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趣谈老北京古建筑
3209200000026

第26章 颐和园(6)

玉澜堂的匾额和楹联玉澜堂和颐和园内其他精美建筑一样,不论是主体建筑玉澜堂,还是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均有匾额和楹联。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玉澜堂楹联:

渚香细裛莲须雨

晓色轻团竹岭烟

这一楹联,其意为:湖中香气扑面像莲须细雨,晨雾轻轻聚敛是竹岭烟霞。

玉澜堂内匾额:

梭殿留景

这一匾额是颂扬封建帝王的。匾额“景”字,意指景星,而景星的出现,是帝王英明的一种象征。因此匾额“複殿留景”,其意为华丽的寝宫使景星常现。

玉澜堂内对联:

曙光渐分双阙下

漏声遥在百花中

这一对联其意为朝霞渐渐消失在宫阙之下;漏声。(指古代计时仪器发出的声响)远远地传自百花丛中。

玉澜堂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均有匾额和楹联。这里只各举上一匾额和一楹联。

玉澜堂东配殿匾额:

霞芬室

匾额内容可做这样的理解:霞光映照下的荷花散发香气之室。玉澜堂东配殿,离昆明湖水很近,靠岸边的地方种植有一片荷花,荷花在霞光中飘逸芬芳。因此,将玉澜堂东配殿命名为霞芬室,相当贴切。乾隆皇帝亦有咏霞芬室的诗句:“淡然书室俯荷渚,香色人观更人闻,九夏山庄恒避暑,几曾于此挹霞芬?”

其实,“霞芬”一词,在班固《终南山赋》里,就已经被应用了:“嵌崟郁律,萃于霞芬。”

玉澜堂东配殿“霞芬室”楹联:

障殿帘垂花外雨

埽廊帚借竹梢风

这一楹联的意思是花外雨成为障殿的垂帘,竹梢来风做了扫廊的扫帚。

玉澜堂西配殿匾额:

藕香榭

这一匾额中的“藕香”二字,过去用得较多。例如在杜甫诗里,就有:“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藕香”,指荷花香气。该匾额的内容意思为:荷花芳香之榭。乾隆皇帝有咏藕香榭诗:

荷叶方田田,荷花尚有待。

榭檐题藕香,四时曾弗改。

然而藕之香,奚妨四时在。

试看君子名,几曾易千载?

藕香榭楹联:

台榭参差金碧里

烟霞舒卷画图中

这一楹联,其意为:高低参差的台榭如在金碧山水画里;烟霞变化万端在天然图画之中。

宜芸馆和听鹂馆

绮(音“起”),原指在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如:绮罗和纨绮等。《汉书·高帝纪第一下》里作了有关记载:“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罽、罽。”唐训诂学家颜师古(581~645年)对“绮”作了解释:“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绮”字逐渐演变成一个抽象的词,泛指美丽的意思。

北京颐和园里的山水。可谓绮丽。其绮丽,主要是以万寿山精美的古建筑群和充满天然趣味的昆明湖最为著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造园大师们凭着高度的智慧和才华,运用中国山水画手法,经过艺术的剪裁和提炼,把自然美景浓缩在296公顷的土地上。

颐和园万寿山,原名叫“瓮山”。据传说,最初因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此而得名为“瓮山”。清乾隆时,改为“万寿山”。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中心。万寿山面临昆明湖,前山有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著名建筑;后山苍林修竹,有谐趣园等建筑;西有桃柳夹道的长堤。颐和园还有清晏舫(石舫)、知春亭、十七孔桥和风凰墩等建筑点缀。园外借用西山、玉泉山之景,景物曲折多变。 “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真是集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三者结合的典型的园林美景,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宜芸馆北京颐和园,为我国名园之一。它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花园。清代时,清廷为了让乾隆皇帝在颐和园内与紫禁城里一样,能有个藏书、读书的好地方,于1750年在仁寿殿之西营建了一座精美的建筑,其正殿名为宜芸馆,并配有东西两配殿。东为道存斋,西为近西轩。宜芸馆于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光绪时重建,仍用旧名。

这座为帝王藏书、读书的精美建筑,为何取名为宜芸馆呢?按古书《尔雅·释诂》里的解释:“宜,事也。”而“芸”为植物名,即芸香。古时,人们藏书多用芸香驱蠹虫,久而久之,就将书藉别称为“芸编”,将书签名为“芸签”。因此,乾隆皇帝将朝廷为他藏书、读书而营建的这座精美建筑,取“芸编”之意,命名为“宜芸馆”(意为“宜于藏书”)。对此,乾隆皇帝也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宜芸意实在芸编”(《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但实际上,乾隆皇帝从未在宜芸馆认真读过书。光绪年间,这里成为隆裕的居住处。至今,在这精美建筑宜芸门两侧,仍然保存着乾隆皇帝临摹古代书法家的石刻。

宜芸馆有楹联为: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其意思为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现出绿色;花气透过竹帘默默传来幽香。

宜芸馆,尚有东西配殿。东配殿的殿名为:

道存斋

此斋名为乾隆皇帝命名的,有乾隆诗为证:“明窗净几坐温暾,舒叠韵光静可论,柳眼梅心。胥伯雪,不言可识道之存。”乾隆皇帝将东配殿命名为道存斋,其重点在“道存”二字上。完整的文句,叫做“目击而道存”。所谓“目击而道存”,其典故出自《庄子·田子方篇》。其典故内容为楚国有一贤者温伯雪北游齐鲁,许多人争相求见,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回答道:“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其意思是说,看见他我就悟出了道理,不必再多说了。唐代诗人李白云:“道存迹自高,何恽去人近。”王勃诗:“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

乾隆皇帝亦不例外,恰到好处地运用“道存”的内涵之意,将宜芸馆东配殿的殿名命名为“首存斋”。其意思为静悟事物原理之斋。

道存斋,其匾额内容是颂扬封建皇帝的恩德永世扇扬四方。匾额为这样四个大字:

恩风长扇

道存斋东向和西向的两副楹联分别为: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绿竹成荫环曲径

朱阑倒影入清池

这两副楹联,其意思大体上是说落英缤纷的花径在云雾之中;嫩绿的瓜田菜地趁雨后耕锄。绿竹茂密成荫环绕着曲径:红色栏杆的倒影映入池中。

西配殿的其殿名为:

近西轩

因为该建筑临湖水,远望西山如在眼前,所以乾隆诗注称:“轩在东岸,直视西山转觉近矣”,故将宜芸馆西配殿命名为近西轩。其意为:接近西山之轩。西配殿近西轩有一匾额和两副楹联。

近西轩匾额,四个大字为:

藻绘呈瑞

其意思为龙凤呈祥。

近西轩东向和西向的两副楹联分别为:

千条嫩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入建章

彩云宝树琼田晚

仙露琪花碧涧香[此联,现无]

这两副楹联,其意为千条嫩绿的柳丝掩映着宫门;黄莺鸣叫着飞人宫苑。五彩云飞,嘉木静立,落日余辉散落在昆明湖上;甘露、仙花随涧水散出香气。

听鹂馆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前山西部,有一建筑名曰“听鹂馆”。为何取名为“听鹂馆”呢?这得先从鹂说起。

鹂,是一种观赏鸟,即黄鹂,亦称黄莺、黄鸟。人们对鹂这种观赏鸟的认识甚早。如《诗经·豳风·七月》里记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即黄鹂)。”杜甫诗中亦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北京颐和园内的听鹂馆,为清漪园时的旧名。它始建于清乾隆时。因黄鹂这种鸟,不但是受人们欢迎的观赏鸟,而且对农业生产需要的二十四节气也做出了贡献,所以,它受到宫廷帝王的重视。当这座供宫廷演出的建筑落成后,就取其欣赏“黄鹂空好音”之意,将这座建筑命名为听鹂馆。此馆,光绪年间重修,后有二层戏台。光绪十八年(1892年)德和园建成后,这座供宫廷唱戏演出的听鹂馆,就搁置不用了。现在,颐和园内的这座听鹂馆,已成为游人的餐厅。

听鹂馆,与宜芸馆一样,亦有匾额和楹联。其匾额有二,其楹联有一。听鹂馆二匾额为:

金支秀华

函蒙祉福

这二匾额,其意为庞大豪华的乐队;承受上天恩赐的福禄。

听鹂馆楹馆为:

多受祉福邦国成善

常居康乐日月相望

这一楹联,其意思是承受上天恩赐的福荫,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日月之光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