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3181100000030

第30章 独领风骚的著名人物(15)

1894年初,他回到乡里,闭门苦思十余天,撰写成八干字的《上李鸿章书》。书中提出了以西方国家为楷模和培养新型人才;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农工商业;并强调西方的富强在于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地能尽其利、货能畅其流。然后亲往天津投递给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够推行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但李鸿章只是对其精神给予佳评,并未给出任何实质性的允诺。这次面见李鸿章使他认识到上书言事的“和平之法”并不可行,只有用革命手段才能救中国。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二月,又在香港建立了兴中会的总部。兴中会的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同年十月,孙中山组织了广州起义,但由于起义计划暴露和起义者步调不一致,致使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时,他又派郑士良等人组织惠州起义,但由于粮弹供应不足,也很快就失败了。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又赴欧美、南洋各国,在华侨中间宣传革命,筹集经费,并考察资本主义制度。这时,他接触到了一些有关社会主义运动的学说,又目睹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从而产生了民生主义的初步设想。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了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及其他革命志士,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为总理,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不久,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之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革命理论,为当时全国的革命者们指明了正确方向。

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走向了高潮。一方面,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向保守的改良派发动进攻,展开了大规模的论战。另一方面,孙中山又相继实施了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但这些起义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最后都失败了。但是这些起义无疑为之后的武昌起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清政府很快便被淹没在这革命大潮中,新的民国政府在南京建立了。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从而建立了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但是,革命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取了。而孙中山竟也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蒙蔽,误以为他是一个“好人”。然而,袁世凯的丑恶面目很快就暴露出来了。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公开破坏革命果实,孙中山立刻认识到“非去袁不可”,于是发动了二次革命。但由于革命力量弱小,仅两个月就失败了,孙中山再次流亡日本。此后,孙中山积极改革政党,另行组建了中华革命党,但这时他仅组织了一些零散的斗争,没能在紧接着的护国运动中起到领导作用。直到1917年,段祺瑞上台后毁弃《临时约法》,方才挑起了护法运动的大旗。并在广州成立了军政府。但是,由于受到两广军阀的利用和排斥,很快就被排挤了出去。之后,他又命令驻扎在闽南的陈炯明率部回广东,讨伐广西军阀,并将之逐出广东。孙中山由此得以在广州重新建立政府。但是不久,拥兵自重的陈炯明又背叛了革命,孙中山被迫再次离开广州。他开始认识到纯洁党组织的重要性,决心改组国民党。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孙中山推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始了他的新的人生。此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势力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建立黄埔军校,从而拥有了属于自己掌握的军队,并大败了陈炯明等叛军,占有了广东,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革命根据地。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邀请孙中山前往共商大事。孙中山此时已经身患重病,但他得知消息后,还是欣然前往。他在前往北京的途中,发表《北上宣言》,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革命主张,从而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孙中山到北京后,病情急剧恶化,在1925年3月12日不幸逝世。他在临终之际仍不忘革命,号召广大革命者仍需继续努力,彻底推翻不平等的旧社会。可以说,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受人敬仰的一生。

夏辟市制的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庭,别号容庵,自号洹上渔人,世称袁项城。袁世凯出身官宦家庭,自幼顽劣成性,不喜读书。光绪二年(1876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父亲的结拜兄弟淮军将领吴长庆,次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负责前敌营务处,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得清政府嘉奖,授五品同知衔。此后长期驻扎朝鲜,成为朝鲜的实际统治者。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战争爆发后,被派赴东北前线,协助前敌营务处周馥,负责筹拨粮饷,联络各军。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于1895年12月,由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从此,袁世凯声名鹊起,扶摇直上。

1897年,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1899年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行为引起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拳民的山东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这是袁世凯首次出任地方大员。袁到任后,一改毓贤的处理方针,对拳民大力镇压,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直隶、天津、北京一带。翌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中立,并且加入东南互保,因而受到洋人的青睐。1901年,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6月实授)。1903年任会办大臣,掌握练兵处实权,从此进入了最高权力核心。1905年北洋6镇成军,兵力达6万余人,袁世凯是这支军队的实际拥有者,因而受到清廷、洋人、南方革命党的三方侧目。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外务部尚书。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宣统帝继位,因其年幼,遂为其父光绪帝的弟弟载沣摄政。因袁世凯手握重兵,受到清皇室排挤,勒令其回河南彰德家乡疗养“足疾”。袁世凯被迫于1909年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廷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革命当前,袁世凯深知清政府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便联络其旧部,倒戈一击,逼迫清帝退位,并派心腹唐绍仪赴上海与南方革命党议和。1912年3月,袁世凯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

袁世凯虽然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从就职伊始便极力图谋建立专制独裁统治。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试图组织政党内阁,以对袁的权力加以限制。因此,袁把国民党视为实行帝制的最大障碍,便策动北洋军警干涉政治,逼迫国民党人退出内阁,裁减南方各省的革命军队,派人刺杀国民党的领导人宋教仁。同时,拉拢以梁启超为首的清末立宪派,资助他们组成进步党,以此来与国民党人对抗。在外交方面,他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从五国银行团获得两千五百万英镑借款。经过一系列的准备,袁世凯于1913年7月公然派北洋军南下,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势力伸向长江流域各省。同年10月,袁世凯派军警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取得列强的正式承认。接着,就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另行召集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以作为其独裁统治的工具。1914年5月,又宣布废除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撤销国务院,成立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通过这次改组,迫使支持过他的进步党人退出政府,剥夺了段祺瑞等人的军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并通过法律规定他不仅可以终身连任总统,还可以指定继承人,这实与封建时代皇帝无异。然而他仍不满足,渴望坐上真正的皇帝宝座。

1914年底,袁世凯以为做皇帝的条件已成熟,示意心腹爪牙四出煽动,制造舆论,声言共和制度行不通,只有改为帝制,国家才能富强。为了取得日本政府对帝制的支持,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于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中的大部分条款。不久,又唆使一些北洋官僚政客出面组织筹安会和请愿团,加紧了复辟帝制的活动。12月1 1日,御用的参政院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的名义推戴他为“中华帝国大皇帝”。在假意推辞之后,于次日发布接受帝位申令,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准备于1916年元旦加冕登基。但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各阶层的义愤。不仅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制,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深为不满。帝国主义列强亦不断对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北洋派内部危机四伏。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支持他继续担任大总统。但起义各省不承认他有再做总统的资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军政实权。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四川纷纷通电宣告独立或与袁世凯个人断绝关系,袁世凯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5月下旬焦虑成疾,6月6日在举国声讨中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时年57岁。

剑办《新青年》的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年),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怀宁县人。曾用过陈仲子、陈由己、陈铎生、三爱、只眼、方桓甫等笔名或化名。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但幼时父亲便去世了。自小和祖父生活在一起,祖父希望他能光宗耀祖,因而对他的教育相当严厉。但小时候的陈独秀是一个奇怪的孩子,就算挨了打,也不会哭一声,把严厉的祖父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祖父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 “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并说:“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祖父看人看得很准,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陈独秀少年时便痛恨八股,为敷衍母亲而去应考,却在1896年高中第一名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不久又进日本士官学校预备科。1902年为反对《中俄密约》回国,回国后积极参加拒俄运动,组织安徽爱国会。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与柏文蔚等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进行反清斗争。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陈独秀在杭州鼓楼张贴声援武昌起义的檄文。1912年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此间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有人讥讽为自大,其实此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

陈独秀一生影响最大的活动,是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从而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并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如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1917到1920年陆续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复辟与尊孔》、《偶像破坏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关于社会主义讨论》等著名文章,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阶段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上任以后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将文科分成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和外语的英、德、法、俄等七个系。国内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大多荟萃于北大文科。在课程中增加必修课和新的选修课,如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把马克思学说搬进大学讲堂。为使《新青年》适应形势需要,从第五卷五号起,陈独秀在其上刊登了蔡元培在天安门前的讲演和李大钊《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胜利》;并于1918年12月22日与李大钊等创办《新青年》副刊《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前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但作为反对封建传统的先锋者,陈独秀身上也烙印着旧遗风影响。他在总书记任上以家长自居,视其他同志为小辈,遇到不同意见动辄拍桌子、砸茶碗。由于长期居于上海书斋而不到斗争第一线,思想也逐渐落伍。以至于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从而导致了大革命的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