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3203300000048

第48章 永远修行,万事功到自然成(1)

世上无难事,有心人安度之。持之以恒,便没有爬不上的高峰,也没有越不过的坎坷。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生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快慢。如果你能够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静下心来,矢志不移地前进,最终你必将获得胜利。

找到适合你心中盘子的鱼

有一次,虚有禅师在河边行走。此时,有几个人正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三尺长。鱼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可是垂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鱼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放进自己的鱼篓中。

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没想到钓者回答:“哦,因为我家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就算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禅师感叹说:“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否则,将永远会挣扎于不满的情绪之中。”

用世俗的眼光看,垂钓者的做法很愚蠢,但实际上却体现了一条重要的生活禅理:确定了目标,不为利所诱惑,才是真正的钓手啊!

然而,确立目标固然重要,但是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阻碍,因此,如何克服这种种障碍是达到目标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艰难的过程中,只有自信才能达到目标。

相信这个合适的目标一定为自己预备,只要你安下心来,一定有那条适合你心中盘子的鱼。

有心人何惧山高水长

善静和尚27岁时候,弃官出家,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向他辞行。当然,下山是要得到禅师的批准的。

元安禅师听了僧人请求,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想出其中蕴涵的禅理,只好转身回去。

僧人无意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

善静正在锄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惊讶地问:“师兄为何苦恼?”

僧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元安禅师实际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僧人参透不了师父的旨意,于是善静笑着对僧人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

僧人于是就来到元安禅师那里,对禅师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僧人以为师父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夸奖他,然后准他下山,谁知元安禅师听后,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两眼直视僧人道:“这肯定不是你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

僧人见师父已经察觉,于是只好把善静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

无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园的僧人善静和尚,将来一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要下定决心,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关键在于你的心胸有多么宽广!

只要我们的心是自由自在的,没有什么能捆缚住我们。让我们的心灵随时保持自由,松开自己的扎紧的绳子,那么我们就能飞越一切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那种吹拂野云的风。

弄错了生活方式,徒然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尚书前去拜见景岑禅师,一番问候之后,尚书开口问道:“本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景岑禅师不禁想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个孕妇背着一只竹箩走过,她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

景岑禅师本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她不堪重负的,可是她的脸上明明写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奔劳,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寻求的是什么,所以她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到十分快乐。

想到这里,景岑禅师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本性。看着眼前的尚书,禅师开口叫唤:“尚书!”

尚书双手一揖:“是!”

景岑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

尚书低头想了想,眼中云雾迷茫:“只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里来的口舌?”

景岑禅师点点头:“是否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己觉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要弄错了人生的意义。弄错了生活方式,只能徒然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人若是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即使是再多的苦难,也能够承受;不知道自己本性的人,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只要你的目标是明确的,那么眼下的一点困难、阻力都不能构成成功的威胁。你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朝着你的目标奔去,周围的障碍就会让道。

铁眼苦募一文钱

铁眼禅师从苦募一文钱开始,迈出了通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坚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信只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铁眼禅师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建一个佛的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却是困难太大了啊。然而,铁眼禅师立下了誓愿,决不退缩。

铁眼禅师着手募款的第一天,早早地来到平日人群川流不息的大桥旁,准备向过路人乞讨施舍。那时天色尚早,桥头边还静悄悄的,没有人影。

一会儿,第一个过桥者走来了。那是个腰悬宝剑的武士,雄赳赳地迈着大步。铁眼禅师赶紧趋前几步,合十施礼道:“贫僧誓愿塑造佛陀的金身,请施主大慈大悲,捐一点吧。”

不料武士斜瞥了和尚一眼,只当没听见,大步流星地踏上桥头走了,仿佛唯恐避之而不及。铁眼禅师迈着小快步追上去,跟在武士后面,低声乞求:

“请多少捐一点吧。”

“不。”武士拒绝得干脆,依旧大摇大摆地走。

“拜托了!”铁眼恳求。

“不。”武士毫不松口。

“无论如何捐一点吧。”铁眼依旧软磨。

武士一脸厌烦地挥手,铁眼满面堆笑地央求。就这样,铁眼禅师跟在武士后面纠缠了足足有十几里路,而且看样子,哪怕武士走到天涯海角,也一定会追随到底。最后,那个刚愎固执、铁石心肠的武士也不得不认输了。他停住脚步,转过身来,无可奈何而又恼怒地说:

“真是个啰唆和尚,少见!拿去吧,呸!”

武士啐了一声,随手扔下一文钱。

“谢谢施主!”铁眼禅师连忙俯身从地上捧起那文钱,欣然地朝武士行礼致谢。

这一来,武士反倒觉得奇怪了,上下打量铁眼一番,问道:

“和尚,你老远地紧追不放,只讨到一文钱,却这样的欢喜,究竟是怎么回事,说来听听。”

铁眼禅师表情愉悦地回答:

“今天是贫僧立下大愿行乞化缘修建佛陀金身的第一天,而您是第一位施主。如果不能化到您这一文钱,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因此而产生动摇啊。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确信无疑,所以,为此感到无限欣喜。”

说完后,铁眼禅师引身告退,按照原路返回大桥旁继续化缘去了。

寒来暑往,经过无数个风吹雨打、霜刀雪剑的日子,铁眼禅师终于筹足了资金,完成了自己的大愿。

不幸的是,国内恰逢罕见的大饥馑,许多难民活活饿死。救人要紧!铁眼禅师便毫不吝啬地将千辛万苦筹集起来的钱款,统统捐献出来,赈济灾民。然后,又从头开始化募。当二度募款好不容易凑齐时,一场特大水灾又造成哀鸿遍野,饿殍千里。铁眼禅师再次捐出了全部募款,继而满怀信心地开始第三度化缘。

皇天不负苦心人。直到公元1678年,铁眼禅师终于大功告成。

铁眼禅师高风大德,胸怀高远信念,在天下苍生的死活面前,毅然奉献千辛万苦募集来的资金,赈济灾民,将救人放在第一位,足让天地为之动容。他的全备信心让我们每个人景仰!

俗话说得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铁眼禅师的艰辛努力和巨大成功证明,一个人信心十足地朝着目标迈进,他终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事业成功,他的理想终究会实现的,而这些,只不过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历经磨难,自然金刚不坏

星云大师早年为了弘法也曾有段潦倒岁月,走投无路之际想到去投靠他的同学。当他在风雨中走了十几个小时到达山门时,已经是又饥又累。寺里的同学听说了星云大师的情况后本想接济,不料该寺的老法师却以自身难保为由请他们另外设法。幸好星云大师的同学怀慈悲之心用自己的钱买了米煮了粥,为饥饿的星云大师提供了救济。一顿饭后,星云大师再一次风雨兼程。这段经历让星云大师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因此日后他所建立的佛光山便有了不成文的规定,即每一餐都多设了两桌流水席方便来者用斋。

说到佛光山,星云大师在建立佛光山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佛光山地处深沟纵横、土质松软之处,除了搬运土石,填平沟壑是件难事外,一旦遇雨,松软的土地很容易就会被雨水冲垮,费尽艰辛建起的工程就毁于一旦了。加之当地的气候多台风,佛光山曾遭风灾,成水乡泽国,屋倒墙圯。天灾不是星云大师创佛光山最棘手的困难,当地一些人为了阻挠工程想方设法地阻断交通才是星云大师倍感困难之处。

但这一切都没有令星云大师停下脚步改变初衷。抱着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天灾来了自力救济,村民断路他想办法筹钱另辟新路。如今,佛光山信众日增,一片雄伟景象。

在风风雨雨中,星云大师体味了辛酸,也体味了信心、愿力与精神。这一切不经风雨的人无法体悟。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在磨难的泥泞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这些立大志、成大事者,都备受磨难,备尝艰辛而最终为上天所成全,得建丰功伟业。在人生的历程中,人们只有具备对风吹雨打的抵抗力,才能让自己站稳脚跟。正如山崖上的松柏,经过无数暴风雪的洗礼,终于长成像铁一样坚固的树干。在佛教看来,磨难是人走向佛境的必经之旅,只有能够经受人生磨难之人,才能成为“金刚不坏”之佛,也就是生活中的强者和成功者。

大海纳百川,皆因在低处

乾隆三十八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40出头,英年得志,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

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

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个‘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