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练达术:掌控主动权的人际潜规则
3277400000002

第2章 明哲保身:为人处世最需中庸哲学(1)

千百年来,中庸之道被奉为经典的处世哲学传承至今。其经典之处在于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安全第一。的确,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全自己才能有发展。要想保住自己,做事就要讲究分寸,进退有度,不能强出风头,不能偏激。如果锋芒太盛,只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徒增“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哀。为人处世一定要恪守中庸之道,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做人要有“度”,做事要一流

一个人如何安身处世,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做人要聪明,做事要取巧;有人说,做人要糊涂,做事要精明;有人说,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还有人说,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认真。这些说法都没错,但最适合国人的则莫过于“做人要中庸,做事要一流”了。

做人中庸就是指我们要不偏不倚、不偏激,恰到好处而非过犹不及。与人交往时要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容忍别人的不足,要有海涵别人的胸怀和气度。中庸是儒家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就是哲学上讲的那个“度”。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做不到中庸的人很难被别人接纳。关于做事要一流,古代先贤也多有论述。古人说“取乎于上得乎于中,取乎于中得乎于下”,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确立高目标,朝着第一去努力,要做就做到最好。

要想做好事,必须会做人。人做好了,才能做事;而事情做好了,做人水平就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周平毕业于某名牌艺术院校,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广告策划公司。由于专业素质较强,他主持策划、拍摄的几个广告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一些中小企业也常常慕名来请他帮忙做宣传广告。这样,没过多久,周平就从一个菜鸟成长为老总的得力干将。虽然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他在为人方面却没能随之进步。在他眼里,公司里除他之外都是一些无能之辈,不是说这个办事效率低下,就是骂那个没有创意,整天一副扬扬得意、高高在上的样子,就连公司老总他也不放在眼里。正因如此,他到如今还是一般职员。领导考虑到他的资历和能力,几次想提拔他为部门主管,可一到考核时,同事们都说他不好相处,并表示不愿到他所负责的部门做事。而中层领导们一谈到他,也总是无可奈何地摇头说:“他就是太不会做人,个性太强了。”

像周平这样具有很强个人能力的年轻人,如果能好好控制一下自己的个性,讲一点做人之道,一定是大有前途的。他的例子提醒我们做人要恪守中庸之道,说话办事不越雷池半步。成大事者必须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信每个人都喜欢谦谦君子,而不是一个大放厥词的“愤青”。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要想被不同的人接纳或是包容不同的人,那么唯有遵循中庸之道方可做到。中庸之道有时还可能是保命之道。当身处不利情境或者危险中,保持中庸便较容易脱离困境,而且还可能重新占据主动。想想杨修、嵇康,无一不是人杰,却都未能善终,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庸之道,不知道该退时先退一步,最终才白白丧命。倘若他们早些醒悟,再低调中和些,或许历史上将多两位大有作为之人。

中庸不等于平庸,做人可以中庸,做事不能平庸,要以一流为目标。孔子提倡“事思敬”,即要敬业;荀子提倡要“心不使焉”,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即要专心致志;庄子提倡要“不徐有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即要花心思、用心钻研。方法虽各有千秋,归根结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事做好、做明白。

做人与做事不可分离,中庸与一流也并不矛盾,都是大丈夫安身立命的根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存之道。二者只得其一必不能成事,只有“双剑合璧”,才能独霸天下。在传统逐渐衰落的今天,在普遍缺乏信仰的现代,我们不妨重拾先人经典,分享他们充满智慧的话语,为今人的行事为人找到方向。

心甘情愿当配角

人生舞台上每天都上演着由我们自己出演的戏剧,生旦净末丑,轮流登场,有人做主角,就得有人做配角,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适度隐藏自己的光芒,适时把机会让给别人。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想当主角,当配角是比当主角更难做出的选择,但红花还需绿叶衬,只有主角没有配角的戏是无法唱下去的,甘当配角也是一种境界。任何电影评奖都既有最佳主角奖,也有最佳配角奖,而且,配角演得好,往往比主角更出色。表面上看,配角确实不如主角风光,永远为主角的光芒所笼罩,但实际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去的便已成为虚无,得到的才实实在在。

一家公司销售部有四名业务员,他们的工作表现和业绩都不错,各自水平比较接近。公司为了加强管理,决定从他们四个人中挑选一位最优秀的作为销售经理。由于四人实力相当,又都极力自荐,总经理难以取舍,于是决定出一道特殊的考题来考验他们四个人。总经理将四个人带到一堵墙面前,这堵墙高三米,仅凭一人是无法翻越的。总经理将四人分成两组,两个人一组,比赛规则就是先翻过墙的那组优胜,然后再对胜出的两人进行最后的选拔。一声令下,两组四人都迅速来到墙下。第一组的甲乙两个人发生了争论,原来是因为甲让身材高大的乙先做人梯,等他翻上去以后再拉乙上去。可乙显然对这个提议颇为不满:“什么?让我当梯子?不行!谁能保证你上去后会伸手拉我呢?为什么不你先当梯子,我上去后拉你呢?”甲乙两人就这样僵持着。谁先当人梯也困扰着第二组的丙和丁,然而很快,丙迅速做出了决定:“快,你踩着我的肩膀爬上墙头,然后再拉我上去。”

“这……”

“还犹豫什么?快上!”于是,丁踩着丙的肩膀迅速爬上了墙头,然后伸手把他拉了上去,接着两人一起跳到对面的垫子上。毫无疑问,销售经理的人选非丙莫属了。

第一组的两个人都不想当配角,结果却双双落败。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够优秀,只不过他们只知主角的风光无限而忽略了主角的高处不胜寒。其实,做不了乔丹可以先做皮蓬,周星驰也演过宋兵甲,大明星都跑过龙套……主角都是从配角走过来的。

新手当配角,并非凡事躲避退让,而是要把握机会充实、磨炼自我,学习相关的知识和处事技巧,而且,处于配角地位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因为人们普遍具有同情“弱者”的心理,这样,身为配角的我们无形之中就具备了硬件和软件双重条件,能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同样,职场的老鸟们更要学会甘当配角,以退为进。退一步,就能让新人得到应有的锻炼,可以让自己休养生息、蓄势待发,为将来的一飞冲天积攒力量,同时也将赢得别人更多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配角不是人人都能担当得了的,这需要极具人生智慧,最重要的则是要经得住诱惑。名利是无形的精神鸦片,引得无数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可又有谁注意到利字旁边一把刀呢?对世间万物无法驾驭时就不要过于热衷地追求,否则到头来只会反受其伤。《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也就是说,无“器”最难,有“器”何患无时?能够淡泊一时名利者,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为人处世忌讳固执偏激

一个人如果说话办事不够中庸圆润,就必然带有倾向性。倾向得厉害,就变成了偏激。固执和偏激像一对孪生兄弟,总是形影不离。固执的人往往偏激,偏激的人则一定固执。心理学上有一专门的术语称呼这对兄弟的合体:偏执。

偏执的人注定是寂寞的,他们挑剔的眼中没有朋友,同时,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同偏执狂做朋友。人们日常交际中都喜欢选择平易近人的人为伴,纵使满腹才学也谦和有礼。否则,开口就和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发言总是梗着脖子抬杠,任别人怎么劝说也坚持己见,无理也要狡辩三分。这样的人不用说交友,恐怕大家避之都唯恐不及。

偏执的人也注定了难以成功,因为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一个镜片上写着偏激,一个镜片上写着固执。偏激使他们钻入错误的牛角尖,固执使他们陶醉其中,无法摆脱。在生活中,他们常以这样的面目示人:怨天尤人,牢骚过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对他人善意的规劝和平等的商讨,一概不听不理。难怪古人早有定论: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小朱是管理学专业毕业,有良好的知识背景,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在一个大工厂上班。他是个特别爱提意见的人,只要是不顺眼的事,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无论是对领导还是对同事,该管的不该管的,他一律都要插上一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眼里揉不得沙子”。恰巧,厂里为了体现人性化管理,也经常搞一些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小朱也就经常向厂领导反映一些他觉得不妥的问题。时间久了,全厂上下都知道这个事事爱较真的“名人”了。而小朱慢慢觉得大家好像都在疏远自己,觉得车间领导开始报复自己反映情况。有一次他不在,车间没有安排他去参加职工座谈会,于是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到领导处大闹,说是不让他去是怕他提意见让领导难堪。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建议不是无关痛痒就是没有实际意义,厂里根本无法实施,而且领导们也并未因此故意刁难他,相反,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待他,只是他自己的看法没有转变。直到今天,他还在一个人试图改造全厂人,还在不停地提意见,还在整天担心遭到报复处于惴惴不安、烦躁易怒的状态,当然,他也还在干着一个普通工人的活。

就像小朱这样,偏激的人不是注定不能成功,而是很难成功。像尼采、凡·高都因偏激才取得很高的成就,可这种不世出的才华世上又有几人拥有?况且他们二位也都因偏激的性格而承受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精神分裂都折磨着他们非凡的头脑。最终,尼采于清苦的漂泊中离世,凡·高饮恨于自己手中的枪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