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3225900000005

第5章 总论(4)

认真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尤其要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粮油深加工、畜禽产品加工、 “菜篮子”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农民增收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合作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大力发展农贸公司、农产品购销联合体等流通实体,培育经销大户和经纪人。加快专业市场的规范和发展,促进农村市场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对接,千方百计搞活农产品流通;高水平发展劳务经济,强化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狠抓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针对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必须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同时,要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和环保义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五)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切实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2007年以来物价的快速上涨,已经对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形成较大压力。要针对当前物价上涨较快,特别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涨幅较大的问题,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和监督检查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控措施,化解结构性矛盾,减少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不利影响,确保将物价总水平控制在相对合理范围之内;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及时采取调整社会保障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尽量减轻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负担,切实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执笔人:朱智文

2007—2008年甘肃省社会

发展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根据国家统计局”进度”数据显示①,2007年前半年,甘肃经济运行表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1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8%,增长速度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8.58%。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12件实事”进展顺利,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参合人口超过90%,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保险纳入参保对象263万人,城乡低收入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就业1.51人,新增就业人员15.3万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框架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行动,使甘肃社会发展正在经历去边缘化的过程。一是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由经济领域投资为主逐步向以公共领域投资为主转变),使甘肃的社会建设得到了中央财政强有力地支持;二是以追求公平正义、社会资源分配均等化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政策取向,将甘肃的公共产品供给纳入中央财政的倾斜范围,使甘肃省由市场投资制度和政策体系中的边缘地位逐步转向社会建设投资制度和政策体系中的重点地位,这是甘肃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

但是,横向比较,甘肃社会发展的落后地位仍未明显改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率三项指标列西部12省最后一位,特别是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率比第11位的四川低5①本文所采用2007年上半年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进度”统计中的”各地区情况”统计数据。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在全国列第31位,仅高于西藏,与列第1位的上海相差6.74倍,只有上海的14.73%,浙江的17.76%,比位于西北五省倒数第2位的青海少169.9元。发展压力进一步增大,这是甘肃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挑战。

社会发展状况

(一)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7年上半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仍然以11%的速度增长,为社会更趋良性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17%;对外贸易总额增长90.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09%r。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870.42元,增长11.2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 020.76元,增长8.58%,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2006年的增长速度(2006年分别为10.3%和7.8%);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4.65(下降1.28个百分点):46.07(上升2.71个百分点):39.28(下降1.43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表明,甘肃省工业化的速度正在加快。

(二)人口自增率小幅回升

2006年末①,全省常住人口为2 606.25万人,比上年增加11.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810.2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1.09%,比重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乡村人口为1795.9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8.91%,比重比上年下降1.07个百分点。按年龄分,0~14岁人口占22.29%,比重比上年下降1.1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70.36%,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出生率为12.86%,比上年上升0.2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7.23万,死亡率为6.62%,上升0.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4%0,上升0.22个千分点。根据省人口委的年报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有农业人口2 066.50万人,非农业人口527.89万人,流动人口67.48万人,全省总人口达2 661.87①本文所采用2006~数据为甘肃省统计局发表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2006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万人。受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逐年增加和出生率上升的影响,甘肃省自2005年起,人口自增率以超过0.2个千分点的速度持续回升,2007年期末,甘肃省的人口自增率将接近6.5‰;人口总量低速度增长,全年净增人口超过17万人,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生育旺盛期妇女的人数继续增加,比例继续上升。

(三)就业状况略有改善

2006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为1 401.3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7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比上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实现了控制在4.6%以内的目标。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上半年全省就业岗位增减相抵,就业结构有所变化,劳动报酬显著提高,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与2006年持平。其中,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数比2006年减少16.2万人,其他就业增加16.2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18.3%。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7.5%,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5.2%,其他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118.9%。通过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工程等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城镇居民家庭就业状况略有改善。2007年前半年,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就业1.51人(全国为1.54人),至8月底,全省新增就业15.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5.7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2万人;至2007年底,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8万,力争实现20万。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情况进一步好转。一是培训力度更大,仅1—8月份,全省共培训农民工160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22万人,技能培训38万人,培训输出率达到85%。2007年,省扶贫部门对贫困地区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的”两后生”加大培训,为每人补助3 500元,让他们入学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后,通过劳务输出变为产业工人,带动家庭脱贫致富,至9月底,已有7 300多名贫困地区”两后生”参加培训。二是转移人数和劳务收入较2006#:同期有所增加,至8月底,全省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528.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45.6亿元,分别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12.6%和180%。

(四)城市人口比重继续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城乡人口所占比例看,2007年期初,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31.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68.91%;农民的非农收入比重上升较快。从住户的收入构成看,农村住户的非农收入份额正在逐年增大,2006年农民外出务工收人人均为354.7元,增加45.4元,增长14.7%;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人均增加42.5元,全年人均综合补贴为52.2元,同比增加41.3元。劳动力人口的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转向第二、三产业,第三次产业从业人口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逐年下降(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886.08万人,占63.23%,比上年下降0.4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逐年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口207.26万人,占14.79%,第三产业就业人口308.02万人,占21.98%,分别比上年上升0.13和0.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相对上升较快。(五)基本医疗保障和城市低收入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

2007年7月底,全省已有57.7万城市低保人员参加了医疗保障,参保率达到85.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全省参合率达到90%,惠及农民1780万人;出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将263万城镇非职工人员和各类学生纳入了保障范围;2007年初我省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7.7万人,占城镇人口的9%,提高城市低保标准10%后,保障对象增加到71万人,每人月均保障水平由2006年的153元增加到168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在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普遍建立了济困病床制度,提高了补贴标准;启动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贫困高校学生政府助学金制度,提高了牧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2007年全省已经有14个市州、4个县级市所在城市和46个县城启动了廉租房制度建设,计划年内做到人均住房4平方米以下的17 838户住房困难户应保尽保。

(六)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向基层稳步推进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完成了15 528所农村学校的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任务。其中,中学243所、小学2 251所、教学点585个。至2007年8月,这项工程的农村中小学校覆盖面达86%,有395万名学生从中受益。2007年底将完成全部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建设工程,全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面将达100%。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566所,使”两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6.78%提高到2006年底的89.42%。医疗卫生方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普及性,至2007年一季度,全省已建成具有”六位一体”功能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0个,覆盖城市社区人口达263.2万人,占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的37.1%.全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达3 000多人;约72%的乡镇实现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约92%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人口健康信息传输设备,网络直接连接着省卫生厅和省疾病控制中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2007年启动了村卫生室达标建设项目,计划年内建设目标为30%r的行政村卫生室达标,实施了”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覆盖全省乡镇”工程,至8月底,全省已有26个县落实了乡镇卫生院人员T资财政拨款供给。

(七)宗教文明建设深得人心,宗教关系总体和谐

根据甘肃省社科院的调查,由该院专家在全国首倡的”建设现代宗教文明”提议得到了以信教者为主的大多数被访对象的认同。85%的人认为建设现代宗教文明的要求符合或基本符合自己所信仰宗教的教义;88%的人认为建设现代宗教文明的要求符合或基本符合自己所信仰宗教的实际;97%的人认为建设现代宗教文明的要求符合或基本符合甘肃省宗教工作的实际;91%的人认为建设现代宗教文明的要求符合或基本符合本人的愿望和想法。大约98%的人认为宗教界与全社会的关系总体上是和谐或基本和谐的;96%的人认为目前甘肃省各大宗教之间的关系为和谐或基本和谐;84%的人认为自己信仰的宗教内部各派之间的关系和谐或基本和谐。可见,甘肃省宗教界与社会、各宗教之间、宗教内部各教派之间关系是和谐或基本和谐的。

(八)社会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建设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