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素心佛餐: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3197700000026

第26章 饮食禅典与生命机趣(6)

宠法师听了他的话,拿镜子出来验证,果然看到自己的脸上有黑气。于是他就把随身携带的东西卖掉,买了檀香和香花,来到海盐的光兴寺,整天闭门禅坐礼佛,不理世务,不但白天精进禅修到忘了吃饭和休息,夜晚也不解开衣服睡觉。

到了四十岁那一年的冬天,他忽然感觉到两耳又肿又痛。那天夜里他还坚持禅坐修行,并且拜佛忏悔。隔天清晨,他照镜子发现自己脸上的黑气已经不见了。两耳的肿痛也逐渐退了。从此后,他每天坚持静坐禅修礼佛,从不停止,纵使病倒不能起床,也是在床上坚持静坐一会。经过年的修炼,他活到高寿的七十四岁。

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种器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逐渐衰退,也日渐老化;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生活日渐复杂,面对着生活上之食衣住行,劳心劳力,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加上化学、农药、环境污染,经过食物、水、空气累积在人体内,促使各种疾病的发生。为了能获得自在和健康,就要学习养生修身之道。养生修身之道是保养人体,延长生命,让人体转弱为强的程序。如果一个人为了应付食衣住行等事务,每天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地损耗人体内在的精气神,到了晚年后就会血气不通顺、代谢异常,疾病因此而生。人体若是没有经过一定程序加以保养的话,必然随之衰弱,免疫抗体力降低而产生病变。

而禅修是人们通过自修自给,不需外力的情况下,开启人体的免疫抗体力,这样就可以使人衰老减缓,可使人体转弱为强。

高僧长寿的故事

一年,少林寺开寺祖师跋陀,四处去旅行。他到洛阳附近时,遇到了一个男孩。他走过时,注意到这个男孩正在踢键子。通常情况下,小孩都是在身体前方踢,而这个孩子却在自己的身后踢,这是较难的技巧。

跋陀还注意到这位男孩踢键子,已经踢了五百次还没有落地。而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这个男孩能做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难度动作:站在高高的院墙上,向下俯瞰,如果失去平衡,男孩就会掉下去。跋陀被这个男孩的专注和胆量所感动,后来就想办法接近这男孩,后来经过父母同意,把这个孩子带回了寺庙里。跋陀给这个男孩取法名叫慧光。据说慧光成为僧人之前就很喜好运动,而且身怀特技,而他也是被人们认为是把武术运动引进少林寺的非常有影响的人物。在南北朝时,医药水平落后,慧光却活了70岁,这无疑和他喜好运动有关。

慧光的同门僧稠是受跋陀赏识的一位弟子。他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青年时候发誓成为一名佛教僧侣。跋陀收他为弟子不久,他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记忆力为世人所知。哪怕最枯燥的经文他只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和背诵。

僧稠体魄非常强壮,据说他精通武术,喜欢摔跤,常在假日和节日期间为参观寺庙的人表演,据说没一人能打败他。为了娱乐,他爬上房间,登离地面数尺的主梁上,然后从这条梁上跳到另一条,而两梁之间的距离有十几尺。

僧稠还喜欢以很快的速度在高墙上行走。传说有一次旅行途中,僧稠跃过王屋山,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独自一人在山中修炼,忽然听到附近的山林里,传出雷鸣般的吼叫和巨大的震岩声。僧稠忙出来查看,原来两只老虎在搏斗,不等这两只老虎互相伤害,他就走了过去。因为出家人不能伤害生灵,所以他就抡起沉重的大铁仗,将两只老虎分开,并且对着它们大吼,恐吓它们。最终,这两只老虎被他驱散了。

僧稠喜好运动,他最终活了81岁。

古籍中讲:上下灌注,气乃流通,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而不休。阴营其藏,阳固其府,源流泏泏,满而不溢,冲而不盈,夫是之谓久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体上下通畅,真气就可以通行无阻,就像水流,就像日月的运行没有休止。而阴气涵养五脏,阳气固守六腑,这就如同泏泏不绝的流水,充满了却不漏出来,流动着却不溢出去,这样就可达到长生。

而运动就能促使人的气血通畅,所以它对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是很有益处的。

琴声断于紧处

佛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佛祖还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中有位名叫索那的苦修者。佛陀见他十分的辛苦、卖力,就以温柔的口气开导他说:“索那,听说你在出家前擅长拉琴,是吗?”索那答:“是的,琴是我最拿手的乐器。”“那么,你应知道,若想拉出动听的琴声,弦不可绷得太紧或太松。修行也是相同的!如果太松懈,就会没有进步;但若过度,则会为自己带来痛苦,也不会成功。所以,虽然要努力,但也不可偏于哪一方。”佛陀告诫他说。索那于是悟道。

适当的运动对于人身有益,是剧烈运动会破坏人体内五脏的阴阳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最终缩短了人的生命进程。中国有句古话说“欲做长明灯,须知添油法”,如果要灯保持长明,重要的是要经常的添油和保护,所以要养生就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

果报

法师在讲法时,经常对弟子说:“比丘要时常思考道义,精进修行,不能懈怠,就能得到正果。”

有一个比丘听了法师的话,积极学习各种经论,一心想得到正果。法师看出他的心思后,就带他一同去摩陀罗国。两个人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沿途乞食,他们终于到达最下等的旃陀罗住的地方。这里所有的人都以打渔、屠宰为业,所以生活也过得很穷困。

他们两个来到一个旃陀罗家,看见这里的一个小孩已经修得了正果,但是脚上足却生着一种可怕的病,身上的肉都被虫子吃掉,口里还不断吐出臭气。法师指著这小孩对比丘说:“你看这个孩子,虽然得到了正果,却还要受这样的痛苦。”比丘疑惑的问:“为什么他已经得到正果,却还要受这样的苦呢?”

法师把其中的原因告诉给了弟子:这个孩子的前身是个出家人,后来升为维那师父,掌管寺院中僧众的一切修持事务。

一天,众僧都在禅堂静心修行。其中有一位罗汉得了一种怪病,发作起来全身奇痒无比,偏偏在这时发作了,罗汉忍不住,不停伸手抓痒,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结果维那师父听了这声音,生气的说:“是恶虫吃了你吗?发出这种难听的声音!”说完就起身拉著罗汉离开,把他丢弃到旃陀罗的家去。罗汉对维那师父说:“你应该专心修行,摒弃杂念,不要让来世受苦。”

维那师父听了这话,心中惊醒,马上跪地忏悔。经过努力的修行,终于修得了正果。但是这以后,他却不再精进,开始放纵自己。你今天看到这个孩子,就是那位维那师父的转生,因为他将罗汉丢弃到旃陀罗家的业因,今生他使投生在旃陀罗家中,遭受这种报应。

比丘听后,又惊讶又恐怖,回去后加紧精勤的修行,不敢懈怠,最后证得了四果—阿罗汉果。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对于自己的身体保健也是一样的,要使它如牛脱离深泥,只有不断的修行和善护。

挑水云水僧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挑水禅师不客气的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位学生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生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入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人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的说道:“我曾说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望有别人的打扰!门人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你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你学习,因为你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一个禅者的眼中,天堂净土在那里?卑贱工作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处处都有天堂净土。养生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善于养生的人,则在忙碌、闲暇,坐、卧、行、饮食等方面都很注意保养自己。

不修行者

很早以前,有一对兄弟同时出家修行,可是他们在修学上,却日渐显示出很大的差异。哥哥很精通身行方面的知识,弟弟则比较了解经典方面的知识。经过几年的学习后,他们也都有所成就。哥哥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弟弟则精通佛法三藏等教典。

弟弟则常以自己广学多闻,到处自夸并炫耀,卖弄聪明,传播名声,引以为荣。他的哥哥知道以后,很是为他担心。对弟弟的成就,感到悲观。于是,有一次,他就劝告弟弟说道:“人身难得,佛世难值,正如佛陀常说的,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而今你既得了人身,应当以修行为重,解学则在其次,千万要慎重选择!”

弟弟听了,并不以为然,像耳边风,并不记在心中,反驳道:“你说的我认为不一定是对。我觉得我现在虽然对佛法有大海一滴的认识,但尚未得其骨髓,所谓既登其堂,必入其室。待我精通三藏,堪任人天师表的时候,然后再修道也不迟。”“可是,人生无常,生命不能长久,也许你的三藏还没有学成,无常就落到你身上了,所以及早修行最为要紧。”

弟弟仍然固执自己的意思,不肯接受哥哥的劝告。不久,他染上奇异的怪病,经过多方医治都没有什么效果。弟弟明白自己要死的时候,心里很恐惧,于是就对哥哥说:“我过去太痴迷了,不听你的教示。现在面临寿命将尽,修行已经来不及了。”说着,涕泪交流,向其兄悔过。不久,他的弟弟终于逝世。哥哥念手足的情份,入定观他所投生的趣向。当他看见他投生在一个长者家中的时候,他便有了救度他弟弟的心念。

那长者家,靠近寺院。为了想救度他的弟弟,哥哥便数次到长者家探望,总想找机会救度他的弟弟。当转世的弟弟长到三岁的时候,便替他皈依,这小孩也很惹人喜爱,聪明乖巧,一学就会。

当他长到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的乳母抱他往山上的寺院拜见他的师父的时候,因为寺在高山上,石阶曲折而崎岖,乳母抱他在怀中,一不小心谨慎,失手将小儿掉落在山下,顿时头破血流,粉身碎骨,凄惨地死亡了。当他临命终的一刹那,心中顿时生起恶念,怀恨乳母的抱持不慎,以至遭遇这样灾祸。由于他起了这一念瞋恨的心,命终之后,堕入地狱。

他的哥哥知道这件事后,除怜悯其不幸外,又再入定观他的生趣,忽然,他在定中,观察到他的弟弟,已堕入在地狱中,他不觉叹息道:“地狱的苦楚,多么深重!地狱的罪业,多么难度!诸佛菩萨尚且不能奈何,何况是我?”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又有几载?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努力修道,“解”道紧要,“行”更重要,佛教是知行合一,行解并重的。

古人言: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一个人如果陶醉于自身的高贵、富有、显赫、尊严、名声、功利此六种心态之中,则多可动摇且削弱其正常的心理和意志状势。如果见事而过份地或失常地表现其憎恶、奢欲、狂喜、大怒、大悲、极乐此六种心理情绪,则常可成为其正常道德品性的累赘。而丧志、丧德都是阻碍个人进步和养生的大敌。

和尚的戒行

在古代的时候,一个国家有一个年青的和尚。他每天都和师父出去托钵乞食。和尚年纪虽轻,但他有高尚的志愿,能守着淡泊的生活。一次,他师父不在家,他就独自去乞食。他走到每天经过的街道,看见一个姑娘在门边站着,这个小姑娘是等他来乞食的。

今天,他又到了这一家。正巧,这家的长辈也出外不在家。平日,姑娘对和尚很恭敬,而且因为和尚的仪容英俊,她在内心里还渐渐地生出了爱意,她独自恋慕了和尚已经很久了。

父母不在家,姑娘的胆子就大了起来,她的感情已到了不能控制矜持的时候了。她先有礼貌地请和尚进屋,然后用甜言蜜语来挑逗他,并且诱惑他投进她的怀抱。

和尚心性纯洁,知道少女的企图后,他就坚定主张,不为这花容月貎所动摇。他想,他是已经受过和尚十戒的佛弟子了,为了佛法,不能毁去戒体。他就不理睬她,但不理睬她不行。最后,姑娘把小和尚关在房中,不让他出来。他本想严厉地喝斥她,使她断了念头。但年青的小和尚,又怕会因此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他再三考虑,为了护教,为了持戒,为了不愿用喝骂来使她难堪,还是死了吧!和尚见到桌上一把剃刀,就拿起刀来自刎死了。

和尚为了此事自杀,出乎姑娘的意料之外,所以她花容失色,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才好,既懊悔,又难过。不久,她父母亲回来了,姑娘心里苦恼极了,觉得很对不起小和尚。看见父母回来,她就一五一十地将实情说与父母知道。他的父母亲听了,对小和尚的德行,敬佩得五体投地,觉得他的死,实在太冤枉太可惜了。虽然是自己女儿犯的罪,但他们还是去报告官府。

按照这个国家的法律,有这样的规定,人犯了罪,可以用钱去赎,就能免刑了。她的父母把钱送到官府去报告,国王知道了这件事,很受感动。他想和尚的品德很高,实在需要表扬,才不埋没及辜负他的修行。国王就告诉姑娘的家人:“叫你的女儿化装后,去四城门游行,使大家都知道这件事。”父母就把这话告知给姑娘。姑娘为了忏悔,也愿意这样去做。她想自己的不良行为,害死清净的修行者,如果她能做些对他以及对佛教有利益的事情的话,无论怎样困难,也乐意做的。于是,姑娘把自己打扮装饰得很漂亮,游行于四城门的街道上。后来,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这样美丽动人的姑娘,并不能打动年纪轻轻学道未久的和尚,人们都敬服于和尚的心性和道德。

心为一身之宰,脾为万物之母,养心养脾,最为切要。故而养病家第一先须于脾胃上着力,每治它病,切须照顾脾胃,不可一意攻伐,忘其根本;养生家当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宁。这段是说心是人身的主宰,脾为后天之本,它是心身滋养的根源,所以养心养脾是很重要的。有病当治的人,首先应在脾上着力,即使治疗其他病时,也必须照顾脾胃,而不能忽视了脾胃的调理。善于养生的人,主要以养心为最主要的,心不生病则神志也会无病,神志无病则人自然感到健康安宁。

无名和尚

从前有座山,山后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山叫无量山,庙叫无音庙,小和尚叫无名和尚。这无名和尚,别看年龄小,在无音庙里的辈分却不低,据说曾得到佛祖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