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沃伦·巴菲特全传
3226200000043

第43章 经典投资案例(4)

1983年,卡尔·理查德接手富国银行时,富国银行正处于管理混乱的时候。但是,卡尔·理查德对这个实力强大的公司充满信心,他有决心带领银行走出混乱的局面。他认为一家银行要成为卓越的关键不在于什么时髦的新战略,而在于必须清除100多年来管理不严,成本过高的旧传统。卡尔·理查德说,“银行业浪费过多,清除这一传统习惯需要严格管理,紧抓不放,而不能靠一时的聪明。”为了规范管理,卡尔·理查德明确指出:我们并不是整别人而自己高高在上。他从领导人的办公室入手,从上至下,严格削减并控制成本,毫不手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他冻结了公司高管两年的薪水,关闭了主管专用的餐厅,只配备了一个类似于大学食堂的餐厅。关闭了高管专用电梯,卖掉了公司的直升机,并且禁止主管办公室用绿色植物做装饰,理由是保养浇水的费用过大。撤掉了主管办公室供应的免费咖啡,取消了每年赠送给高管的圣诞树。并规定工作人员自己装订报告。

在业务方面,卡尔·理查德进行了大力整顿。富国银行停止了他们并不擅长的国际业务,把精力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由于卡尔·理查德的努力,富国银行转变为世界上运作最优秀的银行之一。富国银行的股价也一路攀升,在1990年代早期,曾高达86美元。

3、巴菲特的机会。

后来,由于经济衰退,投资者担忧经济衰退会导致商用和民用房地产贷款的损失,这些损失会严重影响银行股,因而纷纷抛售。而富国银行刚好是加利福尼亚所有银行中房地产贷款最多的银行。而且当时因为富国银行并非一次性提取巨额贷款损失超额准备金,而是在两年间陆陆续续提取,这使得投资者开始怀疑富国银行是否有能力承受巨大的房地产贷款坏账损失,所以投资者纷纷卖出富国银行的股票。到10月份,富国银行股票卖空收益高达77%。差不多就在这时,巴菲特逆势以2.9亿美元,5倍不到的市盈率买进富国银行10%的股份。

当时,富国银行的帐面资产高达560亿美元,股东权益报酬率高达20%,资产报酬率则为1.25%,买下它10%的股权相当于以买下一家50亿美元资产100%股权。但是如果真要有这样条件的银行,它的报价可能会是2.9亿美元的一倍以上。就算真的可以买得到,巴菲特还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找不到像卡尔·理查德这样的人才来经营。

1991年4月15日的《福布斯》为此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查理·芒格对伯克希尔投资富国银行的评论:“这完全是在管理上的赌注。我们觉得他们能比其他人更快、也更好地解决难题。”

查理·芒格说得对,他们就是被卡尔·理查德的成本意识所打动。据说卡尔·理查德有一次发觉,一个主管打算买一颗圣诞树摆在办公室时,他告诉那位主管要用他自己的钱来买,却不能花银行的钱。对此查理·芒格在1991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说:“我们听说这件事以后,增持了更多富国银行股票。”

巴菲特清楚地知道,拥有一家银行的股权,绝非没有风险。第一个风险,像加州的银行就因为位于地震带而必须承担客户受到大地震影响而还不出借款的风险;第二个风险是属于系统性的,也就是严重的企业萧条或是财务风暴导致这些高负债经营的金融机构,不管经营的再好都有相当的危机;最后一个风险是市场当时主要的考虑点是美国西岸的房地产因为供给过多而崩盘的风险,连带将给银行承担巨额的损失,而富国银行就是市场上最大的不动产借款银行,一般人都认为它最容易受到伤害。

但是,巴菲特有自己的看法,尽管以上所提到的风险都很难加以排除,当然第一点与第二点的可能性相当低,而且即使是房地产大幅的下跌,对于经营绩效良好的银行也不致造成太大的问题,可以简单地算一下,富国银行现在一年在支付3亿美元的贷款损失准备之后,税前还可以赚10亿美元以上,今天假如该银行所有的480亿借款中有10%在1991年发生问题,且估计其中有30%的本金将收不回来,必须全部转为损失(包含收不回来的利息),则在这种情况下,这家银行还是可以达到损益平衡点。巴菲特判断,如果真有一年如此,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相当低,则他们应该还可以忍受。

在1992年以后巴菲特继续买进富国银行股票,使伯克希尔·哈萨维在富国银行的股份累加到22%。结果正如巴菲特所料,市场对于房地产灾难的恐慌并没有出现,1993年年末富国银行的股价大幅反弹,飞涨到137美元,相当于巴菲特买入价格的近3倍。

4、富国银行骄人业绩的成因。

到2004年底,富国银行总资产4280亿美元,拥有15万的员工、2300万的客户,拥有6046家分支机构,在《财富》杂志中利润排行第十七名。

2004年富国银行的每股盈利、贷款增长率和存款增长率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净资产收益率是19.6%,总资产收益率1.71%。资本充足率为12.07%,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41%。不良贷款率为0.55%。

从财务指标的长期表现来看,富国银行20年以来取得了23%的股东复合回报率。市值从20年前的不足10亿美元增长到1050亿美元,股价由84年的1.92升到2004年的62.15,使原来的31.37倍。每股盈利由1984年的0.84元增长到2004年的1.86元,增长了10.40倍。

富国银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因为:

第一,全能型的以客户为导向。银行的目标是满足客户在财务上的全部需求,帮助他们在财务上取得成功。银行的服务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这一点贯穿在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中,成为富国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的动力。

第二,交叉销售的模式。富国银行有一个与其他银行不同的地方,它的分支机构都不叫做分行,而是叫做商店。这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叫法。富国很注重销售,尤其是交叉销售,平均起来,它可以向一个公司客户推销5.3个金融产品,向个人客户平均推销4.6个产品。这种交叉销售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富国银行对客户资源的利用能力,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注意控制风险。富国拥有80个业务单元,分别为客户一生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金融需求提供合适的产品,这样就把业务的风险分散化了,使其不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风险的分散化也是富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低的主要原因。

第四,注重渠道建设。富国的柜台、电话、网络和atm的建设都十分完备。网络银行是全美最好的,atm网络是全美第四大的。这些措施能使富国的客户随时随地享受服务。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富国银行运作模式的主要特色,成为富国银行能够在20年时间内保持两位数的复合增长的关键。

2004年年底巴菲特所持有富国银行56448380股普通股,投资成本4.63亿美元,2004年年底总市值35.08亿美元,巴菲特投资15年总盈利30.45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6.6倍。

智慧锦言。。

同样,富国银行也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第一季度富国银行股价累计大跌52%,2008年9月19日最高达到44.75美元,而2009年3月9日最低跌到7.80美元,不到半年最大跌幅超过82%。巴菲特却大笔增持,2009年一季度巴菲特增持富国银行1236万股,持股增加了4.3%。5月2日在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甚至表示:“如果我只能将所有的资金投入一只股票,那就是富国银行。”

巴菲特之所以敢在股价暴跌82%时增持富国银行,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巴菲特非常了解富国银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开始大量买入富国银行股票,持有至今已经超过20年。所以说,巴菲特对富国银行是非常了解的,正因为非常了解,他才非常有信心,才敢大跌之后去买。

第二,巴菲特非常看好富国银行的业务竞争优势。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且业绩非常稳定,因此效益相当突出。

第三,巴菲特非常看好富国银行的管理,并且觉得富国银行股价很便宜。

巴菲特与以色列。

1、投资以色列。

股神巴菲特执掌的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2006年第二季度的纯利润同比增长近1倍,达到了23.5亿美元。巴菲特在放弃了最近几年的美元贬值投资项目重点后,通过收购以色列私营金属公司,在黎以战争持续的背景下,开始大发战争财。

以色列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是一个诞生不过58年的国家,从一个农业国家快速变身为现代化国家;一个人口仅仅700万,除了沙子外几乎一无所有的弹丸小国,人均GDP超过了2.5万美元,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

2006年5月,巴菲特改变自己的投资战略,将自己的投资领域拓展到外国的公司。巴菲特投资40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私营金属切割工具商伊斯卡公司80%的股份。该公司属于以色列最富有的维尔特哈伊梅罗夫家族所有,伊斯卡是以色列大企业(全球员工6,000多名),经营得法,其边际利润率高达25%(据以色列传媒估计,去年该公司营业额10亿以上,纯利2,5亿);虽然其并非上市公司,但消息一出,巴菲特“无宝不落”的投资往绩,令特拉维夫股市一百种股票指数在周日(以色列的休息日在周四至周六之间任何一天)上涨1.78%,首度冲上900点大关。伊斯卡公司经营的主要范围是各种刀具和器械,在国内外都拥有自己的加工厂。据称,以色列伊斯卡公司在为以军生产坦克,同时还在生产高科技设备,可能包括航天飞机所需的某些部件。

对于巴菲特的这次投资来说,他看上的除了伊斯卡是一家管理良好的家族公司之外,以色列给外资十年“税务假期”(十年免税)亦是吸引力之一。对于以色列来说,巴菲特的投资显示了外资对以色列可能和伊朗开战或美国袭击伊朗核设施把以色列卷入战争旋涡一事不放在心上。非常明显,巴菲特收购伊斯卡,被以色列政府视为头等大事,当选后第一天上班的总理奥尔莫特不仅致电祝贺伊斯卡的老板,更公开指出不是犹太人、不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巴菲特的投资,单纯从经济效益着眼,因此显示出以色列经济已有长足发展。以色列财长亦是第一天上班便为此事召开记者招待会,指出巴菲特此举大大提升了以色列在国际间的经济地位,相信“外资陆续有来”。

2、有“危”肯定有“机”

事实上,大家都清楚现在的战争一旦爆发,一定免不了使用核弹等杀害力较为严重的武器。在这种情形下,投资与不投资已不是问题,因为核武会摧毁一切。因此,投资者不应把战争当作是否投资的考虑因素。巴菲特在中东局势剑拔弩张之下投资以色列,足以说明政治形势紧张但“有危无险”,而有“危”肯定有“机”。

国外投资者选择以色列公司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其实是看中以色列的高端科技。众所周知,在不足五十年的时间里,以色列在高科技领域尤其是信息通讯领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在耶路撒冷这座古老的“宗教圣殿”之外,缔造了一座崭新的“科技圣殿”。以色列人发明了诸多颠覆性的技术,诸如,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巨大挑战的网络电话VoIP技术、改变人们沟通方式的ICQ、提升无线计算能力的奔腾和迅驰芯片、丰富网络运用的Comverse的语音邮件等。

巴菲特在决定收购伊斯卡公司的时候曾经对身边的人说过,伊斯卡是头脑、才干和想像力的独特组合,对伊斯卡的收购,究其根源来说就是一场和伊斯卡领导层头脑的较量。伯克希尔目前的投资组合有40多家企业,雇佣员工20余万,但伯克希尔总部,只有16人,是精兵简政的典型。这说明巴菲特完全信任被收购公司的管理层,从不“干预”这些公司的“内政”。对于这次海外的投资,巴菲特同样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对此,巴菲特这样说:“因为公司管理层非常称职,我们才收购,没理由成交后便要进行改组”。收购消息公开后,巴菲特接受特拉维夫《国土报》访问时,传递了“如果贵报读者知道贵国还有一些类似伊斯卡的公司,请打电话给我,我会考虑收购”的信息。由于从不派股息,伯克希尔积存了大量现金;不派股息的原因是巴菲特相信能较股东更有效益地运用资金。

2006年6月13日,收购交易完成两个月后,以军坦克进入黎巴嫩南部,攻打真主党武装,黎以战争爆发。

黎以冲突主要是介于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始于真主党之前在一次跨越边界的袭击行动中杀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虏其他两名,以色列认为黎巴嫩政府必须对这次攻击负起责任,因此从海上和空中对黎巴嫩展开轰炸,并且进军黎巴嫩南部。真主党继续使用火箭攻击以色列北部,并且以游击队的打带跑战术袭击以色列军队。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达成一则停火令。这场冲突杀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庞大损害。但是,这起冲突事件的发生却给巴菲特带来了一笔巨大的财富。真主党武装发射的火箭弹在伊斯卡公司位于杰夫纳的工厂附近爆炸,因此公司承受着较大的军事行动风险,但是这也成就了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军火交易,成就了巴菲特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项目。

智慧锦言。

对海外的公司进行投资,是巴菲特的有一个投资新战略。有专业人士指出巴菲特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不愿持有太多美元资产及现金的投资策略。因为账目经常赤字惊人,巴菲特看淡美元已久,可惜事与愿违,巴菲特抛空美元,去年亏损近10亿(今年第一季则赚1.5亿之多);巴菲特现在一方面减少在外汇市场的买卖,一方面计划把公司持有的400多亿现金减至百亿左右即“百亿现金已十分合适”!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巴菲特才下定决心在非美元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这样做的结果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美元持续贬值带来损失。巴菲特也说明伯克希尔的主要投资仍然选定在美国,收购海外的优秀高科技企业是为了应对美汇下降的一个新策略,这样做会得到“一箭双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