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平是个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不是发生地震,假期一过,她该进入学校上小学一年级。地震前一天,她还兴高采烈地随爸爸妈妈去商店,购买了学习用具……命运却将她送往了千里之外的育红孤儿学校。再不见了爸妈的笑脸,惟有夜里才能闻听小伙伴们哭叫爸妈的呓语……
他们在一起,回味那曾有过的短暂的快乐童年时光;倾吐痛失亲人的悲戚;相互抚慰着心灵的伤口;相互帮扶着以抵减令人灰冷的孤苦无助。这份真情,以及各自对这份真情的看重,没经历过突变,没有骤然间落难成孤儿的生存体验的人,是很难理解深刻的。
自小便历见了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以捉摸,才倍感亲情友情方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促成了这段孤儿情缘的李耀东退休了,孩子们却从未怠慢过他,他那里依然是9个孤儿常来常往的家。眼见孩子们走向社会成家立业,相互间却依然手足情深,老人倍感欣慰。
什么事情都瞒不了他。他知道,9兄妹间时刻都在相互关注着。时常是忙里偷闲的一个电话、一封短信、一张贺卡、一次造访……便足以传达了人间真情不会随岁月流逝。老人家当然还知道:李国平生活遇到波折,落户了农村,诸兄妹对她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工作表现优秀的杨春田下岗了,兄妹们共同为他想办法找门路开始新生活;贾卫红感触更深:被人欺负了,是大哥刘瑞昌带兄妹们找对方兴师问罪……胳膊摔伤了,又是大哥和兄妹们来帮她渡过难关;9兄妹间若是谁家庭生活出了问题,其他人准定比自己的事情还着急……
这还不值得李耀东欣慰吗?他们九泉之下的父母有知,也该欣慰了,也可安息了啊……
25年之后,9个家庭大团圆。生命不息,真情无限。唐山抗震纪念碑留下了这平凡而又隆盛的纪念。
2001年6月,年近古稀的李耀东作为9个孤儿“家长”的,开始策划,要让孤儿各携家人来一次大团圆,他要为这些孩子们拍一张“全家福”。
老人家的提议,得到了热烈的响应。
这一年的7月14日,大家相约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首先到的是马志国一家3口,紧接着,邵成一家3口到了,刘瑞昌、杨春田、贾春雨、张立新、贾卫红也陆续到了。最后李国平一家也到了,他们村不通车,要走五六公里凹凸不平路才能赶到长途车站, 5点多钟他们就上路了。李耀东数了数,每家都是3口。当年的9个孩子枝繁叶茂,竟延续了这么多人,过得还都很祥和、很充实,此情此景真是让人高兴啊!
大家终于又聚在一起了!那些遥远的回忆似蝴蝶翩然而至,煽旺一团亲热,在明明灭灭的火焰中劈啪作响。随着音乐哼唱,每个人的足迹都是一段歌词,曲折生动,令人百感交集。一晃25年跋涉奋斗,尽尝苦辣酸甜。不过,友爱的手,却始终在思念中紧握着。岁月无情容颜改,但他们的眼睛却仍是那般晶莹澄清,直视心底。大家亲密无间,彼此轻唤一声当年的小名或绰号,听起来竟格外亲切、动听,令人不禁扑簌簌潸然泪下……
中午大家来到饭店,开了一个大间,男的一桌,女的一桌,孩子一桌,9家人,坐满了屋子。每个人都特别的激动,都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能团团圆圆坐在一起,我先敬大家三杯酒,都得喝。”当大家不由自主将目光投向李耀东时,他站了起来:“第一杯酒是悼念酒,悼念在大地震中震亡的父母、亲人,告诉他们,他们的孩子都长大了。”祭酒洒在了地上,静默片刻之后,李耀东接着说:“这第二杯酒是团聚酒,但愿今后我们能常团聚。”大家都一饮而尽。“第三杯酒是志气酒,命运决定了你们的人生注定要比别人多承受、多付出,这就更需要你们心相印,手拉手……”
大家纷纷站起来,把酒杯共同举向李耀东。情感的潮水以原始的率真姿态,无拘无束地奔流着,每个人的眼中都噙满了泪花……
这次聚会,愈发密切了9个家庭彼此间的交往,愈发深厚了9个孤儿兄弟姐妹间那原本就难以割舍的厚重的情感。
抗震纪念碑下,李耀东拍下了 “全家福”。这一刻,与25年前列车上那个瞬间前后呼应着、连结着、延伸着,向世人演绎着一个凄美而又圣洁的真情故事。
惟愿故事的主人公们真情永久,感天感人,一路平安!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却使我在生命的伟力面前感到惊异。从此,我抛弃了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偏狭之见,真正认识了生命的伟大韧性和强悍。
30年前那场使整个世界为之惊骇的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正和几位同事在河北省丰南县五七大学(今丰南一中)办文艺创作班。我们借住在学校一个小院的一间老式客房里,偌大的一个房间,四个人各占了一个角落的单人木床,屋子里仍有宽敞的空间。
7月27日是学员们报到的日子。这一天天气奇热,吃过晚饭,我们在校园里散步,因为中小学教师也在这里办暑期学习班,院里人很多。暮色苍茫中看见几位老师在墙上刷写大字标语,写的是“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看了标语,一位同事开玩笑说:“50年内外到100年内外,这里将有大地震。”大家哈哈一笑,溜溜达达走出了校门。那两年常有唐山要地震的传言,但并未引起人们的警觉,仿佛那是十分遥远的事。今天,不知为什么老师们写这样的标语,是上面有通知,还是这里的地震小组测出了什么异常现象?这想法只在我的脑子里闪现了一下,随即便消逝了。走到小河边,忽然一阵风起,天上落下几颗大雨点,我们便疾步走回学校。
由于第二天我要给创作班学员讲第一课,晚上,同事们睡去,我仍伏案写讲课提纲,写完入睡时,已是后半夜了。
似乎是刚刚睡熟,我就在巨大的轰响和猛烈地震荡中突然醒来。猛地睁开眼,隔着一层薄薄的蚊帐,我看见那被映成奇异红色的木制房梁倏然裂塌下来,犹如天崩地裂那样可怕。我本能地飞速从床上跃下,俯身往床下钻。顷刻间,我就被埋压在瓦砾堆中了。我跪着的下半身被重重地压在堆积如山的砖石底下,愈压愈紧,丝毫动弹不得。真是万幸,我的上半身却可以自由动转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那是一个黑洞洞的狭小空隙,我的头部同一块固定住的木板之间仅有两三寸的距离。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我睡的木板床翻转过来斜担在倒塌的墙垛上,恰好形成个三角形的小空间,我的上半身便是嵌在这个空隙中,才得以活了下来。
我被无法摆脱的痛感和求生的渴念折磨着,心想:大概过不了多久我就不会再有“三寸气在”了。我不愿也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便也像旁边不绝于耳的呼救声那样一声声呼救着,还不时抓起一块瓦片敲击着我头上的木板。我暗暗鼓励自己:要坚持,坚持到有人来救我的时候。要知道,在忍痛坚持时,那时光慢得如同停滞不动一般,就像过了一个世纪那样长。我终于得救了。几个幸免于难的学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我救出时,已是九点多钟了,我已被压了5个多小时。我成了大地震中一个遇险生存下来的幸运者。
此后,人们见了我总是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幼年时我就知道了这句俗谚。流传在千百万人们口头的这句古谚,似乎带着宿命论的色彩,说的是“福大必命大,命大必福大”这样一种有关人生命运的因果关系。作为大地震的一个幸存者,当人们把这句古老谚语用在我身上时,我只是舒心地笑笑,并未去认真思考它所含的实际意义,自然也就没有希图有什么“后福”。而今,唐山大地震过去30年了,在我回首往事时,另一句俗谚“30年河东,30年河西”忽然闯进脑际。于是,我忽有所思。我把这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古谚联系了起来,便产成了一种顿悟:这两句古老谚语原来揭示了深刻的生活真理,他们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阐释,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
我曾亲眼目睹过人类大量被毁灭的事实:战争、瘟疫、水灾、饥荒……那些都是使人感到恐怖和惨痛的景象,它们使我感到生命竟是如此怯懦、萎靡和柔弱得不堪一击。然而,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却使我在生命的伟力面前感到惊异。从此,我抛弃了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偏狭之见,真正认识了生命的伟大韧性和强悍。
唐山震后的那些日子,我听到过许多关于生命战胜死亡的故事,它们像神话那样奇异得让人难以置信,但那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有名有姓,实有其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已被写进纪实性作品和具有史料价值的论著之中而永远被人们记忆着。
市第一医院年轻的女护士王子兰,地震时在医院值夜班,被埋压在瓦砾深处。她把一瓶葡萄糖盐水抓在手里,就用这瓶液体维持了八天七夜的生命,直到被解放军救出。46岁的家庭妇女卢桂兰,被压在瓦砾底层,没有饭吃,也找不到水喝。在饥渴难忍时,她想起不知哪一部电影里演过,可以用自己的尿来解渴。于是,她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片,蘸着自己那少得可怜的一点点尿往嘴里挤。13天以后,她被救了出来,创造了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开滦赵各庄矿的5名采掘工人,在井下作业时遭遇到大地震,深陷在千米深的巷道里,与外面失掉了联系。5个人齐心协力寻找一条生路,但他们又懂得爱惜体力在此时是多么重要。他们坚信,党一定会派人解救他们。15天以后,他们果然获救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