而一旦开讲,范正宇却决不容任何人同他讨论。他讲得很投入,旁征博引,海阔天空。他爱好过文学,有想象的禀赋,讲起课来便漫无边际地随意发挥,往往离题千里。他好庄子,讲的也是庄子,讲的风格也便庄子般的天马行空。讲到庄子的无羁无束,就慨叹起现实的条条框框;讲到庄子的淡然无极,就痛斥时下的争名逐利,拉扯出中文系乃至全东大的许多人事纠葛,全省乃至全国的许多蜚闻流言。从评职称到分房子到省长任免,讲着讲着,也就渐渐地忘了形,歪斜起瘦长的身子,两条细腿民长地伸出去,后脑枕在椅背上,等于是半躺着。窄脸上、小眼睛下,突出了一只红红的鼻头。终至忘却了讲课的对象,忘却了他事先已经提鹾过自己的,他那一套不是搞国粹主义,国猝总是存在的论,在这一帮新进的先锋主义者而前是万万要三缄其口的。

这就很自然地激发了晓雨和他的追随者们的灵感。作为现代诗人,晓雨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宽容,不至于狭隘到要计较范正宇这类老朽的程度。他只是觉得范正宇这类教授有些可笑,像一只从已经灭绝的生态中遗留下来的类人猿,带着一种对现代生活的本能的茫然与笨拙,翻弄着所谓学者的讲稿,而那些发黄的枯朽的讲稿上,写满了谁也不知道也无须知道的历史呓语,对现代社会来说,那充其量是一堆文字垃圾。

晓雨的那首长诗,就是在教室里,面对着坐在讲台下面,很亲切地跟他们以促膝对话方式讲课的范正宇写出来的。当时的感觉,有一点像艺术系的学生画模特。范正字当时很是感动,看见晓雨一会儿盯住了自己凝神沉思,一会儿又埋下头去走笔如飞,认准了晓雨是自己几十年扮笔生涯中最认真最虔诚的学生之一。

范正宇开的是先秦文论课,自己提出来要给作家班专讲庄子美学。他对自己抱有极大的信心。据他所知,星星们年纪都在三十上下,都是天然的思想解放派,规规矩矩的迂夫子绝对没有,儒家的文以载道也就绝对没有市场。讲庄子的洸洋自恣、性灵自由,他们自然会有兴趣的。他子是极认真地备了课,把自己写《庄子美学思想浅探》的所有手稿和资料,以及自己几十年的敎案都搬出来重翻了一遍,找了一个他自己以为极新颖又极符合作家们创作实际的角度,专门编了几十讲。为了怕到时手忙脚乱,词不达意,又打了好几个夜班把那几十讲佥部抄成了大字报。上课时,像抱着一枚巨型炸弹似地把那纸卷抱进教室,学生未到之前,就一张张地在黑扳上钉好。

没有想到,他这一番苦心全都成了笑料。应当说,晓雨在自己的长诗里并没有刻意丑化他,倒是对他作了很客观很逼真的描述。这客观和逼真,竟比丑化更让人触目惊心。晓雨的描述很细致,除了外貌之外,讲课的内容也记录得很准确,使得范正宇在一派庄子风格的发挥中随意拉扯出来的那些牢骚怪活,乍读之间简直心惊肉跳,几如举报材料。这岂不是要置我于死地么广范正宇拿着那本登载着晓雨大作的杂志,浑身簌簌发抖。薄薄的嘴唇很可怜地翕动着,细眼睛洇湿着,悬胆般的红鼻子像一滴巨大的血滴:

‘类人猿’也就罢了文宇垃圾’也就罢了,这政治诬陷的事,也做得的么……

庄子般的汪洋捭阖、仪态万方一扫而光,范正宇在一天之内立显枯瘦了许多,肩也矮下一挫去。

晓雨的那篇叙事长诗发表在很偏远的一家市级刊物上,一般情况下东大的人并不容易看到。但是在那首诗中,晓雨还冒犯了一个人,那个人不是轻易可以冒犯得的。那是几年前从东大新闻系毕业出去的一位女诗人,跟晓雨同行。在东大时就开始有了些诗名,毕业后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又获了全国诗歌奖。东大师生肖然就很以为荣。晓雨进东大之后,在一次文学讲演时,给他递的条子里有一个问题问的是:以你之见,你同那位女诗人孰高孰低?这问题明显含者挑衅,有借那位女诗人压迫晓雨的气焰的意思。

晓雨当时的回答是:她应该获奖,只不过不该获诗歌奖,而该获最丑女人奖。她太丑了,丑得简直让人不忍卒睹,简直有。布容观瞻。

当时引起了哄堂大笑,

晓雨把这次机智的对答也写进了自己的叙事诗。在首都一家大报当记者的那位女诗人不知怎的看到了这首诗,自然是五内俱焚,当即写了一封抗议信,连同刊物一并寄给东大校党委,请求严肃处理。

星星们在东大校园连肇事端,几乎到了为非作歹的地步。连骞先生这样的宽厚长者都颇有微词。校党委早就想找个题目来做文章。女诗人之前,有关作家班学员跳舞不文明、欺骗女学生、带坏好团员、侮辱老教授一类的检举已在案头积了一摞,但都难以坐实,不似女诗人抗议的人身攻击这样有裉有据,言之凿凿,校党委副书记于是带了女诗人的扰议信及发表了晓雨大作的那本杂志到中文系来。

事情是明摆着的,晓雨在诗里虽然将人物改了姓名,地名却一个没有改。事件和人物关系都可以绝对地对上号,实际上是一篇纪实文字,作者决没有道理拿你们是秃子就不准人家说灯泡来为自己辩解。这样恶啬地给东大抹黑,实属史无前例,骇人听闻,是可忍,纨不可忍?中文系群情激愤。既然诗人怀了那么强烈的憎恶诅咒那副高贵却空虚的躯壳,那他的灵魂还有什么必要给自己找这么副躯壳?结论应该是、也只能是令其退学。

中文系主任梁守一在一片怒吼声中保持着缄默。在声浪渐渐平息的时候,才清了清嗓子,拿出新近出版的一本在全围有些影响的评论杂志,上面刊登了有关晓雨那首诗的评介文章。文拿对诗作揭示现代人格困窘的惊人的真实、所触及的人生两难命题的深刻的哲理意蕴、以及诗人借助自身经历进行自我调侃的超然姿态、乃至语言风格上返朴归真到粗鄙化程度的平民意识等等,推崇备至。认为是近年显得寂寞的诗坛上难得的力作,可视作诗的发展的一种标志。

评论固然是一家之言,但也未必可以全然无视它的影响。诗究竟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究竟不好对号入座,这是常识。东大是全国有数的高等学府,徜怀了市井上的促狭,又如此的不顾常识,会不会贻笑大方?此其一I晓雨到底是东大学生,将来走到哪里,成了怎样的气候,他也都不能否认这一点,就好像一个人否认不了自己的血统一样。不是有人恨自己是中国人么,可到了老,他还得记起自己的乡土,乡土上的小桥,小桥边的老树,老树下的水井,水井边的牛屎,牛屎再过去是篱笆,篱笆里有幢小茅屋,他就出生在那茅屋里。他永远也割不断这些,就像他不能扒下身上的黄皮肤,剜淖自己的黑眼睛一样。既是这样,那我们就有教育的责任。犯了一次错就开除,不教而诛,合适不合适?此其二;还不能不考虑整个作家班的情绪。此公在他们中问颇有煽动力。一且处置失当,会不会造成连锁反应?要是一个班都要求退学,怎么办?让他们退好了?说得简单,真是不当家不晓得柴米贵。这些人招进来,现在是第二个学年了吧,一个班的经费差不多都已经到了东大财务的账上。一个人是四千元,一个班五十多个人,五十多个人是多少?二十几万都退掉?从这二十几万里提成出来的福利金,你们早都领走了,也都退出来?此其三。

梁守一一口气讲了三条。讲到第三条,大家嗡地一下议论开来。说来说去是舍不得那二十几万啊。难道东大中文系的声誉就只值那二十几万?但东大传统的稳健终于渐渐抚平了那些激烈的情绪。过犹不及,意气用事总是不好的。到底是高等学府么,应该有泱泱大家气度。丢掉二十几万,也未必就挽回了东大中文系的声誉。何况东大的财政也并没有充分到二十几万说丢掉就可以丢棹的程度岂止是二十几万!梁守一提高了声音,插进来。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这班人在东大是学生,在社会上,比我们谁的能量都大,是小嘘得的么。我一直就在想,骞先生的那部巨着,去年就印出来了,到现在包销的几千册还在家里堆了半边屋子。那是怎样一部书啊,呕心沥血几十年,文革中尽付东流,老人家又以何等的毅力从头做起,只稂据还给他的那些手稿残片,又重新整理出来。可是已经玉成的文化瑰宝却又要遭埋没之虞。要让他们去推销,恐怕很快就能解决问题。还有范先生你,你那本《庄子美学思想浅探》不是到现在还没有最后付梓么,出版社要的那笔款子如果光靠你自己何时能凑齐?倘若让他们给你找个什么企业拉笔赞助,你也就不必老想强迫自己戒酒了。作更进一步想,发动他们将来为中文系筹措一笔学术出版基金,也未见得是什么不能办成的事。

众皆默然、肃然,继而释然。的确,挽回声誉有検回声誊的法子。泼脏水连闷奖儿也一起泼掉,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有人引用了《汶书东方朔传,中的一句话)。可以让作者向感情受到伤害的教师当面道歉I公开就那首诗作发表一篇创作谈,表明自己只不过是借了东大之名而未取东大之实,抑或即便有所本,也只是一种艺术的夸张、变形,以求得幽默的效果。作者不是对他自己也大大地挖苦嘲弄了一番的么。

最后连范正宇也摇摇头说:孺子不可教也,不可教也得教也,有什么办法,谁让我们负了教育的责任呢。不过一定要严格,一定要让他真正检讨,一定要让他发文章声明。否则,就不能客气怎样的不能客气法,范正宇没有下文。大家也只是纷纷地跟着附和,也没有下文。不过心理上都总算平衡了下来。

事实上在晓雨的诗引起的整个波折中,受害最大的是余萍。她简直吓坏了。生怕晓雨在大学本科文凭还差几天就要到手的时候被开除了。晓雨肯来上东大,她是极其欣慰的。在她同晓雨的婚姻中她感到的唯一缺憾就是晓雨没有上过大学。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圈中。在佘萍活动的那个圈子里,做为当地名诗人的丈夫并不算怎么一回事。大学是培养学者的地方,作家是只要有小学文化就能做的事。明清以来的那些小说家,不多是些名落孙山终至拖鞋趿袜的破落寒酸秀才么。如今的作家就更不是东西了,造了几年反,插了几年队,就那点事,颠来倒去地写,浅薄得要命还神乎其神,文化层次实属低下……这一类的议论,余萍听起来固然刺耳,固然抵触,却理不直气不壮。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教育,根基就毕竟有限。先前她曾经觉得,以她的受过高等教育,同晓雨的文学成就可以达成一种相称。怛时间长了,尤其是那些议论听得多了,她又觉得总有些失衡,让她在她的圈子里总有些自奈不起来。但她又苦于不能对晓雨施加任何影响。晓雨从一开始就对他们的婚姻评价不高。即使是公开的场合,他也常常引用贝里克关于婚姻的一句话:你所结婚的对象是你在最脆弱时觉得最适合于你的人。余萍为此伤透了心,却又愈加觉得离不开他。女人就是这样命贱的,活该受苦。她老是对女伴们抱怨。这是地严格包裹起自己的过分守节方式的心理延伸的唯一表示。对晓雨,她则温存倍至。怎样才能让你幸福呢?只要你幸福,你让我怎样我都愿意。她常常流着泪问晓雨。晓雨的回答总是,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从来都不知道。我只知道什么是不幸福,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些什么却又拼命去追求。

使余萍畏惧。

东大中文系办作家班,余萍早就听到了消息,却决没有勇气向晓雨正面提出来,只是当作一种社会新闻有意无意地说,用的也是一种喃喃自语的方式。等到晓雨来向她要存款折付东大中文系插班生学费,她兴奋得脸都扭歪了。一次付清吧。她牙巴骨抖抖索索,生怕晓雨中途变卦似的晓雨没有中途变卦,却惹出这么严重的事端。两年都决过完了,一位学者差不多业已造铳,却在就要带上桂冠的时候功亏一篑。余萍真是欲哭无泪。夜里,她还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悲愤,小心地搂定了晓雨,哀求说:

去跟他们说说?

说什么?

晓雨明知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