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男上尉和女少校
3251900000049

第49章 我的文学之路

大概是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从上小学开始,我就十分痴迷地喜欢上了文学。记得当时读得最多的是《水浒》《西游记》《铁流》《上尉的女儿》等中外文学名着和《烈火金刚》《平原枪声》《林海雪原》《红岩新儿女英雄传》,以及《屈原》等现当代文学作品。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大部分是在晚上读书。在老家--陕西凤翔县陈村镇水沟村那孔昏暗但温暖的窑洞里,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我如饥似渴地读着父亲留在家里、由哥哥保管的数量可观的中外文学书籍。读得激动时,常常忘了干活,忘了吃饭。被煤油灯的火苗烧焦前额的头发、鼻孔被熏成两个黑洞是经常的事。即便如此,我仍然痴心不改。

后来才明白,那就是文学的力量,是文学不可阻挡的力量。读着读着,我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种原始的、幼稚的写作冲动。记得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写出了第一篇小说,名字叫《一根玉米秆》,大约有四五千字,在哥哥的方格稿纸上誊写整齐;还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封面: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很大的、极标致的玉米秆:在玉米秆下边还特意点缀了一些土块,代表玉米秆不是长在空气中,而是生长在土地里的。我很郑重其事地把这本“书”呈给了当时在公社当通讯干事的哥哥,满心欢喜地等着他的赞扬和肯定。哪知却被他很不在意地扔在了一边,并说别浪费时间了。没事好好做功课。”后来我才明白,哥哥的话是对的,在各方面条件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踌躇满志地去写自己根本不懂的生活,当然是徒劳无益的。虽然这件事使我的自尊心受到了一次空前的打击,但对文学的挚爱,却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此后的许多年里,虽然自己写的不少“小说”都成了废品,但却是愈挫愈奋,在文学路上艰难地攀登着。真正称得上小说,或者说被小说编辑当做小说阅读的作品,是在我入伍以后,更确切点说是在我进了部队报道组之后,才出现的。

其实,我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个文学爱好者,小说创作长期以来都处于业余水平。所以,不但产量不多(仔细回想,这几十年中,我的小说作品,包括已经发表的和没有发表的,加起来百篇左右,约一百万字),质量也良莠不齐。除部分作品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和一些大家的好评之外,有一部分我个人并不十分满意。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些作品,绝大部分是我认为还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

在业余写作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问题不大明白。就是我的一些获得读者广泛认可的小说作品,如《男上尉和女少校》《男兵和女兵》《女兵燕子》《李二贵从军记》等,在它们刚刚诞生的时候,依然得不到那些文学刊物编辑们的青睐和认可,除了 一张打印好的千篇一律的退稿信之外,甚至连一个字的评语都得不到。说句实在话,作为一名军人,我当然希望自己的那些反映军队生活的作品能在军人自己的刊物上发表,然而总是一次次失望一尽管有的作品后来在地方刊物发表后还获得了好评,产生了 一些影响。正是这些原因,使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迸发出的创作热情和潜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压抑。这些经历,也使我对新时期以来军旅文学刊物的办刊宗旨、方针和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官兵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疑虑和担忧。从目前的现状看,我觉得自己当时的这种困惑和担忧也并非多余。

在90年代初期,针对一些类似于“高大全”的军事文学创作观念,我给自己的文学之路定了一个目标:远离文学英雄,贴近官兵生活。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如果太过于注重所谓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可能距过去那种假大空似的东西就不太远了。虽然我的文学之路和文学创作实践根本就不值一提,但我愿为此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出版这两本集子,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首先是对自己多年来业余文学创作活动的一个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是向培养、教育、帮助、关心我进步成长的各位领导、同事、战友,特别是文学界的一些前辈和老师们的一次汇报。虽然这果实来的有些晚,还有些青涩,但毕竟是一种果实,未免让我多少有了一些慰藉。

我始终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愿望:有朝一日把自己创作的所有作品分类结集出版,也好让关心我的朋友和亲友们对我这个人、对我的业余文学之路、对我的文学观念和业余创作实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这个愿望终究无法实现。现在好了,我已经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军旅使命,可以有大块的时间静下心来圆自己的文学之梦了。这本《男上尉和女少校》以及与它同时出版的诗歌选集《爱你的样子》,就是我的宏大计划的开始。朋友最近问我,前几年你不是出过一本书吗?其实,2001年那本由着名作家贾平ra题写书名、陈忠实先生作序的小说散文集《春满花枝》,是我的兄长、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王云奎提议并领衔,由我父亲、正在兰州某大学读二年级的女儿王丹宁和我四个人合出的一本书,那是我们一家三代人共同心血的结晶。而这两本书,则是我个人作品的自选集。但愿它的面世,不会为我们这个文学之家和书香门第抹黑。

我受父亲的嘱托投笔从戎,至今已三十年,虽未成什么大器,但也曾为军队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做过许多工作,受到过上至大军区首长、下至普通职工家属的称赞。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不转业地方继续工作却选择在部队退休,许多领导、战友和亲朋都觉得不可思议。今年三月,我因事到西安,前去看望我刚当兵到“塞上江南”宁夏某部的第一位老领导、时任团长的老八路、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原青海省军区司令员邱述先将军时,他就十分不解,还以为他曾颇为得意的部下犯了什么错误。其实,我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圆自己魂牵梦绕的文学梦。

好梦能圆自有因。借两本拙着即将付梓之际,我非常感谢北京部队司令员房锋辉上将、原兰州部队司令员李乾元上将、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褚益民中将以及陈二曦、刘雷、邓瑞华、王志宏、杨辉、昌业庭、尹武平、李军、李伟、武玉德、杨战宏、孙安运、武国勋、赵全海、刘文哲、李、任建、李A勇、C2社、李绮、李F、何红军、P东扶军、丁西林、黄富强、王全进、敬瑞香、余平、郭维党、黄群明、唐周福、朱建国等首长和战友对我业余创作的支持令我终生不忘,李司令员在我的长篇小说《傻兵》上的批示我自今珍藏;非常感谢长期以来培养我、支持我、帮助我的兰州军区联勤第27分部、原步兵第184团、原汽车第十四团、原西安陆军学院后勤训练大队、原解放军第29医院的各位领导、广大官兵,以及我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所有熟知的领导和同志们、战友们、朋友们、老师们;非常感谢我的亲人们!非常感谢我的故乡和麟游县永安村的父老乡亲们!当然,我要特别感谢着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和贾平ra先生!多年来,陈忠实、贾平ra两位老师对我及我的亲人们的文学追求、业余文学活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关怀和鼓励。金秋时节,贾平ra先生在百忙中为我的拙作欣然题写书名。这些,都让我深受感动,倍受鼓舞;同时要感谢多年来对我的业余文学创作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的《延河》《美文》《西北军事文学》

杂志社和《人民军队》报社等报刊的诸多编辑老师!着名书法家、文化学者、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秋子先生,为这两本拙着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深表谢忱之意!

最后,我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读完我这些不起眼的文字后,不吝提宝贵的批评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加以改进,取得更大的进步。

是为记。

王宏奎2008年10月15日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