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话紫禁城
3210400000033

第33章 从宫殿顶上的“吻兽”说起

精美的宫殿宇屋顶上装饰点缀性“吻兽”,亦称为“脊兽”,或俗称之为“吞脊兽”。

宫殿顶装饰点缀性的“吻兽”,归纳概括说来,大体上分为:

大吻(殿正脊吻)

所谓“大吻”,就是指殿宇其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其特征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称“吞脊兽”。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太和殿”的殿顶上,其“大吻兽”是由 13块琉璃件构成,总长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宫殿正脊吻兽,或日正脊吞脊兽中最大最重的艺术品。

垂脊兽

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垂脊上有相当讲究的垂脊兽,或者还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而檐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鸡”。从建筑结构上说,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

“太和殿”殿顶上的脊兽,或曰“吞脊兽”,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

太和殿脊兽趣谈

太和殿,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自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名为“太和殿”,一直沿用至今。

太和殿顶与全国各地许多宫殿顶上的装饰不同。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殿顶的正脊和岔脊(亦称“垂脊”)上的装饰,不仅使用了黄彩琉璃瓦制作的装饰物,而且殿顶的岔脊是唯一十样俱全的。

太和殿正脊上的装饰物,名叫“鸱吻”,是用十三块中空的黄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古建筑上称“十三拼”),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一位“龙子”。关于这一龙子,自古有种种传说。一说,南于这一龙子能喷浪成雨,故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喷水镇火之意;另一说,屋脊两端的兽俗名为“吞脊兽”,其模样似龙非龙,面朝里,张着大嘴,好像要把整个殿脊吞下去。它的背上,还插着一把利剑,只有剑柄露在体外。这是怎么回事呢?据说是因为这一龙子“擅离职守”,逃回南海而死,死后把它镇于屋脊上;另一传说是龙王把王位传给大儿子,可是,龙王死后,老二和老大争夺王位,谁也不肯相让。怎么办呢?哥俩最后商定:以吞下一条屋脊来决定胜负,胜者为王。老大自知武艺不如老二,又恐王位被夺,心一横拔出宝剑,趁老二吞脊之时,从背后狠刺下去,把老二钉在屋脊上。

太和殿是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除殿顶上的一条正脊而外,在两层重檐上,各有四条垂脊(亦称“岔脊”),两层重檐有八条垂脊;而每一条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异的走兽装饰;八条“垂脊”上,共有八十八个仙人走兽的装饰。但每条垂脊上的装饰物,都是一样的。据《大清会典》里记载,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后面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这十样形象各异的走兽,各自均有来历。“龙”是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它是皇权神圣的象征;“凤”属于鸟中之王,取“凤”作为垂脊上的装饰物,也是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狮子”,始传于佛教,据《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獬豸”,《异物志》中载:“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是公正的象征;“狻猊”,也是龙子之一,非龙似狮又似马,因它形象似雄狮,用作镇兽;押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斗牛”,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里记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蠵坊之上。”它与龙之别,据尔汉文学家王逸的解释:“有角曰龙,无角曰虬。”总之,古时将它也看作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