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3203200000102

第102章 南征北伐(6)

正在陈友谅高兴之际,朱元璋又突然出现在了另一条战船上,继续指挥,陈友谅大惊,怎么他不是已经战死了吗?怎么还……原来,在刘基感到有些不对劲的同时,就已经把朱元璋推到了河里,以免遭到陈友谅炮火的袭击。幸亏朱元璋躲闪得及时,否则真的要被那颗火炮巨石给击伤了。此时,朱元璋命令全体战舰,加强火力,猛烈攻打陈友谅的战舰。陈友谅有些招架不住了,命令士兵们快快护驾,赶紧撤离。这第五天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朱元璋望着遗弃在湖面上的旌旗浮尸,不禁感慨万千。他对着身后的俞通海等人,欣慰地说道:“今日大胜,全仰仗着各位的拼死效力了。”战争无疑是一场赌博,而此时的陈友谅就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而赌徒唯一让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不肯服输。陈友谅也是如此。在经过几场艰苦的战斗之后,双方依然处于胶着状态,他的战况越是失败,他就越是要打,即使是弄个鱼死网破,也要跟朱元璋一拼到底,朱元璋此时只能是奉陪到底了。可是朱元璋并不想把自己的“宝”全都压在陈友谅这张牌上,他还要面对更多的企图吞并他的敌人,元廷、张士诚、徐寿辉,还有一些较小地方武装,所以在这相持不下的时候,朱元璋开始对自己的必胜的信心产生动摇了。自己的部队人数上毕竟比敌人少得多,他无力把陈友谅困在这浩大的鄱阳湖里,他对自己最终能否赢得这场大战的胜利突然感到没有把握了。面对这种情况,谋士朱升献计说:“主公不必为此而着急上火,虽然我们的实力比不上敌方,军粮带得也不多,但是您不要忘记,陈友谅他也是倾巢出动啊,以全部的力量出征,他所携带的粮草肯定也不是很多,只要我们在这里把他们拖住,等到他们弹尽粮绝之时,不愁反攻不成。”朱元璋说:“嗯,朱先生言之有理,可是我们所带的粮草,毕竟也不是太多啊,我们拿什么去跟他们耗呢?”朱升说:“主公,我听说湖水北岸附近有四个大户家人,家中粮食甚多,我们可以到他们那里去,征些粮食过来。这样,一可以解决我们的粮草供应问题,二又可以避免陈友谅得到。如此一来,即使我们不能一时速胜,也能求得稳扎稳打,不必操之过急了。”“好,朱先生,好建议。”朱元璋觉得朱升所献的确实是一条很好的计策,不禁连连称赞。接着他便派邓愈去湖北岸的那四户人家征集粮草,果然得到许多粮草衣食。朱升的这一征粮久战之策,可谓釜底抽薪,非常合乎实际。试想,陈友谅带来的60万人马,如果出现缺粮少食的现象,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朱元璋只有20万人马,就已经开始为粮食的问题发愁了,那陈友谅的60万大军,岂不是热锅上的蚂蚁?多耗一天就消耗数吨的粮食,可有多少粮食禁得起他这样只出不进的消耗呢?表面上朱升算得是一笔经济账,实际上这却是一招非常高妙的兵法。经过分析,朱升得出了陈军的粮草必然也不会有过多的准备,他劝说朱元璋,只要能坚持到最后,就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粮食的问题一得到有效的解决,朱元璋就从被动转而变成了主动。经过短暂的休整,朱元璋派人前去挑战,但陈友谅拒不应战。水军大将俞通海对朱元璋说,当地湖水较浅,一旦落潮,战船很容易搁浅,所以建议主公移舟北上,那里水深地广,那里才是进行决战的好地方。谋士刘基也趁机向朱元璋建议道:“我军应驻扎在湖口地区才较为妥当。”朱元璋担心白天撤退会遭到不必要的袭击,所以命令军队夜间撤离。晴空皓月,朱元璋的战船各自悬挂着一盏灯,前后尾随,一字排开,开始向湖外地区转移。天明时分,朱元璋的大军已经安全停泊在左蠡地区了。

陈友谅也不是呆子、傻子,他也同样不想让自己的军队触礁搁浅,遭到朱元璋的袭击。所以第二天晚上,他也效仿朱元璋的样子将自己的舟师撤出这危险的浅滩,在第三天的清晨,他已停泊在清风地区,与朱元璋的战舰隔岸相对。两军隔水相望,谁都按兵不动。第四天,陈友谅实在沉不住气了,他召集部将商讨下一步与朱军作战的行动计划,身旁的水军统领右金吾将军这时说道:“依我看,现在的形势对我们很不利,此处也并非久留之地。上游水路出口已经被朱元璋的大军堵住,下游又潮落水浅,我看我们还是弃舟登陆吧,从这鄱阳湖的南岸率军撤退,以保留相对的实力。”而左金吾将军不同意他的看法,听了他这番言辞很是生气,与他争辩起来,说:“你这不是等于还没有开战,就向朱军投降了吗,就说形势对我们不利吧,可是我们的战舰毕竟也不是少数,完全可以再进行一战。如果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对敌,谁输谁赢,我看还不好说呢?再说,你弃船登陆,万一要中了敌方的埋伏怎么办?朱元璋命令步骑抄袭我们的后路,我们前无屏障,后无阻挡,而且自己又断了自己的后路,岂不是等着敌军把我们一举歼灭吗!”就在陈友谅犹豫不决之时,外面的水师却与朱元璋军交起战来。面对朱元璋的突然袭击,陈军在交战中又吃了败仗,这使得陈友谅心灰胆寒,这才决定采纳右金吾将军弃船登陆的意见。在这不情愿中,还流露着对左金吾将军的埋怨。左金吾将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为他深知陈友谅性情乖忤,生怕他兴师问罪,所以当晚就趁着夜色,率领部将投奔了朱元璋。本来就信心不足的右金吾将军,见这大势已去,更是无心抵抗,干脆也带领本部人马投靠了朱元璋。此时的陈友谅才知什么是雪上加霜了,心灰意冷的他面对自己大将的纷纷离去,也无心再战了。就在这时,朱元璋派人送去了一封劝降信或者是生死挑战书。信中的话如同针芒刺进了陈友谅的心脏,使他发狂似的撕碎了朱元璋的信。一气之下,陈友谅传令把军中的所有朱元璋军队的战俘全部推出去斩首示众。为了耀武扬威,陈友谅还扣住朱元璋的使臣不放,并且加强巡逻,以防不策。朱元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打算对陈友谅来个一网打尽。这一天,他派常遇春、廖永忠等率舟师出湖口,横截湖面,断其归路。又派一支军队在岸上树立木栅,挫败了陈友谅准备登陆的计划。这样又是围困半个月之久,陈友谅军中出现了缺粮断草现象,无望之时,他派500艘船去都昌抢粮,当抢粮船返回时,朱文正派部将陈方亮截获烧毁。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万般无奈,只得冒死突围。他率领100余艘舟舰向南边湖口驶去,想从那里进入长江,退回武昌,但却受到朱元璋水师的猛烈阻击。由于双方主帅亲自督战,所以两军的船舰纷纷一字排开,同时展开了生死大绝斗。激战一直从上午打到了下午,交战双方谁都不服谁,谁都想把对方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陈友谅派兵西去,在泾江口不巧又遇到朱军伏兵的袭击。这回陈友谅是打算把这条老命豁出去了,他命令乱箭齐发,坐在船上的胡床指挥的朱元璋看到雨点般的箭袭来,命令大军躲闪,谋士朱升一把把他推进船舱。朱元璋再回头看时,发现胡床瞬间已被几根流矢共同射中。这边的陈友谅喜出望外,没想到自己的这一计策,给了朱军这么大的重创,他从自己乘坐的船舱里探出脑袋张望,看看是否射中了朱元璋。这边的大将郭英看准时机,拉弓搭箭,一下射出,陈友谅躲闪不及,一支利箭直贯他的眼睛,并从另端钻出,他痛苦地大吼一声,当场毙命。主帅陈友谅一死,手下将士们全无斗志,各自逃命,而太子陈善儿、平章姚天祥等被生擒,5万多人均缴械投降。太尉张定边趁着夜色,划着一条小船,载上陈友谅的尸首和其子陈理,突出了包围,逃回武昌去了。经过这么多天的激战,朱元璋的部队终于取得了鄱阳湖大战的胜利。有人建议朱元璋乘胜追击,直捣陈友谅老巢——武昌,但朱元璋不同意,他说:“俗话说‘穷寇勿追’。如果我们一再追击,他们必然会狗急跳墙,与我恶斗,那样岂不是死伤会更多吗?”所以后来只派出

一支人马追击张定边,自己则率诸将返回了自己的大本营——应天。鄱阳湖大战从陈友谅出兵武昌算起的话,前后总共经历了四个多月,可以说是朱元璋戎马生涯中进行的最为艰苦的一次战斗。通过这次战役,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这个劲敌。陈友谅的部下张定边等人逃回武昌后,立陈友谅之子陈理为帝,改元德寿。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十六日,朱元璋命令徐达留守应天,自己则亲率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等人,统军亲征陈理。马步舟师,水陆并进,大军直下武昌。十月七日,朱元璋的大军抵达武昌城下。朱元璋命令部将常遇春在四座城门之外安营扎寨,又在长江联舟结为水寨,以便切断武昌与外界的联系,采取围而不打的攻克方式。同时,他又马不停蹄地分兵攻打汉阳、德安等州郡。朱元璋对诸将们说:“这陈理犹如困在了羊圈里的小羊,欲出无门,时间一长,必然会自己乖乖地出来投降。如果他们弃城出来,准备与我们绝一死斗,我们也不要轻举妄动,我们只需坚守在这营栅中继续围困就行了,到时他城中无粮,不怕他武昌城不破。”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走投无路的陈理最终还是出城投降了。至此,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完全成了朱元璋的天下。不久广东韶关以北地区也归附了朱元璋政权。打败陈友谅回到应天后,朱元璋觉得如释重负,文武群臣纷纷上表劝他称帝。但朱元璋清醒地认识到:东边的张士诚还没有消灭掉,此时正在虎视眈眈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北方的大元王朝仍未被推翻,势力依然很强,同样不可小视,放眼天下依然是群雄逐鹿的局面。此时称帝,只会给自己招来更多的不必要的麻烦。朱元璋对上表的大臣说:“放眼天下,我朱某人,戎马未息,疮痍未苏,天命难必,人心未定,我还有许多大事要干,我怎么能在此称帝呢?”群臣们依然固请不已。朱元璋想了想,最后说道:“不宜称"帝",那我就暂且称"王"吧。应天曾是历史上孙权吴国的国都,我想干脆大家称我为吴王好了。”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由吴国公改称为吴王。而张士诚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自封吴王。这时,同时有了两个吴王并存,于是民间便以张士诚为东吴的东吴王,以朱元璋为西吴的西吴王。朱元璋称王后,为了表示自己还是小明王的一个臣属,立即着手按朝廷规格建立百司官属。中枢机构是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立长子朱标为世子。他又设立了浙江、江西、湖广、江淮等行中书省,任命了一些文职官吏。然后,朱元璋又对军队进行了整顿。由于自滁州进发江南以来,渡江之后,各式队伍前来投靠,编制很是混乱,朱元璋下令改翼为卫,废除各翼统军的帅府,另设武德、龙嚷等17个卫亲军指挥使司。兵士们的服装也规定一律身穿红色的战袄、战裙,头戴阔檐红皮壮帽,插“猛烈”二字小旗,接着制造了大批武器。经过激烈的生死较量,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的武装力量,消灭了争夺天下的一个劲敌。随着疆土的扩大和机构的健全,朱元璋的实力更加巩固,一个封建政权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

平定江南

在刘基为朱元璋分析的时务十八策之中,朱元璋的劲敌除了陈友谅,还有一个就是张士诚。张士诚,原名九四,淮南泰州白驹场人。泰州濒临东海,居民多靠晒盐为生。张士诚和兄弟士义、士德、士信都是盐贩子,驾船贩卖私盐。张士诚力大过人,仗义疏财,喜结宾客,很有人缘。盐贩们便推他为头目。当时盐为官营,贩卖私盐是违法的事,盐贩们经常遭到官军的追捕。为了自保避祸,盐贩们便组织起来,成帮结队地贩运私盐。张士诚除了被官府捕抓外,还受当地富豪的压迫。那些富豪抓住他们贩卖私盐的把柄,恶意欺诈,经常买盐不付钱,还三天两头拦截他们的盐船。张士诚咽不下这口气,趁着各地红巾军起义,纠集了潘原明、吕珍等18人,杀了当地那帮富豪,放火焚烧了他们的房子,造起反来。当地盐丁苦于官役过重,都聚集在张士诚的麾下。张士诚率众进攻周围的盐场。在丁溪,遭到当地地主武装“义兵”的阻击,张士义阵亡。张士诚奋起击溃“义兵”,乘胜攻占了泰州。虽然他们不属于红巾军体系,却是一股势力可观的反元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