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3225900000049

第49章 专题篇(5)

数据来源:根据2006年《中国信息统计年鉴》及2006年西北各省区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2)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不断强劲。从省、市、县的调研中看,甘肃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潜力。200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2670亿元,工业增加值4.526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2628亿元,实现利润0.1367亿元。甘肃省100多家软件与信息系统集成业企业中,有37家被认定为软件企业,可享受国务院给予软件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有24家被认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二级4家,三级14家,四级6家),持有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可在全国范围内承揽信息系统工程;有1家被认定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企业,可在全省开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甘肃万维信息技术公司、兰州飞天网景信息产业公司、兰州联创科技股份公司、甘肃正天科技发展公司、甘肃紫光智能交通与控制技术公司、信业科技、鸿业、金融电脑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整个行业初步具备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创业环境和发展能力。此外,在多年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全省的集成电路、特种半导体器件、列车调度通信设备、半导体专用设备、家用音响、军用电子设备、电子商务平台、工业过程控制、少数民族语言处理、通信产品整机专用特色应用软件等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电子贸易业务在西北其他四省(区)中具有区位优势。

3.甘肃信息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变化。

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内部第一层次(传统服务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层次(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渐上升;二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而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对传统服务业及新兴服务业的要求会呈现递增趋势,进而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城市化水平越高、城镇人口比重越高,信息服务业的规模也就越大。

4.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1)电信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服务功能走向多元化。电信充分利用NGN、IP、3G等新技术,提升网络的技术层次和个性化服务功能,使网络走向宽带化、IP化和智能化,从而使业务和服务更加综合化、多元化、个性化。

(2)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各营运商积极参与社会信息化建设,以政府、警务、水利、电力、金融、教育、城市管理、公路管理等行业为重点,以远程自动监控、无线数据传输为重点,大力推广政务,行业信息化产品和一揽子通信解决方案。农村信息化以”村村通电话”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村组T程”、 “千村万户工程”、 “农村专柜普及工程”,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用户服务目标越来越明晰。一是电信网装备技术水平提高,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直接引进、合资生产、自主开发三个层次互为推动”的技术政策引导下,一个覆盖甘肃、联通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现代通信网已基本建成,2004年各种电信业务网基本覆盖县级以上城市和大部分乡镇。二是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强化网络升级工作,基本消除了电信网络盲区。三是不断推出多功能的信息服务,从”打造客户满意网络”的要求出发,消除网络盲区,优化小区建设,实现立体覆盖,锻造网络强势,网络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5.甘肃信息服务水平评估与提升。

(二)信息用户满意度调查研究分析

1.调查范围和对象。

我们对甘肃省的兰州市、庆阳市、武威市、环县、通渭县开展了信息用户的信息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60份,回收710份,皆为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达93.4%。从调查对象构成看,体现出四个特点:一是以知识分子和干部为主体,占48.7%;二是文化水平普遍高,大专以上的占57.7%;三是年轻人是主流,18~30岁的占61.7%;四是男性略多于女性。这反映出信息用户的特点,即信息是知识的反映,信息用户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文化修养,才能对信息加以利用和转化。

2.调研内容和方法。

调研以用户需求需求属性、需求强度、需求级度;用户心理消费观、价值观、消费态度;用户背景文化、教育、环境、信息化水平;用户因素如感知度、服务期望值、服务要求、主观印象、服务理解等为内容。为了在问卷处理和统计中,实现量化的目的,设定了信息资源、信息收集路径、计算机使用、对信息传播状况的看法、信息服务功能评价、信息服务水平评价、对信息传播渠道及信息载体的满意程度、信息拥有和信息使用评价、信息传递途径、信息需求内容、信息环境、信息服务形象、信息馆员形象等12个因子,即W1,W2,W3,…,W12;以及期望值个数很高(很满意)、高(满意)、一般、低(不满意)、很低(很不满意)等5个类;对定性的选择则采用百分记分的方法,与5个类的分值相对应。

3.统计测算结果。

西北五省(区):陕西81.04分,甘肃78.38分,宁夏80.16分,青海76.98分,新疆83.68分。省会都市:西安89.12分,兰州87.28分,银川85.47分,西宁86.78分,乌鲁木齐:88.4.7分。十五个县(市):汉台86.58分,宁陕75.79分,安塞72.67分;庆阳74.27分,通渭71.66分,环县72.81分,武威85.88分;固原81.78分,海原72.23分;互助76.25分,尖扎67.91分;伊宁80.88分,布尔津86.79分,拜城75.14分,乌鲁木齐县87.12分。

按分值排序。西北五省(区):新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省会都市: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银川;十五个县(市):乌鲁木齐县,汉台,布尔滓,武威,固原,伊宁,互助,宁陕,拜城,庆阳,环县,海原,安塞,通渭,尖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1)信息利用率低,信息意识弱。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大部分都已有电脑设备、建立了网络,广大的用户有机会共享网上信息资源,但数量可观的电脑软件配置低级,网上的丰富信息资源没有很好利用。

(2)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足。用户对信息应有的获取、传播、更新等,缺乏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尤其是把隐性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或知识的能力不足。由于信息能力的不足,对信息分析、加工、搜集、传递、吸收和利用的能力及技术应用受到极大的制约;用户获取深层知识的能力极其有限,获取信息的效果不佳;在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中实现信息创新的能力较弱。

(3)用户的”一般”感受占主导地位。在问卷分析、与用户交流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用户对目前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方面的感受,选择”一般”的要高于”满意”和”不满意”。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不太情愿的认可或者基本的、初步的满意状况。

2.资金短缺。

甘肃的信息化发展大多出现资金需用量增长与资金供给短缺并存的现象,严重妨碍和困扰着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致使许多本来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有机会壮大和发展的县市的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素质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

3.技术落后、设备老化。

有的地方缺少对信息环境、计算机网络配备的建设,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功能单一性问题非常突出,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设备老化等问题。许多地方硬件已经到位,但是缺乏软件,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严重的影响。

4.公众信息利用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

对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政策,特别是对信息环境的改善所做的基础建设, “三金”工程用户普遍评价较高,认为发展速度超出想象。但是,对本单位或自己居住区的信息建设、信息服务感到不够满意。在政府公共信息建设方面,用户对宏观信息建设的满意度较高,而对诸如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本地公共利益、政府决策等相关的信息满意程度较低。这与当地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乱收费、决策不民主密切相关,也反映出民众强烈的关心社会,希望建立、健全公众信息利用保障机制的意愿。

5.信息用户和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信息用户和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二是在信息的利用和信息设备的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知识阶层与个体经营者的差别、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差别。差距表现在现代信息环境、电信、互联网,以及在信息利用、使用、扩散、组织、分析等方面。由于农村及牧区信息环境普遍处于不理想状态,农牧民受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满意程度和信息素质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普遍偏低。

三、启示和对策

1.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打破长期以来信息系统计划经济和事业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干部群众思想的束缚,认清信息产业所具有的社会控制和资本经营两重性,学会在产业化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这两重性,加深对现阶段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理解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扩大宣传,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是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基础保障。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信息知识水平,增强全省人民的信息意识。

3.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就业结构转型。甘肃与全国一样,GDP结构由”二一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但是就业结构仍然为”一三二”型,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失衡问题。另外,甘肃的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与位次均居全国20位以后,可是省会兰州的信息化水平,与全国都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这说明甘肃的信息市场是以都市为主体,深层次原因是由于都市与乡村差距所致。

4.挖掘和弘扬甘肃的信息发展典型”黄羊川模式”。古浪县”黄羊川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黑松驿乡初级中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产业效益明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工作整体水平高,信息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5.必须全面发展信息教育事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是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基础保障。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信息知识水平,增强全省人民的信息意识。

6.制度创新。根据中央、省、市在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符合甘肃实际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条例、信息工程管理条例、信息应用系统管理规定、信息资源管理规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和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六方面规章建设,将信息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7.用信息化推动经济发展。甘肃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工业结构必须依靠信息化来支撑。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发展,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信息化建设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要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通过对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资源配置能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装备,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执笔人:刘珙

甘肃省农村金融状况调查与对策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调查,全国70多万个行政村2020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达到新农村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据此推算,村均需要投入资金570多万元,甘肃1 6 585个行政村就需要投入资金900多亿元。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对甘肃农村金融供给状况、民间金融状况及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进展和邮政储蓄改革状况进行了多层次地调查。从实际调查看,甘肃农村金融供给仍是以正式金融组织为主体,以民间金融为有效补充的典型的”二元金融”结构模式,但民间金融活动在制度抑制中正在悄然壮大,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供给状况

从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安排看,甘肃农村金融组织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分支机构等。

(一)农村金融组织状况

目前,全省农村金融机构共有3 490个,从业人员21 482人,分别占全省金融机构总数及金融从业人员的69.33%和49.71%。其中,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2 454个,从业人员1 1 704人,分别占农村金融机构总数及金融从业人员的70.32%和54.48%;农业银行农村分支机构497个,从业人员5 1 34人,分别占农村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的14.24%和23.90%;农业发展银行及工行、建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的金融机构只有539个,从业人员4 644Jk,分别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