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3203300000020

第20章 舍弃一切,是开始处(2)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发展的心情,而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的追求态度。《大学》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这样做,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力交瘁。

有一种智慧叫“放弃”

有位书生准备进京赶考,路过鱼塘时正巧渔夫钓了一条大鱼,书生便问渔夫是如何钓到的。渔夫得意地说:“这当然需要一些技巧,刚开始因鱼饵太小,大鱼根本不理我,于是我把鱼饵换成一只乳猪,没一会儿工夫大鱼就上钩了。”书生听后,感叹地说:“鱼啊,鱼啊,塘里小鱼小虾这么多,让你一辈子都吃不完,你却抵不住诱惑,偏要去吃渔夫送上门的大饵,你是因贪欲而死啊!”

佛说:“无欲则刚。”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就会活得更加简单,更加洒脱,更加自由。放弃,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所以,朋友们,别忘了: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智慧叫“放弃”!

先学会说“不要”

有一则关于佛陀住世时代一个乞妇的故事。她是当时印度最穷的乞丐之一,因为她不但生活穷苦,甚至连心灵也很贫乏。她贪求很多东西,使她愈发觉得自己贫困不堪。有一天,她听说佛陀被须达长者(译者按:即给孤独)请去。须达长者很富有,并且乐善好施,因此她决定也跟着去,因为她知道佛陀一定会将剩下的食物分给她。

她参加了供佛斋僧的典礼,然后坐在那里,一直等到佛陀看见她。佛陀转向她,问:“你想要什么吗?”佛陀当然心知肚明,这么问只不过是要让她承认并亲口说出来罢了。于是,她回答:“我要食物,我要你将剩下的食物给我!”佛陀说:“可以,不过你必须先说‘不要’;我给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拒绝。”佛陀将食物递给她时,她发现说“不要”非常困难,这时候她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生都没有说过“不要”!不论谁给她任何东西,她一向都说:“好,我要!”因此,她觉得说“不要”太困难了,这两个字对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她终于说出了“不要”二字,佛陀于是将食物给她。如此一来,她对于自己内心真正的饥渴是想有、想要、想抓取、想占有的欲望恍然大悟。

越是想要占有,就越会被欲望抓牢,反而会失去想要的东西。就像人对待财物的态度,有人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钱财对于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人切忌将钱财看得过重,更不要去刻意追求。因为,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今日得到了,不等于明日还能掌握在手中。所以说,得到了也如同失去,还不如在一开始学会放弃,如此舍便也是得了。

不染铜臭

唐代德宗时的王锷是个赳赳武夫,凭着血气之勇打了几次胜仗,然后一步一步升迁。但此公生性吝啬贪鄙,凡是他经手的工程建设,哪怕琐屑小事也要事必躬亲,不过,这完全不是出于对工作的谨慎负责,而是怕肥水落入外人田。每次公家设宴请客的剩菜剩饭,他要么自己全部带回家,要么全部当下卖掉,反正不白白便宜了手下人。

他一个多年的旧友,看到他这样富贵了还见钱忘命,便善意又委婉地对他说:“相爷要把身外之物看淡一点,对于金钱要有聚有散,好让社会上知道相爷重义不重财。”几天后那位旧友又去见王锷,王锷十分诚恳地对他说:“前天你的劝告太及时了,我已按你的意思把钱财散了。我的每个儿子各人分得万贯,每个女婿各人分得千贯。”

听着王锷的话,那位老友两眼睁得又大又圆,心里暗暗地说:“原来如此!”这种方法的结局会很可悲。因为,留给儿孙的家业太多了,反而养成了他们不想自食其力的懒惰。

佛教中有一戒便是手上不能拿金钱,而是十指相合,其意便是教导世人不要让金钱腐蚀了内心。其实,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金钱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挣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所以钱不是神,而是仆人。如果一个人成为金钱的奴隶,那么,对于他而言,钱多并非是一件好事。

贪欲是烈火,焚烧的是自己

有一位法师一辈子做好事、积功德、盖庙宇、讲经说法,他自己虽没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很大。年纪大了,就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两个鬼在阎王那里拿了拘票,还带了手铐。

这个法师说:“我们打个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行,你给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再度阎王。”那两个小鬼被他说动了,就答应下来。这个法师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万念放下了,庙宇也不修了,什么都不干,三天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光明。这两个小鬼第七天来了,只看见一片光明却找不到他了。完了,上当了!这两个小鬼说:“大和尚,你总要慈悲呀!要讲信用,你说要度我们两个,不然我们回到地狱去要坐牢啊!”法师入定了,没有听见,也不管。两个小鬼就商量,怎么办呢?只见这个光里还有一丝黑影。有办法了!这个和尚还有一点不了道,光里还有一点黑的,那是不了之处。

因为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金缕袈裟。这个法师什么都无所谓,但很喜欢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也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有钵盂还拿着。两个小鬼看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这一点贪还在。于是两个小鬼就变成老鼠,去咬这个钵盂,咔嚓咔嚓一咬,和尚动念了,一动念,光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他俩立刻把手铐给和尚铐上。和尚很奇怪,以为自己没有得道,小鬼就说明经过。和尚听了,把紫金钵盂往地上一扔,说:“好了!我跟你们一起去见阎王吧!”这一下,两个小鬼也开悟了。

这个故事,足以说明除贪之难。因为贪心,我们忽略了自己的弱点,不顾一切地去满足我们的欲望。这时,即使危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无法去理会、去避让。贪婪遮住了我们的眼,使我们无法看到危险。

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贪欲就如同一团熊熊烈火,柴放得越多,烧得越旺,而火烧得越旺,人就越有添柴的冲动。于是,人便奔来奔去、忙里忙外,难有停息的时候。而这正是贪婪的可怕之处,它不仅能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自尊、我们所恪守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婪面前垮掉。

无法舍弃,就会被困住

有一个人潦倒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

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晚上没有合眼,他家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也足够他花的了。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他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最后,他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终于死在了钱袋的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在物欲方面,凡是过分地追求和占有,都是贪欲,不仅造成心理的负担,也为自己带来痛苦。所以物质方面的少欲知足,能为你营造安定的心境和安全的处境。

做人一定要知道满足,不可贪得无厌。美好的生活应该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不劳而获的东西得之容易,用之却难——它往往不会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祸害。

丢了一切,就是解脱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这些重担和压力,让很多人感到生活很艰难。如果我们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样能够放下,便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