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云泉的故事(时代楷模丛书)
3177700000008

第8章 连心桥上的一块砖

初见张云泉时,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他很精干,略微下弯的嘴角透出一丝坚毅,无论吃饭、走路,都有一股风风火火的劲头。他总是说:“我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的确,不管是任何场合,他总会把手机打开放在手边-他说要随时待命,处理突发的信访事件。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清癯的面容略显苍白,眉宇间偶尔流露出些许疲惫。其实,那段时间,他因为胆囊炎发作,已经连续输了几天液。这是个很敬业、很操劳的人。

除此之外,张云泉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别之处,即使在做报告时,他也是自始至终用同样严肃的表情、平淡的口吻和均匀的语速,几乎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时候。这样一位严肃、淡然的人,怎么能在这个被称为“机关第一难”、每天听的几乎都是骂声、哭声和埋怨声的岗位上坚守22年?群众送给他的锦旗上,为什么会写上“情深似海”、“后生有靠涕泪淋,全赖贵局一片情”这些火热的话语?

随着对张云泉的进一步接触,人们逐渐发现,他平时的脚步虽然很快,但在面对诉苦的群众时,却总是脚跟站定,侧着头尽力地倾听;他平时的神态虽然平静,但到动情处,也常泪洒衣襟;他平时的语调虽然和缓,但见到不平事,却是激昂铿锵。他平静的外表下,竟掩藏着一颗火热的心!他并不高大的身躯里,饱含着对人民群众无比的深情……

是“党恩”让他和信访工作结下永生的缘。

1948年,张云泉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半渔半农的家庭,21岁应征入伍,成为北海舰队一名快艇战士、班长,1983年进入原泰州市委信访办工作。刚刚成为一名信访工作者时,面对这个总是让人口干舌燥、精疲力竭,甚至要受不少冤枉气的岗位,张云泉苦闷过、动摇过,甚至找过领导要求重新调整工作。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天清晨,张云泉刚到办公室,就被一位面容憔悴的来访者拦住去路。他叫王德元,是一名60年代的大学生。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到徐州挖煤谋生,返乡时独生子竟已活活饿死,妻子也改嫁他人。悲愤难忍的王德元几欲自尽,幸好在众人的帮助下,找到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可代课10多年来,公职身份始终未能恢复,贫病交加、身心交瘁之余,又随时面临着被精简的可能。抱着一线希望,王德元步行30多公里,来到了泰州市信访局。面对年轻的张云泉,50多岁的王德元痛哭失声。张云泉也不由为他的悲惨遭遇流下热泪,他对王德元说:“不要难过,我来帮你。”很快帮他办理了登记手续,并送给他返程路费。在张云泉的认真调查、积极协调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王德元的公职身份和工资待遇得到了顺利解决。

对张云泉来说,这不过是平常工作中正常处理的一件事,但随后,感动不已的王德元却给他写来感谢信、送来锦旗,并饱含深情地把此事讲给他的学生们,让他们写下了以《党恩》为题的作文。

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就能够给党和人民之间架设一座“连心桥”,这使张云泉的心里受到强烈的震撼。作为一个从异常贫寒、艰难的家境中长大的苦孩子,他10岁之前几乎没有一件属于自己的衣服,更没有条件上学求知,是党的恩情,更是人民的恩情让他成长为一名解放军大熔炉锤炼的战士,成长为一名从事信访工作的国家干部,这份深情,究竟该怎样报答?从此,他就树立了这样一个信念:群众把我们看做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为了这个简单而执著的信念,张云泉在信访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22年来,他始终在为群众的急事、难事奔走着,一刻也没有停歇讨。

(作者系,中国社会报记者,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