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女儿第一个闺蜜
3189700000025

第25章 与孩子谈谈这个世界(1)

“这个世界很精彩,这个世界很无奈。”很多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这样说。由童话走进现实,困惑总是太多,心理上总是难以适应。别怕,孩子,让我们坐下来,妈妈告诉你如何正确客观地看待这个纷繁的世界。

1与孩子谈谈这个世界

《今日说法》是一档极好的社会节目,通过这个栏目,孩子可以了解这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能接触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我每天中午都会陪淼淼看这档节目。

那几天,她却突然变得胆小起来。每每夜来,都会找一条理由逃离自己的床跑到我们屋里。一次,两次……次数多了,我们就不能不问原因。她终于跟妈妈吐了实情:“妈妈,我不敢一个人睡,我害怕会有坏人进到屋里来……你看那天的《今日说法》上都说了,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多可怕啊,两个大人在家都被坏人给害死了……”说这些时,她满脸的认真与不安。

那些天,她原来一直揣着这样的恐惧在生活。

面对她的这种不安与恐惧,我一时也沉默了。不再让她继续关注这样的法制纪实节目,仍然让她活在温暖又美丽的童话世界里吗?可现实却是如此残酷无情,危险无时无处不在,若不能让她从小就树立起一种防范意识,有一天,等真的要面对种种凶险时又该如何应对?让她继续关注下去,对她这个年纪来说是否又太过沉重?有一些丑陋与苦难,根本就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承担的。有时候,连我们成人也不愿意去看、去听、去想啊。如此思前想后,妈妈竟也被难住了。

那日下午闲来无事,顺手就拿起扔在沙发上的一本杂志来看,刚好看到一篇题为《忘记这是一个坏蛋的世界》的文章,作者王佩在文中讲述了朋友遭遇的一件事:作者的朋友是一位女出租车司机,某天出车时遇上两位要打车的人,女出租车司机说不往那个方向去,那两个人还是强行拉开车门要上车,再次被制止后才转身离去,女司机发现自己放在车座上的包已经被他们牵走了……还有另一件事,好心人路上遇到一名遭遇车祸者,给120打了电话,一个月后却接到医院通知让他去医院结账……

因为这种种的凶险与不测,人走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中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出门怕被抢,救人怕被讹,闹得人人自危,人人都变得越来越冷漠。闹得沸沸扬扬的小悦悦事件,更是寒了多少国人的心……这样的世界,不是我们想要的世界,可身为红尘中一员,有时我们也是无奈的。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在这阴暗寒冷的一面,日子怕是真的无法过下去了。

那位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用一件小事给读者心头又点燃了一盏温暖的灯火:她高速骑车出危险,被摔昏在路边,还是有热心的人把她送到医院,还把她的车子寄存好。

“这个善意的举动让我相信,这世上还有人笃信同情与温暖,还有人听从内心善良的感动,不去理会这是不是一个坏蛋的世界。”

“忘记这是一个坏蛋的世界,记着身边更多的是温暖与美好。”孩子,这也正是妈妈要对你说的话。

关于要不要关注社会中的一些负面、消极的新闻讯息,妈妈的意见是:可以稍加关注,给自己敲响警钟,提高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防范意识,但不必关注太多。记得以前看台湾某位女作家的文章,她说她有时候会刻意堵塞自己的视听,不去看、不去听那些滚滚而来的负面新闻消息,因为面对那些,除了让她的心情变得不好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的作用。她无法改变事实,干脆就不去关注。她只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把自己应该做的做好,不再为这个社会增添哪怕一点点暗色与沉重,这就足够了。关于这个问题,作家张炜在一篇题为《封闭》的文章中也有很深刻的阐述,他这样说:“一度可以敞开,便敞开的那只手应随时做好关闭的准备。汹涌而来的讯息之河将把一切冲毁。这些讯息的绝大部分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对它们悉数接受就是一种灾难。”

对于这个有阳光也有阴雨,有温暖亦有寒冷的世界,首要是认同它,你要明白,世界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然后,接受它,融入它,慢慢学会如何在汹涌的社会之河里立足,也不要丢了自己一方宁静的心灵圣地。

孩子,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不断地获得与摈弃中慢慢成长的。这一点,也许你现在还不能完全懂得,等你慢慢长大,你会懂。

面对滚滚红尘,我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在我情绪最为低落的那段时间,我东闯西踱如一只困在笼中的兽,找不到自己的出口。那一段时间,一向在孩子面前保持理智冷静的妈妈甚至也一改常态,竟然时不时在她面前露出不耐烦。她不多说什么,却比平日里乖巧很多,吃饭,上学,学习,从来用不着我督促。我渴望抓住点什么,救我出那让我挣扎不已的情绪泥潭,可我抓不到。有些心结,永远只能自己来解。很感谢淼淼,那天清晨去上学之前,悄悄探头到我的卧室告诉我说:“妈妈,你电脑桌上有我给你写的一张字条,你一定要看哦。”我听她如此说,等她一关上家里的门就跳下了床。

“心旷神怡,诸事顺利。希望妈妈每天都有一份好心情。”

字是用蓝色油性笔写的,写在她常用的心心相印的手帕纸上,淡淡的蓝色在白色的纸上洇开来,如一朵朵蓝色的小花。手帕纸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茉莉清香,我的心和呼吸也被染得一片芬芳香甜。这个鬼丫头,真的长大了,知道像朋友一样来安慰妈妈。

犹记十几年前,她还躺在我怀中的时候,我常常望着她熟睡的样子一望就是半天,我在想,要等到什么时候她才能说话呢?可以用语言跟我交流。等她长大一些,能跟在我身后跟我碎碎念、问东问西时,我又在恍惚,什么时候她能像个小大人一样跟我交流思想呢?我们像一对朋友一样一起来谈谈身边的这个世界。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渴望着的那个朋友就这样站在了我的面前。她比我还高了,有时候甚至开始把我当孩子一样来宠爱。她开始跟我没大没小,我心情好时她会善意地嘲笑我,我心情差时她又小心翼翼地哄我。她对这个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些已显得很成熟,有些还显得稚嫩。在她面前,我这个当妈妈的也越来越有一种棋逢对手的感觉,面对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刻的问题,我常常感觉到自己的肤浅与窘迫,便逼迫自己拼命去填充。我知道,总有一天,她的思想与见地会超过我,那也正是我所渴望的。

现在还好,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倒上两杯清茶,一人占据沙发的一角,坐下来随意地聊聊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冷酷与黑暗,这个世界的温暖与美好。

2跟孩子谈谈阅读

去朋友家玩,朋友刚从书店回来,给孩子买回一大抱书:“四大名著”、《基督山伯爵》、《家春秋》三册、《巨人传》等,装帧精美,价格也不菲。我轻轻翻看那些书,惊羡不已,也有一点小小的疑问:“孩子现在学习这么紧张,又不逢假期,给她买这么多大部头的书,有时间读吗?”

朋友倒很想得开,说:“放家里慢慢读就是了。”

“孩子爱读书,真是好事。”朋友家丫头跟淼淼读一个年级一个班,她爱读书,比淼淼更甚。小小年纪早已戴上近视镜了,大约就是读书太入迷的缘故。

“好什么啊,把正经功课都耽误了,都是这些课外书惹的。”朋友说笑着,还是难掩脸上那丝自豪之感,“听孩子说你们家淼淼喜欢看一些杂志啊、报纸啊,我们家玲玲不看那个,说太浅了。”

“嗯,淼淼平时是喜欢读些杂志。她总说自己平时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看那些大部头的书,而且我发现她对这些文学方面的书也没有那么痴迷,也就没怎么强迫她。”

我说的是实话,要说书的资源,家里书柜上的那些书也足够孩子读,可她并不是一个嗜书如命的孩子。我也曾经为此说过她,也曾试图把一些我认为比较经典的书推荐给她看。她拿去了,过不了两天就还给我:“妈妈,这书有点太深奥难读了,我读不进去。”

也是,“四大名著”虽然都在大力提倡要读,可真正要读通它们恐怕没有十遍八遍,没有足够的年龄阅历是不行的。有些人对有些书,终生痴迷,也不见得能读通。譬如张爱玲晚年的红楼梦魇,比如三毛终生都在读《水浒传》。我读到大学时,去图书馆借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试着读下去,几次都中断还回去。读书就像吃东西,合自己的胃口了,什么时候都可以读,不合自己的胃口了,别人说得再好自己也未必读得进去。读书还跟年龄阅历有关系,就如一个一岁的婴孩儿,他的胃只能接受松软的东西,你硬给他骨头啃,他能啃得动吗?

有位酷爱读书写作的朋友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浅阅读害人不浅》,说的就是当下的中学生阅读,为了应付考场作文只读一些文摘类的快餐杂志,也就是所谓的“浅阅读”。而长期浅阅读的结果只会让孩子们的心越来越功利浮躁,只会让他们去盲目追求一些形式技巧方面的东西,却无法真正领会阅读的精髓所在。

这位朋友的担心不无道理。跟淼淼谈起这个话题时,她给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妈妈,我们也很想去读一些你们所说的那些大部头,问题是,我们现在有那个时间与精力吗?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中考、高考——中考要考一所重点高中,高考想考一所重点大学,这样的机会于我们来说更少、更宝贵。读书嘛,只要喜欢,有一辈子的时间。所以,我还是愿意先把眼前的任务完成好,再去想浅阅读、深阅读的事。”

想想孩子说的确实有理,再联想起自己的阅读生涯,遂不再对淼淼不读文学大部头的事耿耿于怀。她不似我,痴爱文学,她更感兴趣的是理工科,我不能要求她面面俱到;也正如她自己说的,她现在光学校的科目应付下来就有些累,不逢节假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读课外的书;再有,有些书,在她这个年龄,也确实读不懂,读不懂的书硬逼自己读,没多大意义。

我的阅读生涯应该是从表姐的抽屉里开始的。那时年纪尚小,字也认不得几个,却对表姐那只枣红色的橱柜充满好奇与期待。那满满三抽屉小人书,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那里,我认识了命运凄苦的三毛,认识了美丽善良的人鱼小姐,开始模仿着小人书里说的,每年七月七夜里躲到家里的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

那时,我活在梦境与童话里,常常分不清哪是梦,哪是现实。我对那些小人书的热爱,一度让我以为我这一生就要在那些童话的陪伴下走过。可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哪一天的哪一刻,我一下子就长大了——我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推翻了一切美好的童话——童话原不过是骗小孩子的把戏。月球上根本没有嫦娥仙子,它是一颗没有生命居住的星球。

进入青春期,同那个年纪所有的怀春少女一样,我又疯狂地迷恋上琼瑶、三毛、岑凯伦。夜深人静,学校的熄灯号早已吹响,我打着小手电,躲在被窝里被那一场又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感动得泪流满面。谁能抵得住做梦的诱惑呢?在那样的年纪。所以,在那一段时间里,一本又一本的爱情小说就那样被我生吞活剥了。谈不上文字里的阅读快感,走马观花急匆匆一路向前,只为一个或悲或喜的结局。

后来,我开始抵触那些歇斯底里式的爱情表白,曾经陪伴我走过青春花季的爱情宝典,被一一束之高阁。

迈过三十岁的门槛儿,一只脚就踏进中年的行列了。一直在很努力地证明着自己的年轻——三十岁,真的还不老啊。可那份越来越浓重的苍凉感还是一点点显露出来。不在容颜,在阅读。打理三十岁之后的书架,发现原来占据了书架半壁江山的小说越来越少,一些散文、传记、游记等纪实性的文字开始统领我的书房。越来越不能容忍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虚构,与那些文字相比,宁愿去读文字粗糙的场景记录——因为它们的真实;也越来越不能容忍那些将文字玩弄得如花似锦细看却空无一物的书,有时不幸遇上了,便毫不留情将它丢弃一边,宁可白白花了冤枉的钱,却万不想再白白花掉冤枉的时间。

人到中年,对阅读变得越来越苛刻。

还没到老年,老年要读什么书?无从得知。也许又会跟中年的阅读口味大有不同吧。

原以为:今生今世,某些书于我,就像是不离左右的情人,活到老,爱到老。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才发现,原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阅读的确像情人,今天爱这个,明天又变成另一个。不断地在阅读里移情别恋,一颗心却日渐在这样的移情别恋里变得澄澈、丰盈、大气、饱满。作家张炜在《中年的阅读》中这样写:毋庸讳言,有人常常让浮浅和粗陋陪伴一生,他们或许永远也走不到“中年”这条线上。读罢此句,对自己阅读里的移情别恋终于释然。原来,那样的移情别恋也是一种成长。

回头想想自己的这些阅读经历,对孩子的阅读选择也有了新的理解。相信她也会如我一样,随着年轮的增加,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口味的。只要有好的阅读习惯在,不怕不能与那些好书相遇。真正的爱书人,会让书香伴到终老。

3一切都要给高考让路吗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考安排在七月,所以七月在所有考生与家长的眼里,就是黑色的七月。后来,高考的日期提前了整整一个月,提前到六月,六月遂成了黑色的六月。总之,哪一个月里被排上了高考档期,哪一个月就得被黑色笼罩——多么可怕的黑色啊,那种黑色让人不由联想到刚从烤炉里拿出来的烤黑的地瓜——一股焦煳味,摸上去还烫手。可今天的高考除了那层让人发晕的黑色之外,又多了一层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红色——一切都要为高考让路,一切都要为考生着想。

近年来,每年高考的那几天,打开报纸、电视,高考简直无处不在,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地为方便考生纷纷推出各种举措:汽车禁止鸣笛;有的地方让警车为考生开道;有不少志愿者在校园外等候,随时为考生服务;那些聚集在校园外翘首等待的家长更是不用说,酷暑烈日,暴雨狂风,什么都无法阻挡他们满怀焦灼与期待的目光。

一切为高考让路,苦读十二年甚至更多年的学子们可以安心地走进考场。校园里静悄悄,考场上静悄悄,他们的心里是否也能平静?我一直迷惑,每年高考服务,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应该说它是一件好事,至少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可我们也看到,这样做的另一面,就是把更大的压力压到了本就被书本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们身上。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青春梦想,还背负着亲人的期盼,背负着众多服务者的恩情。重重的压力之下,有些孩子的精神崩溃了。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参加高考的,一连参加了两次,头一次没考中落榜了,第二年卷土重来。那时考生都是自己去考场,校外看不到一个家长,人们照常做着自己的事。每位考生的心里也像揣着小兔子一样忐忑不安,可所有的紧张不安、困难困惑,都是自己去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