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成功都可能导致失败
要永远记住,每次成功都可能导致你的失败,每次失败好好接受教训,也许就会走向成功。
——马云
每一次成功,都是失败的导火索,避免失败,员工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云影随行
马云说:“最大的错误就是死不犯错误”,但重要的是犯错之后的态度及应对之道,如何纠正错误,在错误中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加以改正,这才是最重要的事。马云说:“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闯一闯,不行还可以调头;但是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遭遇挫折或失败。但是,有些人在遭遇失败时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能勇敢地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奋勇前进,他们最终会成为成功者。与此相反,有些人遭遇挫败后,不能积极地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是一蹶不振,始终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他们便是生活中的失败者。
马到成功
美国商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从未破产过,那他只是个小人物;如果破产过一次,他很可能是个失败者;如果破产过三次,那他就完全有可能无往而不胜。
失败的经历是一个人非常宝贵的财富,因为它为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失败,只是表示你在支付学费,你在学习不败之法。或者说,失败在郑重地提醒你改换一下行为方式或准确地告诉你“此路不通,另寻他径”,通过新的选择,开辟新的成功之路。
在漫长的一生里,我们会面对很多失败。在面对失败时,人们采取的态度有很大不同。有的人选择进取,他们肯定自己以前的努力,总结以前的不足,并孜孜不倦地追求最后的胜利。然而很多人却选择了退缩。他们会想:完了,我输了,我被打败了。于是他们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勇气爬起来继续战斗。这下他们才真是输了,不是输在战场上,而是输在心理上。于是,这两类人就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没有人能事事顺利,成功者与常人不同的是,能清醒地认识到近期目标与终极目标之间的关系,他们追求的则是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他们对暂时的得失持一种超然的态度:胜不足喜,败不足悲。
失败是提升实力的有效途径
我不知道成功是什么,但知道失败是什么,失败就是放弃。要成功就永远不要放弃。
——马云
失败并不是停止前进的理由,每名员工的成功,都必须经历相当的挫折才能有所成长。
云影随行
马云2002年在宁波会员见面大会上的演讲中说:“实力是失败堆积起来的,一点点的失败是一个人的实力、企业的实力。如果我年纪大了,我希望我跟我孙子吹牛的话,我说你爷爷做成这么大的事情,一点儿都不牛。当你讲当年这些失败事情,他会很崇拜地看着我。一个人最后的成功是有太多惨痛的经历。”
在人生旅途中,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埋怨、消沉、哀叹命运都无济于事。面对挫折,要有宽阔的胸襟、无畏的勇气。要记住,挫折是通向理想的阶梯。只要你有走出的愿望,就没有走不出的人生低谷。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激励,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就把自己的一生永远地困在逆境的泥淖中。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跌倒多少次,都能从失败的废墟上站起来,人生也因此而显得绚丽多彩。如果只为不幸的遭遇自怨自艾,那你将不会有任何前途。
马到成功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他们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只凭着一个盛水的瓶和一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取胜而归。
有些人认为,这说明逆境能造就人才,而顺境只能埋没人才。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逆境、顺境都是外在条件,而不是成才的主要原因,成才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身处顺境的富和尚没能到达南海而身处逆境的穷和尚却最终到达,原因何在呢?根本原因就在于穷和尚有着坚忍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意志和信念的存于心中,穷和尚才能到达南海。这也使我们学习狼性的法则提供了动力的源泉。
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很多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依靠坚忍的意志延续他们的生命力,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番奇功伟业。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贤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上空凝聚成了一股恒久的馨香,也正是这些转折,使他们的意志磨炼得更加坚韧,同样也激发了很多人更多的感慨……
成大业者须拿得起放得下
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
——马云
在不能拥有时,也要学会适时放弃。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策略和手段。
云影随行
“永不放弃”是马云的人生座右铭。但实际上,在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时,马云也会做壮士断臂之举,适时选择放弃。做大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在适当的时候适时地选择放弃,并不与他的人生观相冲突,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
1995年,马云创立中国黄页。当时,中国黄页的确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但是当马云经过艰苦创业步入正轨时,竞争对手纷纷出现。特别是1996年初,几乎一夜间冒出了好几家强大的竞争对手:东方网景、亚信、西湖互联……新生的中国互联网竞争骤然激烈起来。而在这些企业中,作为创始者的“中国黄页”恰恰是最没背景、资本实力最弱的一个。没几个回合下来,中国黄页就失去了还手之力。马云最终不得不放弃中国黄页,另谋出路。
我们应该学习马云“永不放弃”的创业精神,同时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偏离的时候,也要学会适时放弃。
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放弃是一种睿智,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
马到成功
中国雅虎总裁认为,阿里巴巴的战略选择体现了一种“大舍大得”的精神。
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只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如果在放弃之后,烦乱的思绪梳理得更加分明,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摇摆的心变得更加坚定,那么放弃又有什么不好呢?
于西蔓在日本学习的是经济,但她毕业后,凭着自己对色彩的爱好,取得了资格证书,在当时,她成了全球两千多名色彩顾问中唯一的华人。在国外,她看到了中国同胞的穿着经常引起别人的非议,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要让中国人也美起来。随后,她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毅然回到了祖国,并于1998年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色彩工作室。面对中国消费群体的不同,刚开始时,于西蔓只是凭自己的主观确定了价位。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这并不能适合大多数群体,同时也违背了她的初衷,她要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什么是色彩。于是,她又重新做了计划,降低价位,并做了很多的辅助工作,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于西蔓说,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懂得放弃,因为没有放弃就没有新的开始。于西蔓几次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重新开始,是因为她深深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及自身的价值。
作为一名员工,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精力分散到其他的事情上,期望都有好的发展。学会适时放弃,才是职员明智的选择。要灵活地看待放弃和选择,什么时候应该放弃,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也许你当时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但你要看到成功后面将是什么,如果有风险,那我们还是放弃为好。有的时候,你为了强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身心疲惫不堪,这样做也许很不划算。况且,有些东西是会变化的。就算你得到了它,可是日子一久你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好。
任何经历都是成功的基础
不要放过每一次生活体验。
——马云
在亲身经历中领悟、成长,每个员工的经历都是自己成功的基础。
云影随行
1988年,大学毕业的马云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担任英语老师。马云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杭州师范学院的院长觉得马云作为唯一的“火种”,一定要做好表率,给师范学院留个好名声。于是,老院长找到马云,半开玩笑半“威胁”地和马云打了个赌:“马云,你能不能老老实实地当5年英语老师?”
那时候,马云身边有许多朋友和同学都跑到外面的花花世界里“淘金”,如果不是老院长的这句话,估计马云很快也会有“动作”。马云明白老院长的“苦心”,没有太多的犹豫,就答应了。
马云觉得遵守承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为了这个承诺,马云在杭州电子工学院做了5年的英语老师。
在国内互联网圈内,马云的能言,就像张朝阳的时尚、陈天桥的稳重、王雷雷的直爽一样出名。创办阿里巴巴之后,一直在国内土生土长的马云可以很轻松地在欧美向海外用户做精彩演讲,水平丝毫不差于国内演讲。马云自己解释,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的,上台从来不备讲稿,只要一开口收都收不住。
大学毕业任教不久,马云到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外语。由于课讲得非常精彩,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这种“表演”效果还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英文。说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得意洋洋,“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
1994年,马云第一次听说了互联网。当时他们学院有一个叫比尔的外教,是个美国人。这一年,比尔回了一趟美国,从美国回到杭州后,比尔和马云大谈互联网,马云听得热血沸腾,甚至比比尔还激动。也就在这一年,那个5年的承诺已经到期,马云想应该离开学校了。他觉得自己马上就到30岁了,再不干点什么的话一辈子等于白过了。
1995年,30岁的马云被评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之一。也就是在那一年,马云踏上了创业的漫漫征程。马云的辞职在学校引起了不小震动,事后马云说,自己当初扔掉铁饭碗,去搞不被人理解和看重的互联网,如果失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那是不言自明的。马云辞职下海的决心和勇气,来源于对互联网未来的判断。
当时的马云并不知道,“互联网之父”的称号正等着他去摘取。
马到成功
生活中的苦涩,曾使人们失望而流泪;漫漫岁月的辛苦挣扎,曾催人衰老,但由于忍耐,由于奋斗,也由于不断地向上仰望,我们的生命也因坚韧而超越在所有的忧患与磨难之上。
无论是想在事业上取得胜利,还是想攀登人生的高峰,没有像狼一样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是不会取得最后胜利的。但是,也不是说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就肯定能取得成功,还应该具备狼一样生存于逆境的精神。
当有一天,我们一生的剧目最终是要落下帷幕的,我们想要表达的,终究不是那些功名,而是内心的感受和那些曾经深深触动我们的细节。我们经历的种种外在的打击也好,磨炼也好,机遇也好,最终都将化为我们内心不断磨炼的意志。不断地去抵达,不断地穿越我们的抵达,直到有一天,它和我们本身合二为一,成为一颗种子——一颗坚韧的种子,那顽强坚韧的种子,不会因为自己的瘦弱、渺小而退缩,它只是拼命地钻、拼命地挺,要在困境中求生。最终,就这样长成了一棵挺拔的参天大树。
对于一个有志之人,逆境、困难、艰苦,正是磨炼的好时机,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历史上一切身处逆境而终有成就的人,无不经过这样的艰苦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