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有捷径
3194300000050

第50章 自我意象:让你重新发现自我

“自我意象(self image)”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心理学和个性创造领域的一大突破,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看起来它似乎高深得很,但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深奥莫测、令人费解的话题,而是很容易理解,并且会经常面对的问题。也许只是我们以前很少看到或听人提起这个概念而已,相信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本书,轻松容易地理解这一关于自我的重要概念,并切身加以运用,重新找到自我、超越自我!做到无怨无悔。

许多年来,心理学、精神医学和医学界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革命。在临床心理学家、实用精神医学家、美容师和所谓“整形外科医生”的成果和发现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关“自我”的新理论和新概念——自我意象。如今,自我意象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承认。自我意象”——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观念,或其自我“图像”——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关键,它是影响人类个性和行为的关键因素。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但这还不是全部,自我意象”还可以决定一个人成就的界限。它决定你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如果你扩展了自我意象,就能扩展自己的“潜在领域”发展适当的自我意象能使你富有新的能量和才华,并最终将失败转化为成功,使你成为高效能人士。

自我意象心理学不仅因它本身的优点而得到人们的赞同,而且还对过去人们所了解但尚未正确认识的现象作出了解释。例如,现在在个性心理学、精神病医学等领域中,无可辩驳的临床例证表明,人的个性存在着“成功型个性”与“失败型个性”快乐倾向型个性”与“不快乐倾向型个性”健康倾向型个性”与“疾病倾向型个性”自我意象对上述事实和生活中发现的其他事实作出了新的解释。它使人们对“积极心态”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这种力量为什么在某些人身上起作用,而在另一些人身上不起作用。因为只有当“积极心态”与个人的自我意象一致时才会产生作用,如果悖逆自我意象,积极心态”就会完全不起作用——除非自我意象得到改变。

这些发现提供的新方法,使人的个性、健康、甚至基本能力和才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往日的失败变为成功,不及格”的学生几天之内未经辅导就一下子变成“最优秀”的学生,羞怯、畏缩、内向的个性突然变得快乐和开朗。

T?F?詹姆斯曾将许多心理学家与医学博士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理解自我意象心理学就能区别成功与失败、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发现真正的自我,能挽救濒临破裂的婚姻,能重振一蹶不振的事业,能改造“个性失败”的牺牲者。另一方面,发现真正的自我,可以决定你保持自由还是屈就顺从。

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者说是一种自我图像。相对于意识的专注程度来讲,它也许是模糊不清,甚至可能是混乱的。事实上,也许它根本无法有意识地进行认识。但它却是存在的,既完整又详细。这一自我意象就是我们经常对自己持有的一种自我观念——“我属于哪种人”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之上。但是,绝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屈辱与胜利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特别是根据童年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一切,我们在心里造成了一个“自我(一幅自我图像)”就我们本身来说,一旦某种与自己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肖像,它就变成“真实的”我们不会去怀疑它的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像它的确是真实的一样。

自我意象之所以能成为开启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是因为以下两个重大的发现。

一、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

简而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会按照那种人的行为规范来行事。而且,即使你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你具有很强的意志力,你也根本不能有别的行为。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失败型的人”你就会想尽办法失败,尽管你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甚至机遇也完全对你有利。把自己想象为不公正的牺牲品,认为“注定要受苦”的人,就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或一个基础,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举例来说,一个孩子要把自己看成“不及格型”的学生或者“算术不开窍”的学生,他就总会在自己的成绩单上找到证据;一个自以为没人喜欢的女孩子会发现自己在舞会上总是没人理睬,而事实上别人的排斥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她那愁眉苦脸、低三下四的态度,急于取悦于别人的焦虑,或者对周围人下意识的敌意,都会把她本来能迷住的人拒于千里之外;如果一个推销员或者商人抱有同样的态度,他也会发现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够“证明”他的自我意象是正确的。

由于有这种客观的“证据”很少有人会发现问题其实是出在他的自我意象或者自我评价上。可是我们后面将会看到:一旦说服他们改变自我意象,学生的成绩和推销员的收入就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而他只不过还是原来的自己。

二、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

无数病历说明,一个人不论年纪大小,都来得及改变他的自我意象,并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一个人难以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很多患者认为:积极心态”我已经尝试过了,但它对我不起作用。但通过进一步追问他们就不难发觉,这些人是在运用或者试图运用“积极心态”他们首先改变的是自己特定的外在环境、特定的习惯,或性格缺陷,却从来没有想到要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

已故的普莱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对这个问题做过最早和最有说服力的实验。雷奇认为,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思想与思想之间必须一致。同这个体系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排斥,不被相信”也不能引导人的行为;与这个体系一致的思想则被采纳。这套思想的中心——也是它的基石——就是个人的“自我理想”即自我意象(自我观念)。雷奇是一个教师,他有机会利用几千个学生来验证他的理论。

雷奇认为:如果某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于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变学生的这种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会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这种理论得到了验证:有一个学生在100个单词中拼错了55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所以丧失了一年的学分;但第二年各科成绩平均91分,成为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一个男孩因为成绩太差被迫退学,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却成为全优生;一个姑娘拉丁文考试四次不及格,学校的辅导员与她谈过三次话后,最后以84分的成绩通过了;一位男生被一个考核机构断定为“英语能力欠缺”却在第二年荣获学校文学奖的提名……

这些学生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头脑迟钝或缺乏基本能力,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想象不恰当。他们“确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是说“我考试失败”了,而是认为“我是个失败者”不是说“我这门不及格”而是说“我是个不及格的学生”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临床案例,如有的人特别怕见生人,过去很少出门,现在却以公开演讲为生;有一位推销员曾认为自己“不是干推销的材料”而写了辞职信,六个月之后却成为100位推销员中的佼佼者;一位牧师因为“神经紧张”受不了每周一次布道的压力而考虑退休,而现在他除了每周布道一次外,平均还有三次“外出约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紧张”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具有不同结局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他们都做到了一点:改变自我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