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练达术:掌控主动权的人际潜规则
3277400000007

第7章 进退自如:方圆之道是人生大学问(2)

包容首先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包容,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有多大;包容得越多,他拥有的就越多。包容虽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未来。能包容的人心态平和、淡然从容,是真正能成大器的强者。

拒绝是一门艺术

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独自完成,所以免不了求助他人,于是,我们也会有被求助的时候。当别人有求于你时,切记要考虑清楚,不能一概满口答应。但是面对他人的要求,现代人似乎都很难开口说“不”。

朋友之间,真诚为重。大家越来越觉得“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好哥们、好兄弟难得求你一回,要是拒绝了,就显得太不仗义了,以后又怎能在朋友面前抬得起头呢!朋友相求,似乎很难说“不”。

与人相处,和睦为重。人在职场,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最好和同事们保持融洽的关系。谁知道张三是不是老总的外甥呢,又或者明天李四提升当经理也说不定,就算是无权无能的人,也有可能造谣生事。仔细想想,得罪谁都够自己受的。同事相求,似乎容不得你说“不”。

有的人虚荣心作祟,帮助别人是为了显示自己具有更多的资源或更多的能力,觉得自己是“救世主”,接受不了无法帮助别人的事实。同时,许多人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忽略了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与其勉为其难地答应,不如坦然地拒绝。想做个有求必应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并不容易,人们的要求永无止境,如果你不好意思说“不”,轻易承诺了无法履行的请求,将会带给自己更大的困扰。

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天子。一次,朱元璋召著名画家周玄素入宫,要求他在宫殿墙壁上描绘明朝的江山地理图。

周玄素深知朱元璋的为人,生怕出什么纰漏,有没有赏赐倒是小事,要是惹得皇帝不高兴,掉了脑袋可就糟了。思虑再三,周玄素伏地请命:“臣不曾遍走天下九州,孤陋寡闻,未敢受此命,奉请皇上先给出个草图,待臣再依此描绘润色,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就这样,周玄素巧妙地拒绝了朱元璋。

如果周玄素直接拒绝朱元璋,那下场是可想而知的。周玄素这样做,既保住了自己的脑袋,又维护了皇帝的自尊和面子,同时又显示了自己的谦恭和才华。同样是拒绝,不同的拒绝方式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拒绝能让人接受和理解,而有的拒绝则使人反感和仇视,从而影响人际关系。拒绝不仅是一门艺术,也需要有更高的学问。

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并且曾多次向你提出过分的要求,那你就得当心不要让自己重蹈覆辙。即使自己的时间、能力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也要拒绝。因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生活都是最宝贵的,不能因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妨碍了自己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拒绝他人的态度也很关键。如果决定拒绝,态度就应当温和而又坚定。模棱两可的回答会产生误会,坚定而明确的回答可以减少很多烦恼。此外,有建议的拒绝是最有效的,而且能避免双方变得疏远。你拒绝对方的要求时,可以针对对方的情况,建议他如何通过其他方法达到目的。若是建议或替代方案有效可行,对方一样会感激你。拒绝对方之后,隔一段时间还可主动关心对方情况。让对方觉得你虽没能帮他,但仍很关心他。

拒绝是门艺术,需要技巧,更需要真诚、信心及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学会拒绝可以使你的生活变得有效,就像喜剧大师卓别林说的:“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得多。”

恩要自淡而浓,威需从严至宽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与人之间总是免不了互相帮助。帮助别人、给别人好处,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手段,否则,可能好事做尽,却落得个骂名。我们必须注意,在给人好处时要“自淡而浓”。也就是说,在给人好处的时候,要一点一点地给,由少到多。我们都不是圣人,不可能无欲无求,而且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一旦低级的欲望得到满足,更高级的欲望又会产生,授人恩惠就要按照人的这种心理特点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如果一开始给得多,而后慢慢减少,对方就会忘掉你最开始给他的好处,甚至为你给得少了而生气。所谓“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就是这个道理。

“自淡而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接受好处的人始终生活在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中:不管明天将得到什么,总会比今天更好。这样,他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中,你是给他带来快乐的人,就是一个好人。反之,即使明天得到很多好处,也比今天差,那么他就会生活在一种失望的痛苦中,而你则成为痛苦的根源,至于你带来的种种好处,也就微不足道了。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从前,有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为了救济一个因双脚残疾而吃不上饭的乞丐,就每天亲自去给他送饭吃。第一天,乞丐见到这么好心的人,非常感激,不禁泪流满面。这个好心的人也非常高兴,毕竟是积德行善,周围的人也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于是好心人第二天又送,第三天又送,连续送了29天,到了第30天的时候,这个好心人的老婆病了,好心人忘了给乞丐送饭。结果这个乞丐非常生气,一副暴跳如雷的样子说:“什么时候了,还不给我送饭?想饿死我吗?什么大善人,我看就是大骗子。”

上面的例子中,就因为忘记了一顿饭,受恩的人就与施恩的人结下了怨恨。假如好心人一开始不给乞丐那么好的饭菜,而是残羹剩饭,或不是亲自给乞丐送去,而是让乞丐到他家领去吃,想必处于生死边缘的乞丐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可是这个好心人一开始就不仅让乞丐好吃好喝,还亲自送上门,这就使得本来应感激一饭之恩的乞丐像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要求越来越高,哪怕有一点细微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都会大吵大闹,完全忘了已经享受到的恩惠。这就提醒我们,在施恩的时候,要自淡而浓、适可而止、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施恩无度,先多后少,一旦把人们的胃口吊起来,先前的恩惠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树立威信或是其他关系也适用相似的道理。“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就是说树立威信应该从严厉到宽容,如果开始宽容后来严厉,别人就会埋怨树威人的冷酷。

一个公司或一个领导者要树立权威,从一开始就要对下属严格要求,坚持原则,等良好的制度、文化和自觉性形成,就可以适当宽松一些,这样大家就会认为管理比较人性化,从而容易接受。如果一开始就放松要求,姑息迁就,然后再变得严厉,员工就接受不了,就会埋怨管理者严酷。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施恩和管理都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策略,需要依据人们的心理特点而行事。施行恩惠,要由淡而浓,要讲究适度;管理立规矩,要注重先后,由严到宽。如果将这二者的顺序倒过来,只能适得其反。

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

生活中难免遇到求人办事的情况,对此,很多觉得求人难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遇到某种困难,想找个朋友帮忙解决时,却突然想起来,过去一段时间,都没有通过电话聊聊,现在有求于人家才想起来打个电话,会不会太势利了?他肯定会生我的气吧?估计会被拒绝吧?在这种情形下,你免不了后悔不该“平时不烧香”了。

平时把关系搞好,总是抱着助人为乐的心理去办事,到你需要办事的时候才会有求必应。与各种朋友都要建立一定的“关系”,而且时常与他们保持联络。现代通讯手段如此发达,打个电话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有时候,如果长时间不与某个朋友联系,就可能断了一条人际网。因此,主动与朋友联系十分重要。试着每天给不同的朋友打打电话,不但能维系旧情谊,还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这样一来,你的人际网络就会稳定有力,等到你真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各方“人士”为你打通关节。

有一位领导曾担任某单位要职,每年年底的礼物、贺卡就像雪片一般飞来,访客来往不绝。可是他因大病离任休养后,所收的礼物就只有那么一两件,贺年卡一张也没有收到,来探访的人也寥寥无几,他昔日的一些朋友和部下都离他而去。他的心情很苦闷,感到世态炎凉。这时,他的一个原部下,提着礼物,主动来见他,并开导他说人生起伏是很正常的事,并同他一起分析未来局势。老部下的鼓励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并非那么暗淡,终于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位领导东山再起,十分感激这名部下,把他手中最重要的部门交给了这位下属,并在退休后帮助这位下属坐到了自己当初的位置上。

真正善于利用人际关系的人都有长远的眼光,懂得未雨绸缪,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仔细观察一下公司里那些比较吃得开的人,他们平时有事没事就到其他部门和岗位转转,人事、财务等部门更是重点光顾对象,有事说事,没事混个脸熟,遇到能出力的机会更是当仁不让,那些没有物质成本投入的更是香火不断,也许若干年之后,成功的机遇便会轮到这些人头上了。

而有些人平时不注意培养人际关系,有事求别人了才想起去送礼,又是请客又是吃饭,显得分外亲热,其实,谁都不傻,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你的目的来,尽管你下的工夫很大,对方还是可能一口回绝你的请求。像这样“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效果常常并不理想。

很多朋友都觉得,求人是一种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么多心思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真正的求人办事要早做准备,未雨绸缪。做人还要有点长远眼光,有些人目前可能不是什么大人物,或暂时处于低谷期,但越是这样的时期越要帮助他们,而且不计回报,这样日积月累,留下来的都是人缘,以后自己要办事时就能无往不胜。

“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求人帮忙不只考验你的处世技巧,更考验你的眼光和耐心,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人,都知道将人际关系积累在平时,这样在需要时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就不会有求人无门的尴尬。

敌人和朋友都不是绝对的

在日常的工作接触和生活中,同事、朋友之间难免会因为个性、习惯、经验、利益等各方面原因而产生分歧或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分歧或矛盾,对我们未来的人生至关重要。

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一个好的发展机会,绝对不是为了树敌的。而一旦树敌,就会影响工作,工作做不好,就失去了谋生的手段,更不要谈成功的人生了。都说职场如战场,谁会希望战场上的敌人比朋友多呢?当与同事存在矛盾或冲突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做不成朋友也绝不要做敌人。而对于已经成为敌人的,一般人的态度会是不屈不挠斗争到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聪明人会采取另一种做法:站在敌人一边,把敌人变成朋友。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曾被美国的Real Networks公司指控违反反垄断法,Real Networks公司要求微软依法赔偿10亿美元,但在官司还没有结束时,Real Network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格拉塞就致电比尔·盖茨,为了使本公司的音乐文件能够在网络和便携设备上播放,希望得到微软的技术支持。所有人都认为Real Networks的这一举动会遭到比尔·盖茨的拒绝,但让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比尔·盖茨对他的提议表现出欢迎的态度,并通过微软发言人表示,如果对方真的想要整合软件,他将很有兴趣合作。

还有一次,微软救了对手。微软和苹果两大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约伯斯和比尔·盖茨互不相让,为争夺个人计算机这一新兴市场的控制权而使出了浑身解数。到了90年代中期,微软公司明显占据了领先优势,拥有约90%的市场份额,苹果公司则举步维艰。但微软又一次做出了惊人之举,1997年,微软向苹果公司投资1.5亿美元,把苹果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2000年,微软为苹果推出Office2001。自此,微软与苹果真正实现双赢,他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由竞争对手转变为合作伙伴。

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富,原因有很多,包括他天才的设计能力,对商机的把握能力,但最令人称道的恐怕还在于他对竞争对手所采取的态度。能成为你的敌人,实力就一定与你相当,至少不会弱于你,就算你历尽艰辛将他打败,可是谁能保证某天他不会东山再起?到时候你又要提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和他的下一场争斗中。如此循环,何时才能结束?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打败他,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友好地站到敌人的身边去,化敌为友,实现双赢。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难有永远的朋友。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敌人会变成朋友,朋友也可能变成敌人,这是你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如果他人因为某事得罪了你,或者你曾得罪过别人,双方心里确实有点不愉快,这也没有必要结仇,应当主动化解僵局。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有了这次相交,也许你们会成为好朋友,或者关系不再那么僵化,至少能少一个潜在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