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以非国有股份有限公司为蓝本,分析俄罗斯的企业制度安排。
)第一节公司治理的理论
一、企业和公司
公司是企业的现代组织形式,公司治理是关于企业所有权配置的制度安排。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抽象概括。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企业就是创造价值、增加效用并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商品生产单位。企业具有有机体性质,表现为一种结构和活动。结构是各种要素的结构,活动是组织、管理和经营活动。参与企业的要素所有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以契约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各参与者互相博弈的结果使企业表现出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组织制度是多样化的。以美国为例,其1700多万企业可分为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公司三类。单人业主制企业又叫个体或独资企业,它由单个人出资,所有者单一;不具有法人资格;员工少,管理简单;规模小,发展受限制。美国70%以上的企业为单人业主制,但销售额只占6%。合伙制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出资人在两个以上;出资者共同经营,共同分享利润;出资者承担无限责任。美国此类企业占总数的10%,但销售额只占4%。这两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公司制企业独立于出资人成为法人实体。公司归股东所有,但股东只负有限的责任(限于所持股份额);这类企业社会化程度高,经营管理专业化,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发行股票使资本集中变得容易,也能通过股票市场获得公众的监督。公司占美国企业数量的16%,但资产和销售额却分别达到了85%和89%,而且50%的大型股份公司是上市公司。可见,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
正是因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人们才把对企业研究的热情倾注在公司治理问题上。同时,由于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的公司具有有机体特征和结构的性质,人们把公司的治理也作为一个结构性对象来把握。因此,人们把公司治理也叫做公司治理结构。
二、公司的分类
公司,作为企业的现代组织形式,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范畴。
一是按照信用标准,可以将股份公司分成人合公司、资合公司及人合兼资合公司三种。凡公司的经营活动着重于股东个人条件的,称为人合公司。人和公司的信用基础在于股东个人的信用,不在于公司的资本多少,股东以其全部财产承担责任。凡公司的活动着重于公司资产数额的,称为资合公司。在资合公司里,公司的资产数量就是其资信能力。凡公司的经营活动同时兼具人的信用和资本信用两个方面的,称作人合兼资合公司。所谓两合公司及股份两合公司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根据公司股票的掌握者和股票转让方式,英、美、法把股份公司分为封闭式公司和开放式公司。封闭式公司,其特点是它的股票全部由建立该公司的股东所占有,股票不能在股票市场上公开挂牌,不能在股票市场上自由流通。开放公司是股票在社会上公开交易的公司,其中上市公司的特点是它的股票可以在股票交易所挂牌,在股票市场上公开进行交易;不上市公司因其不能满足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条件,就只能在场外市场交易,即柜台交易。
三是根据股东责任及股份的特点,大陆法系将公司分成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五种形式。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来看,无限公司、两和公司和股份两和公司是被逐渐淘汰的企业组织形式,而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则是社会经济的中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限责任公司也叫有限公司,是由法律规定的一定人数的股东所组成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的公司。在英、美,没有这种名称的公司英、美的私人公司(封闭公司)与此类似。有限公司的基本特征是:(1)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就是说,股东只对公司负出资义务,公司以其法人资产对债权人负责;(2)公司资本并不划分成等额股份,股东的“出资”份额也可叫“股份”,其股(份)权(利)证书叫做股单,不能买卖(不上市);(3)有最高股东人数限额(日本、英国都是50人),自然人、法人和政府都可以成为股东;(4)股份转让受限制(要经公司批准并在公司登记),经营状况不必公开;(5)设立和管理比较简单(只有发起没有募股,经理负责制,没有监事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设立的、全部资本分为均等的股份,成员以其认购的股份金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公司。这种公司,在日本叫株式会社,是英美国家股份公司中的公众公司(开放式公司)。这种公司的特点是:(1)是最典型的法人组织;(2)是最典型的合资公司,其信用基础是公司资本,股东以某种资产形式购买股份,股份可以转让,法人和自然人均可成为股东;(3)股东人数不得少于法定数(法国、日本为7人,德国为5人);资本划分为均等的股份;(4)股东只以其认购的股份金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可见,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其实就是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现代企业的所有权配置的制度安排。
三、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有时也叫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等问题。因此,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所有权安排几乎是同一个意思,或者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
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采取什么模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一国的产权制度、文化政治特征、市场结构特征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而且,一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会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来。公司治理大致可以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内部治理决定企业内部决策过程和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管理的方法;外部治理则是以外部市场的力量来约束企业,这些外部市场一般包括:经理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以及技术市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者结合来共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公司治理的模式
总的来看,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分为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
(一)从外部治理结构来看,两种模式的差异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市场经济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的看法不同
英美模式下,人们信奉斯密的市场哲学,推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德日模式下的人们则深受黑格尔哲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对“看不见的手”进行一定的修正。由此也导致了英美国家的政府对企业采取规制的态度,政府和企业保持较远的距离,主要是为企业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而不去干预企业的行为;企业的资金主要通过股票市场获得。德日政府则采取积极促进的态度,政府的经济目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政府和企业通常进行密切的合作;企业的资金主要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和大银行持股及信贷获得。
1.英美模式中外部治理以市场为主。在英美模式下,经理劳动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以及技术市场上的竞争能够对企业的行为施加足够的压力,能促使企业对资源做出有效的分配。它的逻辑是:产品市场以及技术市场能对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做出迅速的评价,这种评价影响公司的财务;企业财务的变化通过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披露出来,金融市场对这种变化也进行评价,并通过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加以反映,表现为企业股票价格的升降和外部融资的可能性;透明的证券市场是企业潜在的收购者能不受阻碍地收购企业的股票,从而使企业的股权易手,新的股东通过改组企业的经理层解雇不称职的经理;经理劳动市场对经理的人力资本进行评价,从而使不称职经理的人力资本贬值,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收入。在这种制度下,交易通过传统的契约来进行,交易中产生的纠纷通过法庭解决。
以市场作为企业外部治理中心的制度安排,对一国的市场结构有严格的要求:产品市场应是有效竞争市场(接近完全竞争),以保证对产品和技术做出迅速有效的评价;金融市场应该是有效的市场,以便能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市场预期迅速地反映在企业的股票价格上;企业的股权应该是高度分散的,并且没有制度性障碍阻止对企业的收购兼并和对经理层的更换;经理市场是有效的,能够根据经理过去的经营业绩对经理的人力资本做出适当的评价。
在这里,因为企业是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证券市场对企业的治理处于主导地位。有效的证券市场才能保证高度分散的持股结构和对企业控制权的积极竞争。由于市场能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治理,政府就只是从制度上来规范和引导企业;企业的行为只要合法就行。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纠纷一般通过法律来解决,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
2.德日模式下,外部治理以银行为主。在采用德日模式的国家,政府对经济结构的干预较深,多运用特殊的产业和技术政策来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一般来说,政府往往先制定一个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某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鼓励企业展开竞争,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安排。因此,这种模式用强烈的保护机制抑制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纠纷往往通过特殊的对话机制来解决。在这里,市场组织结构受到管制,合作与竞争并存,市场选择机制受到政府的影响,利益相关者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企业的内外部治理。
由于合作关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德日模式往往抑制企业所有权的转换,这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够保持一个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所以,德日模式下,证券市场的兼并收购功能十分有限。历史经验也表明,德日证券市场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很微弱。
这里的问题是,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功能缺失会产生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经理层可能与职员勾结起来损害股东的利益。“主银行制”是一种克服内部人控制的有效的制度安排。这种安排的主要内容是,由一家银行代表股东来对企业行使相对的控制(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可以是银行自身拥有企业的股份,也可以是股东授权银行代理投票);同时,该银行又是它相对控制的企业的主要信贷供给者。主银行一方面作为大股东解决了小股东因“搭便车”激励而导致的治理失效,另一方面因银行是债权人,所以它有监督企业经营管理的激励。资料表明,银行更多的是通过代理股东投票来获得对相关企业的控制的。
同时,德日模式外部治理的另一个特点是企业交叉持股。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使来自外部的收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日本在这方面表现突出。1989年,日本法人公司持股比例高达70%。更为重要的是,相互交叉持股情况下的法人股东权益是由法人企业的经理人员来实现的,这造成了普遍的经营者主宰公司的现象。
归结起来,英美模式下,资本市场发达,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而德日模式下,公司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英美模式下,股权结构的特点是股权分散,市场发达,股权流动性大,所以外部治理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德日模式下,债权人结构的特点是债务集中度高,银行贷款比例大,股权流动性不足,因而外部治理必然由银行来进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股权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外部治理主体各不相同:要么是资本市场,要么是银行。
(二)内部治理结构的差异
1.英美模式下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阶层组成(图1)。在十分发达的证券市场环境中,公司股份高度分散化,大部分股份被机构投资者持有,使得个人投资者不直接购买公司的股票,而是通过购买机构投资者发行的“权益”,由机构投资者再行分散化投资。因此,机构投资者在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些机构投资者却并不谋求与特定公司的长期合作或者对某一公司的控制。强有力的外部治理也大大缓解了内部人控制的孳生和蔓延。英美模式下,股东大会的主要作用是选举董事会,审议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董事会和经理层分开运作:董事会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则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工作。为防止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勾结,通常规定董事会中必须有半数的外部独立董事。这些独立董事都是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公正监督,很好地保护了股东的权益。公司还从社会上聘请独立审计员,通过财务审计和经营管理审计来约束经理人员,形成双层约束机制。
2.德国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受到德国法律制度的约束
德国法律规定:德国公司必须建立双层委员会的治理结构(图2)。双层委员会分为经营委员会和监事会。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由经营委员会负责;监事会任命经营委员会的成员并监督其工作,监事会通常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但经营委员会必须定期向监事会报告工作,并接受质询。监事会有权在任何时间检查公司的账目和记录。根据《共同决策法》,监事会成员的构成情况是:雇佣超过2000名员工的公司的监事会成员的一半,超过500名员工的公司的监事会成员的1/3须由员工选举或工会任命;其余的监事会成员则由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大股东可以任命自己的代表成为监事会成员。银行通常在监事会也有一定数目的席位。监事会有权雇佣和解雇经理人员;经理人员的任期一般不超过五年。经理人员组成经营委员会,但经理人员不能同时充当监事会成员。同时,《共同决策法》还规定,在工厂一级必须成立“职工委员会”。公司管理层在做出重大决定(比如职工管理规则、工厂运行规则、职工转业和解雇及大规模的职工解雇)时必须事先通知职工委员会。工作车间规则也必须经职工委员会同意才能生效。①
)第二节俄罗斯的公司治理结构(工):内部治理②
俄罗斯的公司,作为对苏联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剧烈而直接的否定的结果逐渐出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任何对俄罗斯公司的分析都无法绕开俄罗斯的私有化。
一、公司治理的起点: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