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禅来禅去
3196700000007

第7章 过午不食

在禅林中,僧众用斋的仪式与规矩相当严格。首先是进入斋堂的顺序,有着严明的纪律,在大长老和玛欣德尊者来到之前,其余人是不可以领先进入斋堂取食的;而在所有人取食完毕之前,即使领了斋饭也不可以擅自食用。

——这两大纪律,是我入寺第一天犯过错之后,才谨记于心的。

后来便学会了观察。

进入斋堂和法堂、禅堂一样,都需要脱鞋,赤脚或着袜而入。斋堂窗下排长桌,上面放着托盘、汤桶,陈列着各种食物,大多为素食,偶尔也有三净肉。因为佛陀时期,比库依靠施主的奉养而存活,人家舍什么,便须吃什么,不能拒绝也不可挑拣,但不可以食用包括人肉、象肉、马肉、狗肉、蛇肉、狮子肉、虎肉、豹肉、熊肉和鬣狗肉等十种动物肉,并须坚持“三净肉”。

《律藏》第三册“大品”中规定:“诸比库,不得明知而食用指定杀的肉。若食用者,犯恶作。诸比库,我允许三际清净的鱼、肉:不见,不闻,不疑。

由此可见,在佛陀的律典中,佛弟子是可以吃荤的。因此南传佛教并不戒荤。

但是因为受到北传教众的影响,或是为健康故,园中仍然尚素食,斋堂厨房是从不主动整治荤菜的,但如果有园外施主供奉三净肉则不拒绝,不过我也从未见僧尼们食用。

所有比库、沙马内拉、近事男用餐都在二楼,十戒尼与我们这些在家女众则在一楼用斋。

十戒尼取得食物后,会在佛案前找一处空地,将肩上的褐色杂布取下来成方块形铺在地上,然后跪上去叩拜三次,表示对佛祖的礼敬,对奉养者的感恩。

近事女的礼仪也是一样,只不过铺地的白布是从公用台子上取的。取食跪拜后便跪坐于布上静候,等待所有人一一取食完毕,尊者带头念经,感谢奉养,如理省思,大意是:“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 不为装饰,不为庄严,只是为了此身住立存续,为了停止伤害,为了资助梵行。如此我将消除旧受,并使新受不生,我将维持生命,无过且安住。”

念经之后,方可开始用斋。吃斋饭不可剩一粒米,一口汤,吃完后碗里要干干净净,最多只可有果皮、纸巾等。饭后,仍要双膝跪地,三叩拜以示感谢,而后将白布叠好放回屋角桌上,拿了碗出去洗干净。

每一餐都是奉养,每一餐都是感恩,每一餐都是施与受的福缘,所以午前经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修行者来说,受用一切资具,比如衣物、食品、寝具、药物等,都须省察,心怀恭敬,惜福自重,这不仅是对施主的感谢,也是对食物的诚意,不然就是“借受用”,是欠了债,接受并享用未经省思的物品,是犯恶作的。

而从排队入斋堂、依次取食、取布铺地、用餐,直到离去,整个过程不可说话。

斋堂上下两层楼坐了一百多人,可是听不到一句说话声,碗筷轻拿轻放,食物轻嚼慢咽,偶尔有一两声咳嗽也都小心翼翼。

每餐都会有水果供应,偶尔也有各种干果。我每餐都会取两小块苹果,但咀嚼时总担心咬苹果的声音好大,不知左右是否听到。看到有人拿钳子夹核桃,清脆的爆裂声大得刺耳,真佩服此人的勇气,但也不免觉得太贪吃了,为了一只核桃发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招人关注,实在犯不着。

为了不频繁起坐惹人注意,我每次取食都尽量一次取完,饭菜面汤都盛在一个碗里,上面还堆着水果。这饭量对我来说实在有点大,但我每次都吃得一粒不留,因为要跟自己说:今天就这一顿了,可不能饿着,指望这些能量坚持到明天早上呢。

禅林中规定“过午不食”,正午之后,连牛奶、巧克力、糖果等也是不允许的。这对于很多在家众来说,是很难坚持的。

但不知是因为天太热还是持戒清净,又或是因为我每天中午都吃得很饱,这条规矩对于我来说倒是轻松执行,毫无难度,从来没有过饥饿的感觉。有一天因为打坐回来犯困睡着了,误了午斋,便饿着肚子一直坚持到第二天早晨,也没觉得怎样。

因为正值暑假,会有家长趁这段时间送孩子来受戒。有段时间寺里忽然来了四个小男孩,每到开饭时都要抢先排在男众最前面。我不只一次看到尊者示意他们与前面的尼师保持距离,不可跟得太近。然而他们只是点点头,把身子往后拧一下,连脚步都不曾后退,眼睛更是自始至终盯着食物,没两秒钟就忘了叮嘱,又蹿到前面去了。

饥饿是人与生俱来的至大烦恼,猎取食物的本能在这几个小孩子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连尊者也觉得无奈了。

印度最初实行禅修营时,曾有人质疑“免费食宿”的可行性,因为印度太多穷人与流浪汉,如果禅林提供食宿,会不会变成乞丐集中营呢?但长老说:那就看看他们能坚持多久吧。

黎明即起,一天四坐,止语经行,过午不食——这些规矩决定了禅修者必须清净自持,谦卑沉着,坚毅有信心。而如果一个人具有这些德行,又怎么会沦为乞丐?

而且,乞丐虽然长期饥饱无度,但却是自由的,任性的,什么时候讨到了食物便要立刻享用,反而最不能忍饿。让他们长久地打坐,缓慢稳重地经行,禁语冥想,几乎比坐牢还惨。一方面他们似乎被正常的社会秩序抛弃在外,但另一方面,他们才是扰扰红尘最热切的实践者。

因为清规戒律,方有清心寡欲。清净,与贫穷无关。

有一天,一位已经修到“四禅”的贤友请假出园去采购,回来时已经是下午了。晚课后,她经过我们的孤邸时,忍不住向我隔壁的李莲姐姐抱怨说:平时在园里不觉得,下午去了一趟俗世,回来后发现可真是饿啊。

“俗世”,这个词若在平时听来一定很可笑——我们又不是天上的神仙,怎么倒称外边是俗世呢?然而在园中,这却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说法——对比寺中世外桃源一样的生活,园外的人生可不就是“俗世”么?

人在俗世中,目迷五色,耳闻五音,各种五花八门的色彩和噪音争着裹胁你,逼着你不得不去面对,去辨识,去思考,去抵御,不饿才怪!而在园中,无思无欲,心静身净,自然就没有那么强烈的饥饿欲了。

在无法满足却又不能抵御的欲望面前,人人都是乞丐。

只有战胜欲望,方能刚强自重。

而经过了半个多月的闭关生活,当我结束禅修,回到“俗世”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不需要减肥也瘦了十斤,这可真是意外之喜,也算是禅修的福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