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说法。豆腐原是农民们的原创,刘安只是改进了豆腐的做法。两汉时,淮河流域的农民已使用石制水磨。农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装有漏斗的水磨内,磨出糊糊摊在锅里做煎饼吃。农民种豆、煮豆、磨豆、吃豆,积累了各种经验。后来,人们从豆浆久放变质凝结这一现象得到启发,终于用原始的自淀法创制了最早的豆腐。刘安觉得民间的豆腐很好吃,就招集大批方士改进了农民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做凝结剂,洁白细嫩的豆腐就制作出来了。
趁热吃是一种不科学的饮食习惯
很多人喜欢吃热食,我们的饮食也一直离不开“热”这个字,因为食物的美味是需要温度来“激发”的,而我们的嗅觉和味觉也需要这种被温度激发出来的香味,所以“热食”成了一些人的饮食习惯。有些人甚至认为吃热食不但可以为身体提供较多的能量,而且能够御寒。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科学的饮食习惯。
有科学研究证明,如果经常吃温度过高的食物会导致食道癌和消化道疾病。因为我们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组成的,是非常娇嫩的,一般来说,我们的食道黏膜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高于这个温度,黏膜就容易被烫伤。如果经常吃过热的食物,黏膜就会受到多次的烫伤,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浅表溃疡。不仅如此,反复地烫伤与部位的自我修复,还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成肿瘤。
此外,过热的食物会导致气血过度活跃,造成胃肠道血管扩张,这不仅刺激肠胃,甚至有可能引起食道或胃的恶性病变。在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过程适宜在接近体温的温度下进行。另外,有关研究还显示:食物过冷或过热都会有损肠道和身体机能。所以,食物还是放凉些再吃为好。
野味的营养价值高于其他食物吗
许多人平时吃腻了鸡鸭鱼肉,绞尽脑汁地去吃一些平时不经常吃的东西,比如“野味”。从食品卫生的角度来看,许多野生动物体内含有大量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如烹调不当,很容易食物中毒,甚至引发新的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
实际上,野味的营养价值来必高。现在被圈养变成家禽、家畜的动物,都经历了优胜劣汰、物种进化的过程。单从口感上说,野味虽然稀奇,却不一定如想象中那么美味。比如,野猪的肌肉纤维明显比家猪粗,而且不易消化;狍子、竹鼠、鳄鱼肉等,在烹饪中一般都要添加很多佐料才能去除腥臊味。
营养学界有种说法:“两条腿的比四条腿的好,没腿的比有腿的好”。意思是说,动物性食品中:鱼类、禽类、畜类的营养价值是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的。
有资料显示,熊掌虽然脂肪丰富,其中含有较多的平滑肌和胶原蛋白,但羊筋、牛筋,鸭掌、鸡腱、猪蹄等食物中,含有差不多的成分,也就是说,其营养成分绝不少于熊掌。营养学家曾将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营养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它们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能量等主要指标上与普通肉类相差无几,只是在瘦肉含量和肌肉纤维含量上略微高些,因此,人们完全没必要靠吃野生动物来“滋补”身体。
因此,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最好不要盲目追求新奇的“山珍野味”。
相关链接?山珍海味有哪些?
山珍海味分上、中、下八珍。
上八珍:猩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胶。
中八珍:鱼翅、银耳、果子狸、鲥鱼、广肚、鱼唇、裙边等。
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磨、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等。
除此之外,如鱼皮、飞龙鸟等也属名贵的山珍海味。
多吃醋对身体好吗
食用醋本身含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如合成蛋白质的18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及丰富的无机元素,如钙、铁、磷等,都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分。醋还能增进食欲,开胃健脾,保护蔬菜中的维生素c,并能促进胃肠对维生素c的吸收。同时,饮用醋在降血压、预防流感方面也有一定效果。于是有人大量食醋,甚至有人干脆喝醋。殊不知,醋食用过量,会灼伤食道、腐蚀黏膜、损伤脾胃,还会软化骨质,加重骨质疏松,致使人体容易骨折。
吃适量醋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有些误区不能不知:
(1)醋不能调节血液酸碱性。不少人每天喝醋养生,相信醋能调整血液的酸碱性,防止人生病。不少西方营养学家指出,目前根本找不出科学根据支撑这种说法,就连中医也不认同这种靠饮食改变身体酸碱值的论点。西方营养学认为,人体自有机制能维持血液的酸碱值平衡,这牵涉复杂的酵素作用,恐怕不是喝醋所能改变的。
(2)喝醋不能减肥。喝醋减肥法曾经风行一时,日本、我国台湾就流行过将黄豆泡在醋里腌渍成“醋豆”,声称每天早、晚各吃10-20颗“醋豆”,就能达到减肥效果。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营养师推论,如果真要说喝醋能减肥,可能是大量喝醋喝饱了,吃不下其他东西,或是以吃“醋豆”取代了平常的高热量零食,热量摄取减少造成的。
不过,这种减重法无法持久,长期下来会造成营养缺乏、不均衡,会大大影响身体健康。相反,有些醋制食品,如水果醋饮料,会加入大量的糖来提升口感,热量并不低,所以喝醋能否减肥,令人怀疑。
(3)醋不一定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多喝醋对一些原本胃酸分泌较少的人有一定帮助,不过,消化道功能正常的人则不必通过喝醋来促进消化。况且,胃酸分泌正常的人再怎么喝醋,未必会增加胃酸分泌量。
饮醋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空腹不喝醋。不论你的胃肠多强健,都不适合在空腹时饮醋,免得胃酸过多,伤害胃壁。在餐与餐之间,或饭后一小时再喝醋,不会刺激胃肠,还可以帮助消化。
第二,每天最多饮1~2杯稀释醋。少量饮醋无碍,但是如果大量饮醋,或者改浓度太高的醋,会对胃、肠的刺激过大。再者,市场上出售的水果醋或其他醋饮料里往往加入大量糖,如果以饮醋取代开水、茶等饮料,会额外增加热量,长期喝下去,肥胖的概率将大增,对控制体重不利。
饮醋的好处很多,但一定要科学饮醋。醋对健康有一定帮助,但不必对醋抱有过高的期望,更不要误信偏方,以为它能治病。
在日常生活中,一次饮醋不宜太多。一般来说,成人每天可食用20-40克,最多不要超过100克,老弱妇孺及病人则应根据自己的质情况,适当减少食量,无节制地饮醋是不可取的。
相关链接?“吃醋”一词是如何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人民富足,国家兴旺。出于关怀臣下之心,唐太宗分别赐给几位大臣几名羌女做妾。受赐大臣都高高兴兴地接纳,唯独房玄龄推辞不受。
唐太宗认为,这一定是房夫人从中作梗。于是便派太监带着一壶“毒酒”去向房夫人传达圣旨,圣旨写道:如果她同意房玄龄接受美女便罢,如果坚持反对,就以违抗圣旨论处,必须立即饮下那壶“毒酒”。
房夫人是个烈性女子,听了圣旨后面无惧色,她毫不犹豫地接过“毒酒”一饮而尽。谁知喝下去后竟安然无恙。原来那壶里装的并不是毒酒,而是醋。
唐大宗只是想吓唬和考验一下房夫人,同她开个玩笑。房夫人为了维护一夫一妻制,舍命饮“毒酒”,留下了这段佳话。但后来“吃醋”一词,却演变成男女间产生“嫉妒心”的代名词了,所以又用“酸溜溜的”来形容。
鱼刺卡喉后应该喝醋吗
过节宴请,鱼是必不可少的。鱼刺卡在喉部等意外也是时有发生的事,若鱼刺卡在喉部或食管,喝醋、采用以馒头或饭团吞咽等办法是行不通的,并且很危险,很可能导致异物更加深入。
喝醋的方法并不能真正起到软化鱼刺的作用。因为醋只能短暂地在被卡的位置停留,不仅效果十分有限,而且可能会贻误治疗时机。
当喉部被鱼刺等物体卡住时,正确的做法是保持放松的状态,然后喝适量的水。还可以让自己呕吐,使胃里的东西反向冲出鱼刺。或用汤匙或牙刷柄压住舌头前部,在亮光下仔细查看舌根部、扁桃体、咽后壁等,尽可能发现异物,用镊子夹出。如果实在找不到鱼刺,仍觉鱼刺卡喉,就要尽快去医院处理,不要自行喝醋或咽饭。
方便面少吃为好
方便面因为它“方便”,所以可以说他是大多数人的必备食物,因为方便面具有方便、省时、经济的特点,它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理想的快餐食品。很多人早上懒得买早点时泡袋方便面,晚上临睡前肚子饿了又泡袋方便面……但方便面对人体的危害较多,因此最好少吃。
方便面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汤料只含有少量味精、盐分等调味品,肉汁含量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我们每天所需要的营养量。
方便面均使用添加剂,长期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据有关专家介绍,其中有如下物质对人体不利:
(1)抗氧化剂。方便面在制作过程中,所添加的抗氧剂和其他化学物质有利于其长期贮存,但因受环境影响,时间一长,抗氧化剂也会慢慢变质,这样的方便面食用后,对人体是有害的。
(2)磷酸盐。含磷酸盐的食品添加剂可使方便面的味道得以改善,但这种磷酸盐摄入太多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充分利用,容易引起骨酪变形、骨折或牙齿脱落。
(3)油脂。经过油炸的方便面容易长期保存,但时间一长,这些面中的油脂会慢慢氧化成“氧化脂质”,这种“氧化脂质”积存于血管或其他器官中,呈老化现象,易引起动脉硬化,易导致脑溢血、心脏病、肾脏病等疾病。
(4)食盐。方便面所含的食盐比一般的淡面多得多,多吃方便面等于多吃食盐,吃盐过多容易损害肾脏,引起高血压。方便面大多为油炸食品,含热量高,吃多容易上火。所以,为了您的健康,平时少吃为宜。在吃方便面的时候最好减少食用调味粉,尽量只吃面少喝或不喝汤。
相关链接?《买不得》的建议日本人船濑俊介的《买不得》一书曾揭示:方便面的营养成分中,维生素A、维生素c的含量是零,其他的维生素含量也非常少,反而盐分是羌国参议院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建议一天摄取只限3克的两倍。如果常吃方便面,会导致维他命摄入不足、矿物质缺乏、盐分摄取过多,以及化学调味料引发的味觉障碍等各种营养失调症。
更值得注意的是,碗装泡面的容器多用聚苯乙烯制成,加热会变形,为了避免在加热时变形,厂商加入酸化防止剂BHT作为安定剂。BHT是致癌物质之一,会引起肝脏肥大、染色体异常和降低繁殖概率。
另一个问题是,大多数方便面都经过油炸,油里面也放有9HT,所以用热水冲泡时,有害人体的物质会从方便面及容器中溶解出来。
本书建议爱吃方便面者最好选择添加物较少的白面条,比较有益健康。
盐吃得越少越健康吗
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高盐饮食对健康不利,片面地认为吃盐越少越好,甚至不吃盐,其实这是个误区。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中39%是钠,61%是氯化物。食盐在人体内可分解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分别发挥着生命活动极为重要的作用。若长期过度限制盐的摄入,会导致血清钠含量过低,从而引起神经、精神症状,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眩晕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力口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医学上称为“低钠综合征”。极度限盐能使体液容量下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可导致部分病人的血压反而升高。钠盐摄入不足,会使集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内,产生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轻者出现意识障碍,包括嗜睡、乏力、神志恍惚,严重者可发生昏迷。
低盐饮食并不是说吃盐越少越好,更不是不吃盐。若过度限盐会产生-定的副作用。
科学的摄盐量为每日6克左右,在特殊的情况下,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时,还应该适当补充钠盐。我们日常食用的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味咸、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润燥、滋肾通便等功效。所以,我们不必无原则地讲求清淡。而对于碘盐,一般来说,补碘是个持续性工作,持续食用合格碘盐只是补碘的重要方式之一。另外,多吃鱼、虾或海产品也是补碘的有效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要吃碘盐。在锌盐、铁盐、钙盐等多种强化盐的选择上,要因人而异,缺什么补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
吃鸡蛋不宜过多
在民间,都认为体虚主人、大病初愈的患者及产妇应该大量吃鸡蛋,以增强体质。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甚至还有副作用,诸如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严重者还会昏迷。现代医学把这些症状称之为“蛋白质中毒综合征”。
其实体虚之人、大病初愈的患者和产妇,都会因各种原因引起肠胃消化机能减退,此时若大量吃鸡蛋,就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鸡蛋吃得太多,体内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在肠道中造成异常分解,产生大量的氨,一旦氨溶于血液之中,则对人体有害。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经研究发现,经常吃鸡蛋的女性患高胆固醇、中风、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比很少吃鸡蛋的女性高。
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的营养学教授认为,胆固醇是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物质,但把每日胆固醇摄入量控制在300毫克以下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可吃1-2个鸡蛋;老年人每天吃1个比较好;脑力劳动者每天吃2个鸡蛋比较合适;孕妇、产妇、哺乳期女性及身体虚弱者每天可吃2-3个鸡蛋。
相关链接?红壳鸡蛋要比白壳鸡蛋营养价值高吗?
很多人在购买鸡蛋的时候都会挑红壳的鸡蛋,其实鸡蛋壳的颜色主要取决于鸡的品种。许多人都认为白壳鸡蛋的营养价值比红壳鸡蛋的低,其实红壳鸡蛋和白壳鸡蛋并没有多大区别,其中的营养价值都差不多。
国内外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将红、白壳鸡蛋的主要营养成分比较如下:
蛋白质:白壳鸡蛋比红壳鸡蛋高0.75%左右。
维生素:白壳鸡蛋的维生素A、维生素B都略高于红壳鸡蛋。
脂肪:红壳鸡蛋比白壳鸡蛋高1.4%左右。
胆固醇:红壳鸡蛋比白壳鸡蛋高0.8%左右。
除此以外,两者其他营养成分几乎相同。根据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红、白壳鸡蛋主要营养成分虽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
吃得饱饱的不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知道,营养缺乏,热量不足,固然可使人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各种疾病,但饱食终日,能量过剩,脂肪摄入过多,同样会使人疾病缠身,易得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胰腺炎、胆囊炎、关节炎等“富贵病”。这些疾病都可使人减少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