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趣谈老北京古建筑
3209200000022

第22章 颐和园(2)

这仅仅是昆明湖水上装饰景点石舫来历的一说。还有一说就是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始建的这座石舫,除了用来观赏昆明湖景色外,更重要的是还用它来起一种警戒作用。乾隆皇帝曾经写过一篇《石舫记》,叙述建造石舫的原委,并援引唐代著名宰相魏征谏唐太宗李世民所用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意是说,船是由水浮起来航行的,但是使船翻沉覆没的也是水。《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里,亦确有这方面情况的记载,例如“御制石舫记”云:

“……石舫,盖筑之昆明湖中,不依汀傍岸,虽无九成之规,而有一帆之概。弥近烟云之赏,迥远风浪之惊。鸥鹭新波,菰蒲密渚。涌金漪而月洁,凝玉镜而冰寒。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观屡易。彼之青雀黄龙,虽资济川,亦虞穿线,则何如一肖形而浮坎止艮,义两存焉。非徒欧米之兴慕也。且田盘之浮石,奇则奇矣,而或需乎云;香山之绿云,似则似矣,而或乏乎水。若夫凛载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虚明洞达,职思其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这里进一步指出,取“载舟之戒”才能奠就江山永固,如磐石之坚。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乾隆皇帝要冲破宰相魏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就下谕旨在昆明湖上建造了一座石船,命名为石舫,这样水就不能覆舟,用其来象征清王朝的统治,坚如磐石般。

后来,慈禧下令第一次重修石舫时,仍然沿袭乾隆皇帝时的做法,将石舫当放生、垂钓之用。然而在第二次重修的时候,其变化就比较大了,乃仿翔凤火轮样式,建起西洋舱楼,增设了机轮。石舫长36米。船楼为木结构,舱内墁花砖,嵌五色琉璃,陈设为西洋桌椅。因为盛夏季节,慈禧常常要在舱楼上用早点,吃夜宵,故又将石肪改名为清晏舫。

西堤大桥 颐和园西堤是乾隆年间修清漪园时,建筑师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一一到早春时节,这里的景观格外不一般,柳条吐绿,桃花放红,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中。行走在堤上,宛如漫步江南三月的西予湖畔,其佳景堪称为“西堤春晓”。再加上巧妙点缀上了西堤六桥,西堤被装扮得更加美丽了。

有关西堤六桥,《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里记载:“西堤之北为柳桥,为桑苎桥,中为玉带桥,稍南为镜桥,为练桥,再南为界湖桥,桥之北为景明楼。……西堤六桥并直亘昆明湖。”根据《日下旧闻考》的记载,下边不按西堤六桥的顺序,而是区分不同的情形,将西堤六桥做一下介绍。

西堤第二桥豳风桥和第五桥练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皆可称作亭桥。当然豳风桥亦可称之为屋桥,就其造型来说,它与练桥近似,亦很似亭。

在桥上建亭或桥头建亭是我国古代桥梁建造中的一种特殊做法,并且多见于造园,在园林中既起到了点景作用,而其本身又是富有诗意的小型精美建筑。这种亭桥建筑,在我国南方较多,北方则较少,即便是有,也是在皇家园林里出现,例如北京颐和园。

豳风桥 是一座平面长方形的屋桥。但从它的造型来看,基本与练桥近似,亦为亭式桥或曰亭桥。桥西原有耕织图、水村居等景点,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据《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里记载,豳风桥原名桑苎桥。为什么被改名为豳风桥呢?传说其原因是“桑苎”发音近似“丧主”,因咸丰皇帝名叫奕□,“□”与“苎”同音,尽管奕□已驾崩多年,但还是要避这个讳,所以“桑苎桥”被改名为“豳风桥”了。取诗经《豳风·七月》篇的“豳风”之意。桥西有仿江南乡村的风景点,又照顾到原名“桑苎”的含意,就两全齐美了。

练桥在镜桥之南,为清漪园时的旧名。这座亭桥,为四角重檐攒尖顶,供观景与憩息之用。桥名的由来,是取意于南朝齐诗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杜甫《画鹰》诗亦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练,其本意为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这里指水流之趋势的特点如“练”,即:昆明湖之水,南流之趋似如匹练。故将这座桥命名为练桥。

柳桥西堤北起第一座桥。亦是清漪园时的旧名。此桥是清漪园被改名为颐和园时,才被改名为柳桥的。这座桥的取名,据考证,出自杜甫诗:“柳桥晴有絮”。对西堤这座柳桥,乾隆皇帝还有诗云:

著个轻舠弄拍浮,

漾沿直到柳桥头,

漫漫晴落谢家雪,

却似山荫访戴游。

玉带桥 西堤第三座桥。此桥拱高而薄。其造型轮廓为一流畅挺拔的曲线(从摄影图面上看,相当明显)。其桥身、桥栏皆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被命名为玉带桥。这座桥的题额、对联均为乾隆皇帝所书。

玉带桥与西堤其他桥不同的是:其桥的东面和西面,都各有对联一副。

玉带桥西面的对联:

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

景分蓬岛官阙水边多

玉带桥东面的对联:

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

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玉带桥西面的对联的意思是人们来到这里,过了这座桥,仿佛到了海外仙洲,与天河也好像接近了;景色之美如同蓬莱仙境,瑶台琼阁在湖畔上也显得格外秀丽。东面的对联的意思是这座玉带桥,好像一弯黛眉平摆在明镜之上;又如一条长虹横照在水晶帘中。

镜桥西堤第四座桥。桥名取自唐著名诗人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乾隆皇帝对这座桥作诗云:

匪拖虹影讵拖绅,

何外空间可著尘。

若道湖光宛是镜,

阿谁不是镜中人?

界湖桥西堤第六桥。位于西堤最南端,界于两湖之间。乾隆皇帝曾说过:

是处长堤,为内外湖分界,向多题咏,惟界湖桥从未有咏,今岁雨呖时若游此,颇饶余兴,偶一拈笔,亦以补吟咏之阙也。

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岸,靠近十七孔桥处,有一装饰和点缀性的铜牛,它铸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百多年来,它在颐和园里,默默地注视着昆明湖的沧桑变化。铜牛卧在青白石雕造的海浪纹基座上。铜牛形象逼真:双角高耸、两耳竖立、目光炯炯。面对昆明湖一池波澜,注视谛听的警觉神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这里安放铜牛,用意究竟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古代传说中的大禹说起。

大禹,为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亦被称为“夏禹”、“戎禹”等。一说名“文命”。鲧之子。传说大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治水13年中,三过家门不入。传说他曾铸造九鼎。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性质的国家,是夏代的开国君主。

因为大禹为人类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人们为了祭祀大禹,表示对大禹的敬仰,后人就编造出了许多附会性的传说。其中传说大禹治水时,用铸造铁牛沉在江河湖底的办法除掉水患。此种附会性的传说,发展演变到唐代时,开始出现讲究将铸造的铁牛放置在江河湖水的岸边,以此示意可镇住水灾。昆明湖边的铜牛,就是沿袭自古流传下来的旧例。牛背上还铸刻有《金牛铭》,叙述了铸造的用意。其铭文为:

夏禹治河,铁牛传颂。

义重安澜,后人景从。

制寓刚戊,象取厚坤。

蛟龙远避,讵数鼍鼋。

潫此昆明,潴流万顷。

金写神牛。用镇悠永。

巴邱淮水,共贯同条。

人称汉武,我慕唐尧。

瑞应之符,逮于西海。

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铭文的内容,《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一书里有这样的解释:“古时夏禹王治水的时候,流传着关于铁牛的故事。这件事意义重大并能够治服洪水,因此后人都照此办理。这种制度犹如汉代人们在身上佩带避邪饰物一样,其卦象为以厚德载人的坤卦。兴风作浪的蛟龙要远离这里,何况鳄鳖之类。像昆明湖这样的大水,集聚的水面有万顷之多,用铜铸成这个神牛,用以长久地镇服洪水。无论是湖南的巴陵,还是中原的淮河,都要按此办法处理。人们往往称颂汉武帝,我独慕古代的尧帝。现在国家出现祥瑞的兆头,甚至这昆明湖也有。我对这些上天降下的瑞应表示敬意。”铭文末的“乙亥”,即乙亥年,为1755年。

那么,为什么在铜牛背上又铸刻名为“金牛”呢?因为我国古代将铜亦称之为金。金是对金属类的通称,例如五金,就是指金、银、铜、铁、锡而言。

说到铜牛,不能不提一提耕织图。清王朝自称天朝,这样可以把昆明湖比做“天河”,那么,东侧的铜牛和西侧的耕织图可以比喻为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这也可以作为铜牛的又一种说法。

三神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从现有资料看,这是有关三神山最早的记载了。之后,三神山的名字就逐渐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我国有的风景区,取“蓬莱”为名,称作“蓬莱阁”,也有的取“瀛洲”的一个“瀛”字命名,如北京中南海“瀛台”。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著名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吟咏:“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三神山既然是不存在的,那么它又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呢?其实,这无非是反映出生活中人们的一种愿望罢了。秦始皇巡幸天下名山大川时,就曾经登临过崂山望三神山。

颐和园的设计者,深受三神山传说的影响,将昆明湖分为三个主要水域,并又在每一水域上建有一座岛屿。这三座岛屿,把虚幻的仙境现于皇家园林,寄托着封建帝王祈求长生不老的幻想。

昆明湖中的三岛,不论亭台楼阁,还是殿堂寺院,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也变换着它们美丽的风姿。

南湖岛 其主体建筑为涵虚堂。南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涵虚堂在南湖岛广润灵雨祠北、云香阁建筑西北处。建筑清漪园时,为望蟾阁,仿武昌黄鹤楼建造。这样,南有涵虚堂,北有排云殿,隔湖相望。南湖岛上,乾隆皇帝命名的云香阁和月波楼等,皆寓意南湖岛之美似月宫仙境。乾隆皇帝曾赋诗描绘南湖岛的美丽。如下:

一径石桥通,崇台迥据中。

四时延座景,八面纳窗风。

霄映漪光碧,波含倒影红。

隔湖飞睇者,望此作蟾宫。

又有诗云:

高阁湖心号望蟾,每来小坐未曾淹。

何当座里披金镜,为忆阶前响玉签。

虚阁情知景无二,因缘时见晓余尖。

却欣八面珠帘卷,水色山光取次拈。

可惜的是咸丰十年(1860年),涵虚堂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改为一层,即今日人们所见的。

涵虚堂有匾额:

晴川藻景

其中,“晴川”二字,意为明秀山川,例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藻景”为藻影。日光映山川,倒影入水中为藻景。例如,陆机诗中云:“晴川含藻景,高岸被华舟。”

涵虚堂楹联:

天外绮霞横海鹤

月边红树艳仙桃

其实,这一楹联是将唐诗人李绅的《入淮至盱眙诗》应用到了这里,只是改动了一个字,即将“迷”改为“横”字。“绮霞”为美丽的云霞。“海鹤”为海鸟名。楹联意思为:天外彩霞边有飞翔的海鸟;月边红树,挂满了艳丽的仙桃。

古时,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把希望寄托在龙王身上,于是讲究在水边修建龙王庙。昆明湖的龙王庙建在南湖岛上。龙王庙门额上刻着“广润灵雨祠”,是嘉庆帝写的。

关于这个匾额,有一个传说,说有一年京城久旱不雨,眼看着昆明湖就要干涸了。嘉庆帝从圆明园来到了龙王庙拈香祈祷,向龙王求雨。礼毕銮驾回到圆明园,尚未坐定,就雷声隆隆,下起了瓢泼大雨,喜得雨后,嘉庆帝立即御笔书写了“广润灵雨祠”这一龙王庙的门额。

还传说宋真宗赵恒曾诏封四海龙王,封西海龙王为广润王。因昆明湖亦名西海或西湖,所以就取“广润灵雨祠”作为龙王庙的门额了。

广润灵雨祠内檐匾为:

泽普如春

意思为泽雨普施天下,犹如春天一般。

广润灵雨祠楹联:

云归大海龙千丈

雪满中空鹤一群

这一楹联反映出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之美。云飞湖上犹如长龙千丈;雪飘空中恰似白鹤一群。

藻鉴堂岛西堤西侧养水湖中的岛上,有一建筑名为藻鉴堂,故称该岛为藻鉴堂岛。藻鉴堂为清漪园时的旧名。对藻鉴堂,乾隆皇帝曾赋诗多首。其中一首云:

湖上构疏轩,湖色窗中滟。

虚明涵万象,名之日藻鉴。

谋目对有本,澄心看不厌。

掠珠燕颉颃,吹觳鱼喁□。

秋夕月娟娟,春朝风潋潋。

于水彼曾云,于人吾方念。

另有一首诗云:

湖中之屿构以轩,廊围池水澄碧连。

每来辄为小憩延,架插缥帙三千篇。

翻阅首愧虞书论,知人惟帝己其难。

吁嗟藻鉴那易首?

治镜阁岛 因为岛上有治镜阁,原为三层建筑,下为圆城,故将该岛俗称团城岛。治镜阁,其“治”为治理之意,其“镜”为明察之意,二字联系一起,意为明察政治。治镜阁位置在西堤西侧湖中,为清乾隆帝当政时建造的。其阁名亦为清漪园时的旧名。团城,有四门绕以曲池,中腹为重城,有四门。乾隆皇帝有诗咏治镜阁:

湖中峙城阁,向题日治镜。

是盖有二义,申之以斯咏。

一日镜古治,善政与恶政。

一日镜今治,敬胜及怠胜。

敬则其政善,民安与俗正。

怠则其政恶,君骄而臣佞。

敢不戒其急,犹恐驰兹敬。

求治忌太速,亦足滋为病。

无逸而有为,永言励吾行。

可惜的是此阁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并且至今仍然为一片废墟,未被修复。

排云殿

颐和园全园的中心建筑为排云殿。排云门有匾额二,分别为:

万象昭光 多祉攸集

排云门有楹联三,分别为:

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

顺时调律吕玉节金和

青琐朗晨光尘激六幕

紫渊回斗极瑞辑三阶

迎辇花红星云争烂漫

当阶草碧风雨协和甘

排云门的二幅匾额和三副楹联,其主旨皆是歌颂封建王朝统治的天下是如何之好。其意思,按照前后顺序,分别为:天下万象无限光明;各种吉祥如意的事皆集中在这个地方;太阳升起引导着天上的星辰,群星荟萃;律吕调出四时之曲,各种乐器音调和谐;朝阳照耀着宫门,天地间万里无尘;宫苑之水与斗极星相辉映,祥瑞都集中在皇帝周围;红花迎接御辇,犹如天上风云五彩缤纷;碧草在阶前招展,象征着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今人们游览颐和园,当走到排云门前,就会看到一座三间四柱七楼的云辉玉宇牌坊临于湖边。不仅如此,还会发现排云门左右有一对铜狮子,与其并列尚有12座象征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属相石。相传,这12座属相石原为畅春园中的风水压物,后来移至颐和园。

明代孝宗(朱祜樘)皇帝于弘治七年(1494年)为给他乳母助圣夫人祈福,在瓮山建起圆静寺。可以说玉泉山之旁的近山瓮山始胜于此。乾隆皇帝下谕旨大规模营建、扩建和改造瓮山和瓮山泊时,不仅将瓮山和瓮山泊给分别改名为万寿山和昆明湖,而且拆除了圆静寺,改建成为大报恩延寿寺。乾隆皇帝在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里说:

“钦惟我圣母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仁善性生,惟慈惟懿,母仪天下,尊极域中。粤乾隆辛未之岁,恭遇圣寿六裹诞辰,朕躬率天下臣民,举行大庆礼,奉万年觞,敬效天保南山之义。以瓮山居昆明湖之阳,加号日万寿,创建梵宫,命之曰大报恩延寿寺。殿宇千楹,浮图九级,堂庑翼如,金碧辉映,燃香灯,函贝叶,以为礼忏祝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