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女儿第一个闺蜜
3189700000018

第18章 与孩子谈谈成长与成才(5)

放眼历史与现在,凡成大事者无不是时间的主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就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时间的严格掌控里,陶行知才成为大家熟悉的陶行知。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从常规意义上讲,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你大把地挥霍时间时,时间在也在无情地挥霍你。高尔基说得更是明白晓畅: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分钟,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的果实,懒惰者只让时间留给他一头白发,两手空空。这些人,若不是惜时如金,又怎能成著作等身、闻名于世的文坛巨人。

惜时如同惜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更好、更有意义的事?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大家所熟悉的身份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其实他身上有两百多个“职务”,会议一个接一个,来访者络绎不绝。就在这样的忙碌里,他还是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季羡林文集》,他又是如何写出来的?季羡林曾戏言说,自己是利用“三上”,忙中偷闲写出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欧阳修写文章,多在‘马上、枕上、厕上’。我写文章,多在会上、飞机上、路上(散步),也可以叫‘三上’吧。”“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先生就是如此,他从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之说,他说自己不过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红尘中人,俗务缠身,时间被切割得七零八乱,那些边边角角的时间,被有心人拾掇起来,也能编织出美丽的锦缎。而对那些对时间无心的人来说,那些时间也就悄悄滑过去了。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为自己制订了一张作息时间表:五点起床,规划一天事务;上午八点至十一点,下午两点至五点,工作;中午十二点至一点,阅读,吃中午饭;晚六点至九点,用晚饭,娱乐,考查一天的工作,并自问“我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朋友劝解他说:“天天如此,是不是过于辛苦?”

“你热爱生命吗?”富兰克林摆摆手打断朋友的话说,“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啊。孩子,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平庸的人,如果你想比别人收获更多,那么,别人拼命放纵自己的时候,你一定要悄悄走开,去做你更应该做的事。

12持之以恒,拥抱成功

淼淼不满五岁就被我们送去读书,当时原本只是考虑到淼爸的职业不太稳定,我们可能要东漂西挪,怕挪来挪去耽误了她读书,早一点入学,到时可以有所缓冲。她倒没有如我们担心的那样跟不上课,在学习方面,她一直跑得比较靠前。整个小学阶段,一直让我们耿耿于怀的是她的体育课。体育课上老得C。无论她如何努力,两岁的年龄差距还是让她无法在体力上追上同班同学。

读初中后,她开始发育,个子长高了,体育成绩也慢慢提上来,却仍然不是那么理想。她下定决心加强锻炼,把自己的体育成绩也提上来。她说她要利用下午一段空闲时间坚持跑步。

我没想到她能够一直坚持下来。她读小学时做事常常是凭热情,热情一过也就算了。可在这件事上,她竟然一直坚持下来了。每次去开家长会,老师都要分几个组来对班上的同学分别进行表扬。让我最欣慰的是,她的名字不单单出现在学习成绩优异那一列,在坚持体育锻炼那一栏里,每一次,她的名字都被老师写在第一个。

有两件小事,尤其让我感动。

一次是外面下着雨,当然不是很大,但很多平时坚持锻炼的孩子还是借口回了教室,淼淼竟然还如往常一样围着操场跑了五圈。雨势不大,还是把她浑身上下都淋湿了。放学后回家来急匆匆换衣服,吓我一跳。想说她一下的,看到她满脸的热情,又把那些话给咽回去了。她正为自己战胜了那场风雨照常锻炼而高兴着呢,我应该鼓励表扬她才是。当然在表扬她的同时,我也委婉地告诉她,锻炼也要讲方法,讲科学。

还有一次,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她去古筝老师那里上课回来,已是晚上十点钟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周末晚上九点钟,她会和爸爸一起到学校操场跑三圈再回家洗澡睡觉的,那天她弹筝已是很累,时间又晚了,我劝她不必再去跑。她躺在沙发上,也有点不想去的样子。

“不行,一旦给自己开了这个头,以后一遇到点事就会给自己找借口不去了,这样子就无法坚持下去。爸爸,换上衣服鞋子,咱们走吧。”爸爸也很累了,但还是陪着她去完成了那天的跑步任务。

“成大事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塞?约翰生这样说。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德国诗人席勒这样说。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主席这样说。

面对哲人、伟人留给我们的这些名言警句,每一个人都能很快明白。道理大,却明了。可明白是回事,实行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在这一点上,我很惭愧,自己有时不如孩子。尤其在体育锻炼这方面,为了自己的健康,我也曾不止一次下决心,总是半途中断的时候多。我没有坚持下来。当然,在某些方面,我也曾为孩子树立下榜样,比如我喜欢的写作,不论遇到何种困难挫折还都能坚持下来。

能把一件简单的小事一直坚持做下来,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成功,在于持之以恒。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在八十年的演艺生涯中,每次演唱完之后,为保护嗓子,都要喝上一碗面汤,这是当年她唱戏把嗓子唱坏后一位老中医告诉她的保养方子。此后多少年,这个习惯她一天都没有中断过。为了保护嗓子,她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八十年没有喝过一滴酒。正是这样的坚持,在马金凤老师八十五岁高龄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唱《穆桂英挂帅》时,还能做到字正腔圆、声音清亮,若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很难想象那样的声音来自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

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年轻时为了演好戏,每天一大早起床,盯着远飞的信鸽练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一时间断,终于矫正了自己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的弱点;爱迪生为了解决灯丝材料问题,先后实验了六千多种材料,最后才得成功。

抵制诱惑,与一些不好的习惯做斗争,需要恒心,如马金凤老师八十年来的滴酒不沾;做一件正确的事,保持一种良好的习惯,需要恒心,如梅兰芳盯飞鸽练眼神。总之,在可为的领域里坚持做下去,在不可为的领域里坚持远离。成功想不青睐你,都难。

13成功来自正确的放弃与坚持

他的家,在陕北渭南一个贫困的农村,父辈们在那片一年四季风沙干旱不断的黄土地上辛辛苦苦劳作,仍旧挣不出一份温饱安逸的生活。日子,总是那么紧紧巴巴地过。村子落后,他的家在村里又是贫困户。可他还是在父母充满期望的目光里,背着书包走进了那所偏远的山村小学。

他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天分并不是那么好,可他对读书却有着一份特别的热爱。每天高高兴兴地去,高高兴兴地回。

那份快乐,却在一个幸福的节日里,打了折扣。

“六一”儿童节——每一个孩子年少时最渴望的节日。那天,孩子们穿着白衬衣、蓝裤子、洁白的运动鞋,戴上红领巾,去参加那一年一度的盛会。他也兴奋,可更多的是不安。老师要求统一着装,他做不到。因为家里穷,他根本没有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怯怯地去和老师讲,能不能不穿,老师淡淡地说,没有为什么不去借。他就跑回村里挨着有学生的人家去借,跑了大半个村,竟没借到一件。他伤心地哭了,母亲却已忙活着开始为他缝制。两块蓝色的旧布勉强拼凑到一起,一块深蓝,一块浅蓝,做成了一条裤子,再用白色的棉布做一件衬衣,那是农村老人去世时披的孝布,再找了妈妈的一双旧白球鞋。他就那么穿着去了。

当时年少,不知道受伤,那样的衣服,仍然爱得要命。可在他小小的心里,却产生了一个疑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穿上漂亮的校服,他们家就不能,而且人家连借也不愿意借给他?

后来,是父亲告诉了他,因为他们家穷。人穷了就会被人瞧不起,生活就是这个样子。那要怎么改变我们的穷,他懵懵懂懂。能有啥办法,咱们农村娃娃,只有好好读书。父亲的那句话,在他年少的心里,像一盏灯。

小学,中学,他一直很努力很用功。父亲母亲,像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省吃俭用,渴望他能顺利地考上一所大学,安安稳稳地找份工作。他却在初中毕业那年,做了一个出乎家人意料的决定。他放弃考高中,选择了当地一家中专技校,学农业。他说,他需要找一条离成功最近的路。而上中专,那时,他以为会是最好的选择。

中专,四年,说起来也有些长。可从入校的第一天,他就清楚地告诉自己去做什么。把自己的弱点短处一一列在纸上,竟有十条之多:他的普通话不好,英语连系动词的用法都不知道,对计算机几乎一无所知,读四年也只能拿个中专文凭……找准问题,再一一地对症下药:找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练好普通话,从最基本的字母着手开始学英语,计算机最少要过二级,四年完成自考专科本科的课程……这些目标,都很普通,但也都很具体,同时放在他的面前,也有一定的难度。可他坚持着做下来了,像鲁迅说的那样,他不过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等四年中专读完,他所列的那些目标都一一实现了。手捧三个烫金的大红毕业证书——中专、大专、本科,他踌躇满志地走出了校门。就那么自信满满地辞别家乡亲人,一脚踏进了打工者的行列。在那个西北的大都市里,他以为,只要他能像上学时那样努力奋斗,就一定会在那个都市里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小到大,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乐观自信。可走上社会,他才知道什么叫“社会”,社会里总有太多你想都没想过的复杂。他信心百倍地找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又找了第二份,第三份……几年下来,他磕磕碰碰,在那个城市奔波着,做过农药销售,做过市场调研,每一份工作,他都曾投入了无穷的热情。生活,却没有如他想象的一样,给他丰厚的回报。每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别说改变生活,能让他在那个城市里生活都已很不容易。看看身边那些曾经的同学,有的已大学毕业,有的也算小有成就。才发现,当初他选择的那条离成功最近的路,是让他离成功越来越远了。

他说出自己要去考研,并且是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的时候,同伴的眼神,就像在欣赏一个天外来客。他们以为他在说梦话。一个连高中都没读过的中专生,想去触摸中国最高学府的门楣。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是认真的,等我考上了一定会好好回请你们。”那个时候,他还因为生活困顿,在要好的哥儿们那里蹭饭吃。说干就干,他辞了原有的工作,在那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整整苦读了六个月。六个月,他是怎么过的,他从来不愿意提,只轻轻地说,对他来说,那比陷在漫长无望里要轻松得多,不过是少睡一点,少吃一点,不过是学得累一点,可心是快活的,因为有希望。第一次,失利,可三百零几分的成绩已足够让他兴奋,离分数线只差二十几分,证明了他还是有能力的。再一次去参加,他准备了九个月。那一次,他成功了。清华大学一张印着他大名“刘博”的通知书到达他的手上时,一时四邻震惊。

很多人,甚至很多媒体都找到了他,在当地一家报纸最醒目的位置上,有人写:他是陕西的骄傲。一次次访谈,一次次面对公众,他几乎在一夜间成了名人。名与利,常常是相伴而行的,当他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打工仔的时候,也有人关心起他的生活起居。去清华读研,三年的学费有四万多,很快,有好心的热心肠的人源源送来。他一一笑着感谢了,也回绝了。他说,他收下那份爱,感动着那份感动,但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同情。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力量,他会圆满完成在清华的研究生学业的。

有一段话,让人感触颇深。有记者问他,考上清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是不是特别激动。他竟淡淡地说,激动有一点,但不是特别,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理所应当的事,为什么要激动?付出了,就要有收获。况且,考上清华,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通过这个平台,攀上一个又一个更高的高度。

成功的路,从来就不是只有一条。有人说,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他却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试图找到一条离成功最近的路。发现方向的偏离,就适时地调整,认准了的路,又能无悔地坚持,这样的追寻,总会让我们找到那条离成功最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