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3203300000037

第37章 心不藏秽,自然觉悟禅机(2)

做了一辈子的事业、研究与学问,劳累、流汗,筋疲力尽,到头来还是学不会真正关爱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又是为什么?这又何苦?我们聆听到了那奇妙的只手之声了吗?

我们活着毕竟要关照好自己,生命是我们从造化接受的恩赐,我们有愿望也有责任去善待这项恩赐。珍视我们的心灵,醒悟自觉,尝试着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就会听到“只手之声”,解除一切奴役我们心灵的枷锁,使我们自由的心灵飞翔在宇宙深处。

自度也能度人

人只有自己来承当自己,才能真正走上解脱之路。没有别的路了,你剩下的只有向你自己求救,打开自己的心门,点燃那盏心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避难所。

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说完,他便扔下这个人独自走了。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正的禅性,就可以不被魔迷惑。雨天不带伞想让别人帮助,平时不认识真正的自我本性,却想让别人度。这如同自家的宝藏不用,却专门想别人家的,怎么能称心如意呢?

自伞自度,凡事应该反求诸己。那位禅师不肯借伞,其实是禅师的大慈大悲。

坦荡胸怀对日月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奈,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如何能出家?”

如果这位将军不自省,永远都放不下,也很难步入佛门的境界。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然而,自省又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但它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气就会倍增。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食过后,太阳更加灿烂辉煌;月食复明,月亮更加皎洁明媚。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会得到人们更崇高的尊敬。

心地清净,不着一物

司马禅师想要选一个人到大沩山去当住持。

他下令敲钟集合全寺僧人,然后宣布说:“你们中间谁能当着大家的面出色地回答我一句话,我就让他去大沩山当住持。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但是要看你们的本事了。”

司马禅师拿起一个净瓶,说道:“这个不是净瓶,是什么?有谁能回答?”

众僧抓耳挠腮,面面相觑,分明是净瓶,却不能称作净瓶,那称作什么呢?华林和尚也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候,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和尚,他说:“让我来试试!”

众人一看,原来是寺内专干劳役的杂务僧,都哈哈大笑起来,说道:“烧火做饭的,居然也想试试!”

司马禅师问道:“你叫什么?”和尚沉静地答道:“灵佑。”

于是灵佑和尚就走上前去,从禅师手中接过净瓶,放在地上,然后一脚把它踢出了院墙,转身就退了回去。

司马和尚惊喜地叫起来:“这正是大沩山的住持啊!”

既然不是净瓶,那就一脚踢翻好了,何必多说?众僧目睹了灵佑深得禅机,个个心服口服。后来灵佑和尚便去大沩山当了住持,创立了中国禅宗五大宗派之一的沩仰宗。灵慧的灵佑和尚独具禅眼,他直来直去,在充满佛气的寺院里,像一朵淤泥中的白莲花。

心地清净,不着一物,故能以伙夫身份开创中国禅的沩仰宗。他本无意去争夺这个住持位置,他有的是一颗璞玉一般的心。

一个人做到无欲的时候,就放弃了心中的杂念,就是清空了心灵里面的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和独立。

自修其身,保持真我的本性

《维摩经·菩萨品》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场”,出自下面这篇故事。

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净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遇到维摩居士。

维摩也称为维摩诘,是与佛祖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尽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

光严童子问维摩居士:“你从哪里来?”“我从道场来。”“道场在哪里?”“直心是道场。”听到维摩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

“直心”即纯洁清净之心,即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了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原本人心纯真无私、正直光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渐渐发现周围的许多人都是心有城府、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直心道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上风气不正,人们有失淳朴善良而流于诡诈虚伪,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朴,让许多老人不由感叹“今不如昔”。

世风如此,多说无益,一声叹息,只愿自修其身,保持真我的本性。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机诈欺骗,世界便会日渐和谐完满。

大悟是在心静中

某天,几个弟子为了“大悟”一意,争得面红耳赤。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来到智禅大师的卧室,问道:“这世间,何谓‘大悟’呢?”智禅大师微笑着说:“大悟自在心静中。”此时,那几个徒弟显得有些迷惑。

午膳之前,智禅大师带着那几个弟子,来到后山的李子林里。树头上的李子大都熟透了,紫里透红的李子,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芳香。智禅大师吩咐两个弟子,从树上采摘了一竹篓李子。尔后,他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品尝,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样甘甜。吃完之后,智禅大师带着弟子走到一个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来。然后,他让弟子们也尝一下。

弟子们纷纷仿效师傅的样子,喝了几口潭水后,便咂吧咂吧嘴。智禅大师问:“小潭的水质如何呢?”弟子们又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回答说:“小潭里的水,比我们舍近求远担来的水甜多了。往后,我们可以到这小潭来担水吃呀!”这时候,智禅大师便让一个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

然后,他们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禅大师让每个弟子都重新来品尝一下从后山小潭打回来的水。

弟子们尝过之后,大都将水吐了出来,个个都皱起了眉头。因为,这水很涩,而且有一股腐草味儿。智禅大师解释道:“为什么同一个小潭里的水,却有两种不同的滋味呢?因为你们先前品尝的时候,都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这水的涩给掩盖了。”众弟子们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智禅大师看了看面前的徒弟,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它们的本质。因为往往有些事情,一时会被美丽的假象所迷惑,‘大悟’就是这个道理呀!你我必须有一颗平静的心,抛却那些虚荣和繁华……”

只有你心处在风暴中心岿然不动,才能清醒把握自己在这纷繁复杂世事中的位置。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被盘根错节的烦恼纠缠着,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如果能静下心来思考,往往会恍然大悟,心静则一切豁然开朗。

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巧遇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地对她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并以香花供佛。依据经典,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每天我来寺礼佛时,感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一样的清凉,但是,一回到家中,就开始心慌意乱。请问禅师,我一个家庭主妇,如何才能够在琐碎烦闷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后的花梗很难吸收到水分,鲜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这样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只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清空了心灵,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清空了心灵,才有了让生命一次次远行的条件。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超出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

让你的身心成为禅的道场,就像无德禅师说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那样的话就无处不是宁静,无处不是清净了。你便成了淤泥浊世的一枝净莲,由纯洁的心房散发禅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