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云泉的故事(时代楷模丛书)
3177700000017

第17章 “不能在困难面前当软骨头”

张云泉是谁?有人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信访干部,做着分内的事;也有人说他特别善于化解矛盾,懂得群众工作的艺术;还有人说他爱管闲事脾气大,不像信访局长,倒像公安局长。他当过劳模得过奖,在人民大会堂做过事迹报告;他也曾被人检举诬告,多次引来上级领导和媒体的调查。然而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张云泉参过军,而信访工作是出了名的琐碎、受气的差事。一位曾经金戈铁马的军人,怎么能在这样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他怎么能耐着性子应对每年2000余次的来访、2000余封的来信?又怎么能在日复一日的矛盾漩涡中求得自身的平衡?

别人不敢的他敢。

当过兵的张云泉自称五六个人挡不住,军人气质也使他的信访调解带上一些英雄主义色彩。据介绍,在接待集体上访过程中,他曾空手斗歹徒、勇救精神病人。为了调查一些案件,他还曾改变身份乔装打扮。难怪他会说:“要是生在战争年代,我绝对是个李向阳式的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员。”

给张云泉当过7年司机的梅骏告诉记者,有一次,近百辆窗玻璃上写着“上访”二字的出租车准备开往泰州市政府。张云泉为了把他们拦在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调解,站到了马路中央。眼看车子直冲着他开过来,他打着手势,不肯后退。“最后停下的时候前保险杠已经撞到他膝盖了,我在一旁看得腿都软。”梅骏说。

还有一次,有人打电话恐吓张云泉,他拍着桌子回答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打仗死都不怕,还会怕你们几个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打电话吓唬我的人吗?”最终,他查清了问题,这个厂的7名负责人有5个被送进了监狱。

为了这些,张云泉也付出了代价,他的左手拇指在一次处理突发事件中被咬断,虽经治疗,已不能再自由弯曲;他的左眼也任处理一次集访事件时致残,视力从1.5下降到0.15。他随身带着一只疤痕累累的金属茶杯,上面的痕迹都是因为眼睛受伤后看不清楚,失手摔出来的。

有人称道张云泉的胆量,也有人质疑:这样做值得吗?信访部门的同志却说:提出这样问题的人不了解信访工作的特殊性。

梅骏告诉记者:“就像那次出租车集体上访,如果不在半路拦下,市里的交通就可能瘫痪。”

换句话说,以当时的情形,车是一定要拦的,问题只在于谁去做。张云泉说,交警们都年轻,所以自己才要站在前面。他说:“做一个人,尤其是男人,要有志气、血气和骨气,不能在困难面前当软骨头!也有人让我学聪明一点,打打太极拳,可是如果大家都打太极拳,构建和谐社会不就成了一句空话?”

别人不愿的他愿。

李薇到信访局工作8年了,之前她和张云泉在同一个政府大院,算起来,相互认识已有20年。但是直到记者这次来到泰州采访,作为陪同人员的她才听当事人叶希兰讲述了张云泉的一件奇事。

几年前,因为谁也不愿自家离厕所近,导致一座原本急需修建的公共厕所怎么也修不起来。张云泉到现场以后,把几户人家找到一边问:“离家多远能接受?”居民说:“50公分。”张云泉说:“那就60公分吧。”因为施工人员嫌脏,张云泉脱下鞋袜,踩着垃圾、粪便,丈量新建厕所的合适位置。住户们说,这位局长能这样,即使量得有出入也不说什么了,还有人打水来给他冲脚。就这样,一件几次协调无果的难事解决了。张云泉回去后只是简单地向领导汇报说问题解决了,怎么解决的只字未提,所以当时同在一个大院的李薇也是直到现在才知道。

张云泉用一般人拉不下面子的方式解决难题早已不止这一次。他甚至曾跪倒在一位老太太面前。这位老人的小儿子正在筹备婚事的时候因工伤事故去世了。老人受不了打击,让亲戚三番五次抬她到政府门口上访。张云泉说:“我到她家去的时候,老太太睡在地上,已经不吃不喝两天了。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死条小狗也伤心’,真是欲哭无泪。”看到这种情景,张云泉跪在老人身边,对她说:“老妈妈,如果你实在想你的儿子,你就叫他的名字,我来答应你。”老太太叫了一声“乖乖肉”,号啕大哭。旁边的亲戚说:“虽然老板不是东西,可一个共产党的局长能这样对待老人,我们气也顺了。”

张云泉跪在地上向记者演示当时的情景,然后问:“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做?”

张云泉有句话让我每次念起的时候都感到心里一颤,他说:“信访干部要能大能小。大起来的时候敢代表市委市政府说话;小起来的时候能给别人当孙子。”他解释说,这都是工作需要。在特定的场合下,不敢说能代表市长书记,人家不听你调解,不跟你走;同样,换一种情形,拉不下身子,安慰不了群众的心。

别人不能的他能。

3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信访局实地考察。张云泉正在办公室接受采访,一位工作人员挤进来说:“张局长,你出来一下,有位女同志在外面又哭又闹的要见你。”旁边一个记者也说:“就是,好像要跳楼。”张云泉赶快走出去。一位妇女带着儿子来上访,儿子小时候被联防队员误伤导致脑部后遗症,虽然已经赔了7万多元,但她认为不够。一会儿工夫,20多个记者就把他们仨围了个水泄不通。张云泉平静地听完她的叙述,让人把她的材料复印了一份,叮嘱她把原件收好,说:“你考虑一下提出个具体的要求,我们会关注的。但是已经进入法律程序的事,我们无权干涉。”前后十几分钟的工夫。这位妇女就完全平静下来了,临走的时候还对张云泉说:“谢谢。”和来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判若两人。

信访局的同事们对这样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说张云泉就是这么一个善于化解矛盾的人。他们还告诉记者,曾经有一起上千人参加的围堵事件,张云泉鞠了3个躬就化解了。

3月21日,当年围堵事件的当事人杨荣礼和他的外甥沈昌明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经过:杨荣礼的妻子在1998年中秋节那天出了车祸,由于肇事者口出狂言,事故处理不力,导致了周边上千群众的围堵。张云泉闻讯后,按当地风俗用白纸包了600元钱,赶到杨荣礼家中吊孝。张云泉对着遗像鞠了3个躬说:第一个躬是代表自己和信访局的同志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第二个躬是代表肇事者向死者亲属请罪;第三个躬是代表政府承诺一定依法地处理好这件事。三鞠躬和一番话打破了坚冰,使接下来的协商顺利进行,围堵的群众电很快散去。最后肇事者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受害方也得到了应有的赔偿。说起这一段,杨家人说,当时之所以情绪能很快稳定下来,是因为“张局长了解我们的风俗,把我们老百姓当回事”。

对此,张云泉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信访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这些,一天也干不了。但是光了解情况还小行,还要有解决问题的鲜明态度:“群众有道理的,哪怕是有一点道理也尽量去争取;如果没有道理的就告诉他没道理。要讲真活,不要怕人家不高兴,搞什么‘研究研究’。一个干部处理问题,应该把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的责任,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不要模棱两可!”

(作者系,经济日报记者,乔申颖,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