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英国中尉鲍尔在中国新疆和田以10头毛驴的价格得到一个无价之宝,一部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鲍尔文书,轰动了西方学术界。于是,各国学者、寻宝人纷纷涌入新疆,踏上了寻找古文书之路。十多年间,从各个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古文书,先后进入了世界各大博物馆。神秘的古文字越来越难以破译,难倒了一大批专家们。随之,一个惊天骗局也被揭开:原来,后来发现的这些古文书都来自一个普通的新疆农民伊斯拉姆·阿克洪的手工作坊。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目不识丁的阿克洪炮制的神秘“古文书”,居然骗过了英国著名的东方学者、中亚古文书的权威霍恩勒,使其白白耗费了五年的心血。不过,一个偶然的骗局和一个有准备的大脑相遇时,消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神奇国度——尼雅,传说中的精绝古国随之被发现……
不可思议指数:★★★★★
1、19世纪末的新疆寻宝热
在历史上,曾经有一条东起中国长安(或为洛阳)、西至地中海之滨、横跨亚欧大陆、绵延7000余公里丝绸之路。自这条陆上商贸之路开通后,这条路上就奔波着众多的旅行者。这些旅行者有的是往来于东西方贸易的商旅,有的是怀有宗教热忱的僧侣和朝圣者,有的是执行特殊使命的外交官和军人,还有就是形形色色的探险家。
当通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班超、不取真经誓不复返的唐玄奘、东游的马可·波罗等人的背影渐行渐远后,进入19世纪末期,曾经沉寂多时的这条丝绸之路上又出现了打着各种名义的西方旅行家、探险家、传教士、测绘员、考古学家等,他们蜂拥而入,进入中国的新疆。
19世纪末期,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微,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欲从中分一杯羹。当时,由于英帝国占据着印度,沙俄控制着中亚草原,位于两大殖民帝国势力范围之间的新疆地区就成为他们争夺的目标。整个19世纪,两国的间谍经常潜入新疆搜集情报并绘制地图。到了19世纪末,两国的兴趣又扩展到了这一地区的地理以及动植物。1865年,英国测绘员威廉姆·约翰逊(William Johnson)在新疆和田附近发现了一个古文明遗址;之后,另一位名叫福赛斯(Thomas Douglas Forsyth )的探险家在这里进行了有目的的考察,发现了一些沙埋的城市和出土文物。
如果没有接下来发生的惊天大事,也许,后面的骗局也不可能发生。
1889年,一位名叫鲍尔(Lieutenant Bower)的英属印度军官来到了新疆,他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探险,也不是为了考察,而是为了捉拿一名杀害英国探险家达格利什的凶手。有趣的是,凶手没捉到,他却买到了一本古书。这本古书是当地寻宝人在位于丝绸之路北道的库车南面遗址中发现的,它随同其他一起发现的文书被卖给了当地的鉴赏家古兰·喀迪尔·汗(Ghulam Qadir Khan )。而看到书写在桦树皮书上的古怪文字后,鲍尔凭着本能预测到了它的价值,于是以10头毛驴的价格买下了这本古书,随后,这本书写着未知语言的51叶桦树皮书被寄到了印度加尔各答的孟加拉亚洲学会,由当时著名的德裔英国东方学家霍恩雷( A. F. R. Hoernle)进行鉴定。结果,霍恩雷正确解读出了其中的文字,判定这是一本公元4世纪用婆罗迷字母书写的古代印度梵语书。结果,这本被判定为当时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顿时成为无价之宝,轰动了整个世界。而英国军官鲍尔也由此名垂青史,不仅晋升到少将军衔,还被封为汉密尔顿爵士。
“鲍尔文书”的发现使新疆的绿洲和沙漠地区成为西方各国趋之若骛的地方,“开启了新疆地区考古探查活动的全新的现代化运动”(霍恩雷语)。1892年,法国人莱因斯在于阗(和田)发现了用古代印度的佉卢文字写成的公元2世纪的手稿。1894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也慕名而来,此后数年间,对新疆、西藏的沙漠高原进行了8次游历探险,在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了许多古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消失千年的楼兰古城。1897年,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也向新疆天山南部地区派出了一支考察队,这个考察队的队长克列门茨在吐鲁番的佛教遗址收集到了许多的古代手稿和各种文物。
知识链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瑞典籍世界著名探险家,与诺贝尔齐名。当时很多西方国家领袖以结交赫定为荣。从16岁开始,斯文·赫定就开始了职业探险生涯,为了探险,他终身未婚。斯文·赫定探险生涯中最著名的两项成绩,分别是发现楼兰古城和填补了西方世界对西藏地区在地图上的大片认识空白。
除了上述探险家外,英国的斯坦因,美国的亨廷顿,日本的大谷光瑞、橘瑞超,俄国的科兹洛夫、普尔热瓦尔斯基,德国的勒柯克、米勒、特林克勒,法国的杜特雷依、伯希和等都成为那个时代丝绸之路上的行者,对新疆大大小小的绿洲和沙漠地区进行了掠夺式的探险和考古。
就在这股狂热的寻宝热潮中,一个惊天骗局成功上演了。
2、西方学术界推崇备至的假文书
就在“鲍尔文书”风靡西方学术界后,西方各大著名博物馆竞相开始收藏来自新疆的古文书,新疆各个古代遗址出土的桑皮纸古本、桦树皮贝叶、木本简牍等古代文书纷纷包上漂亮的仿摩洛哥皮封面被珍藏,充斥世界各大博物馆。整个西方学术界形成了一个解读、研究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在这股寻找和研究新疆古文书的狂潮中,最早发现新疆古文书的英国走在了世界最前面。从1893年起,在著名东方学家霍恩雷的鼓动下,英国驻吉尔吉特、奇特拉尔、列成和喀什的官员开始受命收集这一地区的文书,交由霍恩雷来进行释读。这些交由霍恩雷解读的古文书和其他文物就形成了“霍恩雷收集品”或“英国中亚收集品”,收藏在英国图书馆。这些古文书和文物的收集工作基本都是由英国驻喀什代表马继业(George Macartney)以及驻克什米尔的领事助手斯图尔特·戈特福雷(Stuart Godfrey)一手操办的。其中,驻喀什的领事马继业所收集到的文书大多出自一个名叫伊斯拉姆·阿克洪(Islam Akhun)的和田人之手,正是这些所谓的“阿克洪文书”,令古文书权威霍恩雷苦苦研究了5年,殚精竭虑,百思不得其解。曾经一度,霍恩雷对这些文书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然后,他最终还是打消了这种想法。殊不知,这些“阿克洪文书”正是伊斯拉姆·阿克洪一手炮制的赝品。
知识链接:马继业
马继业(1867-1945),英华混血儿,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英国侵略中国西部边疆的马前卒,在新疆非法活动近30年。1898年,马继业提出新疆阿克塞钦地区边界方案,将大片中国领土划入英属印度,这条线由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向清政府提出,被称为“马继业-窦纳乐线”。由此埋下了中印西段边界争议的祸根。在任新疆喀什噶尔总领事期间,马继业还引诱中国居民加入英国国籍,积极扶持东突势力,妄图分裂新疆,此外,马继业还支持斯坦因、冯·勒考克等“探险家”在新疆和敦煌掠夺中国文物。1913年, 马继业被英国国王封为爵士,1918年离开中国,1945年在英国去世。马继业出身于英国著名的马嘎尔尼家族,其先祖就是乾隆年间出访中国的英使马嘎尔尼。母亲为中国苏州女子,父亲马格里(英文名:哈利迪·马嘎尔尼)是晚清著名的洋人外交官,服务中国外交30年,一心想帮古老的中华帝国复兴,让中国融入欧洲式的国际关系体系,让中英平等相处。而马继业却担当了西方侵华先锋的角色。
伊斯拉姆·阿克洪何许人也?中国历史上没有对这个人的任何记载,有关他的造假故事多出自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