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3181100000063

第63章 叹为观止的科学技艺(14)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以“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为目标,以“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为设计思想进行研制发展。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吨。在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问世后,中国航天可发射20吨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大型空间望远镜、返回式月球探测器、深空探测器、超重型应用卫星,推动我国空间应用产业、载人航天技术和天文科学的发展,也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航天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预计这种新型火箭将在201 5年亮相。

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早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孙中山先生便首倡在三峡建坝,并进一步阐述了长江三峡丰富的水力资源,强调了开发三峡水电的重要性。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最早计划,充分显示出孙中山先生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高瞻远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和政府的腐败,三峡建设的事情虽屡有提及,但大都不了了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三峡工程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勘测、规划、设计与科研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到胡锦涛、温家宝等现任中央领导人,无一不专程深入三峡视察。

三峡工程分三期,从1992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17年。一期工程5年(1992—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宽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的峡谷型水库。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 85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为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26台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为混流式,单机容量均为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后又在右岸大坝“白石尖”山体内建设地下电站,设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届时的年发电量可达1000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均布置在左岸。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位于左岸临江最高峰坛子岭的左侧,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280米×34米一5米(长×宽一坎上水深),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升船机为单线一级垂直提升式,承船箱有效尺寸为120米、18米、3.5米,一次可通过一艘3000吨级客货轮或1500吨级船队。工程施工期间,另设单线一级临时船闸,闸室有效尺寸240米×24米×4米。

三峡工程预计总投资1 800亿元,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有许多世界之最,如它是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 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2.7万立方米每秒至3.3万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增强长江中下游抗洪能力。是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7亍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是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泄流坝段长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5级船闸和升船机,无论单项、总体都是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46.30万吨,是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为10.25万立方米每秒,是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工程的双线五级船闸,总水头113米,还是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三峡工程升船机有效尺寸为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带水重量达118001~电,过船吨位3000吨。

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三峡水利枢纽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其地理位置优越,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千年一遇,可配合荆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运用,防止荆江河段两岸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减轻中下游洪灾损失和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也可为洞庭湖区的治理创造条件。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它将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的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提供可靠、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经水库调节,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从现在的30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以上,可使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航运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它不仅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为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和有关科技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王选与汉字激光熙排技术

王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大学选择专业时,他看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空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成功将引起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毅然决定用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的“华光”激光照排系统,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

“华光”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1974年8月。1975年5月北京大学开始研制照排系统,由王选教授主持这项工作。1979年7月27日,在北大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科研人员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八开报纸样纸,报头是“汉字信息处理”六个大字。这是首次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版面。这项成果,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对实现中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它引起当代世界印刷界的惊叹,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华光”激光照排系统日臻完善,1988年推出的华光系统,既有整批处理排版规范美观的优点,又有方便易学的长处,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具有国产化软、硬件的印刷设备,也是当今世界汉字印刷激光照排的领先设备,在国内和世界上汉字印刷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1990年全国省级以上的报纸和部分书刊已基本采用这一照排系统。到上世纪末,全国的报纸和出版社已全部实现激光照排,中国的铅字印刷已成为历史文物。

王选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90年代初,他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1985年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7年获首届毕舁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中国的,2-磁悬浮技术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悬浮技术已成为进行相关高科技研究的重要手段。悬浮技术主要包括电磁悬浮、光悬浮、声悬浮、气流悬浮、静电悬浮、粒子束悬浮等,其中电磁悬浮技术比较成熟。电磁悬浮技术(electromagnetic levitation)简称EMI。技术。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场在金属表面产生的涡流来实现对金属球的悬浮。目前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磁悬浮: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常导电式磁悬浮,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超导电动磁悬浮,这两种磁悬浮都需要用电力来产生磁悬浮动力。而第三种,就是我国的永磁悬浮,它利用特殊的永磁材料,不需要任何其他动力支持。

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上海磁悬浮列车建成后,从浦东龙阳路站到浦东国际机场,三十多公里只需6—7分钟,时速可达430公里。上海磁悬浮列车是“常导磁吸型”(简称“常导型”)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设计,让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 “常导型”磁悬浮列车的构想由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于1922年提出。“常导型”磁悬浮列车及轨道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把电动机的“转子”布置在列车上,将电动机的“定子”铺设在轨道上。通过“转子”“定子”间的相互作用,将电能转化为前进的动能。我们知道,电动机的“定子”通电时,通过电磁感应就可以推动“定子”转动。当向轨道这个“定子”输电时,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列车就像电动机的“定子”一样被推动着做直线运动。

磁悬浮列车有许多优点:列车在铁轨上方悬浮运行,铁轨与车辆不接触,不但运行速度快,而且运行平稳、舒适,易于实现自动控制;无噪音、无有害的废气,有利于环境保护;可节省建:没经费;运营、维护和耗能费用低等等,因此磁悬浮列车凭借着众多的优势成为21世纪各国竟相研发的领域。

2006年6月7日,大连永磁悬浮课题组对外披露,经过十余年的时间,磁动机技术已经研发成功,年内计划在大连市开始修建一条3000米长的永磁悬浮线路,这将是我国第一条永磁悬浮列车线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月17日, “中华0l号”永磁悬浮列车模型在大连举行的“2006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亮相。该模型是大连3000米永磁悬浮试验线路的仿真微缩,专为城市之间的区域交通设计。该车按照l,10比例微缩,几何尺寸按实车微缩;路桥结构、轨道结构、车辆结构与悬浮功能为仿真微缩。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悬浮在槽轨上的微缩列车十分轻巧地“跑”起来,启动、刹车十分灵活并且悄无声息。列车在高架的磁轨上运行,设计时速230公里,既可货运,又可客运,适用于大都市圈的交通运输。

据技术人员介绍,日本和德国的磁悬浮列车在不通电的情况下,车体与槽轨是接触在一起的,而利用永磁悬浮技术制造出的磁悬浮列车在任何情况下,车体和轨道之间都是不接触的。永磁悬浮技术是中国大连拥有核心及相关技术发明专利的原始创新技术。我国永磁悬浮与国外磁悬浮相比有五大方面的优势:一是悬浮力强;二是经济性好;三是节能性强;四是安全性好;五是平衡性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