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想法更要有做法
3167900000003

第3章 思与行:人生的分水岭(3)

你朝目标迈进的每一步都会增加你的快乐、热忱与自信。每天依据目标工作,你就会逐渐在心中激发你相信每件事都会成功的绝对信心。每天的进步能让你去除恐惧,践踏怀疑。你会从积极的思考进展成为积极的领悟,没有一件事情可以阻挡得了你。

要达到目标,就要向着目标前进,就像上楼一样,不用梯子,一楼到十楼是很难蹦上去的,相反蹦得越高摔得越狠,必须是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上去。就像下面的山田本一一样将大目标分解为多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一步步脚踏实地,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使他体验了“成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将强化了他的自信心,并将推动他稳步发展潜能去达到下一个目标。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然,不少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

10年以后,这个谜底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写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过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起初,我不懂这样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标定在40千米外的终点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大成功是由小目标所积累,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达成无数的小目标之后,才实现他们伟大的梦想。不放弃,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如果放弃,就已经失败了。不怕艰苦,不懈努力,迎接自己的便将是成功。

如果你想到达成功的彼岸,请记住第21个忠告:树立目标,向着目标前进。

4、建立正确的“思”“行”观

《孟子 · 梁惠王章句》上有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天,孟子来到齐国,见到了国君齐宣王。

孟子对齐宣王说:“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起3000斤的东西,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够看清楚鸟羽末端新长出的绒毛,却看不到一大车木柴,大王相信吗?”

“不相信。”齐宣王说。

“拿不动羽毛,是因为完全没有用力;看不到大车木柴,是因为闭上眼不去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去做。”

“不去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问。

“抱起泰山,去跳跃北海,那是不能做;坡上遇到老人走路不便而不愿折枝给他当拄杖,那就是不去做。”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所谓的欲就是思想、想法,是做的前提条件。不想,何以谈做,既是做了也是盲目。一个人,其思想、想法必然反映在行动上,所以说,想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人物孔子是善想的代表,他带三千弟子到处游学,创造了许多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以致于后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诸葛亮也是善想的代表、智慧的化身,他只不过是一个手拿鹰毛扇的人,但其作用,可敌百万雄兵;毛泽东是一个善想的现代人物,他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手里只拿香烟,不拿枪,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是外国人,是一个穷光蛋,无产者,可其《资本论》、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传遍了世界,倾倒了世界,并引导、演化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

当然,想有许多方面,也不一定每人都去做想的事,创造思想和学说,毕竟只是有少部分人,能想有突出的地方,就绝大多数人而言,认准了的,应是拿来主义,别人已经想好了,确证明真理就行,确证是对的就行,剩下的就是去做,去当一个实践者,去当一个实干家。

拿来主义,不是照抄照搬,不是呆板硬套,而要结合实际,有一定的取舍,其实这里还是有一个想的过程,有一个思辩的过程。因为许多思想、主义、学说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局限性,环境变了,其思想、主义、学说只能适用合理的部分,不合理的部分应舍去才是。因为理论、学说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不断取舍,才能接近真理,真理是不变的。至于人们常说的,真理也是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只能说,你发现的还不是真理,只是接近了真理的东西。发展变化的只能是理论、思想、学说而已(关于对真理的认识,广泛接受批评和商榷)。

当前正值改革、开放、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形势,我们要抓住“三提两打造”大讨论的契机,要想与做结合,敢于接受新思想,自己也要敢想、善想,敢干会干,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做一个“三个代表”的实践者,赋予“想”和“做”全新的时代内容。

从古到今,许多人善想、敢想,所以成了思想家、理论家,其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引领着许多后人去照着行动,启发着许多后人,去再思考。其人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想有突出的地方,其贡献就不可估量。有一些人既善想,也善做,所以成就了一批王、侯、将、相、英雄豪杰。这些人也许想的不深,达不到思想家、理论家的境界,但其大胆或是细腻的做法,小则改变了一个局面,大则会改变一段历史,其贡献,其作用也是难以估计的。

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立刻行动’,努力工作,并且对自己的目标深信不疑。世上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可以将你一举推上成功之路——你必须有理想和信心——遇到艰难险阻必须设法克服它。”

一旦你坚定了信念,就要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赶紧行动起来。这会使你前行的车轮运转起来,并创造你所需要的动力。一位演讲家曾经说过,说空话只能导致你的一事无成,要养成行动大于言论的习惯,那么即使是很艰难、很巨大的目标也能够实现。

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空想家,更不想一事无成,请记住第1个忠告: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

5、实现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问世上什么距离最大,不是天与地的距离,而是人的想与做的距离。人想做一件事,和他实际去做这件事的距离最大!很多人都是光说不做。" 每个人都有许多想法,想,是一个人的智慧种子,做,才是果实。世上播种想法的人不少,用做去收获果实的人不多。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所谓的欲就是思想、想法,是做的前提条件。不想,何以谈做,既是做了也是盲目。一个人,其思想、想法必然反映在行动上,所以说,想是至关重要的,但现在看,似乎是“想”的太多了,而“做”的却太少。

我们必须谨记:实现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想有许多方面,也不一定每人都去做想的事,创造思想和学说,毕竟只是有少部分人,能想有突出的地方,就绝大多数人而言,认准了的,应是拿来主义,别人已经想好了,确证明真理就行,确证是对的就行,剩下的就是去做,去当一个实践者,去当一个实干家。

拿来主义,不是照抄照搬,不是呆板硬套,而要结合实际,有一定的取舍,其实这里还是有一个想的过程,有一个思辩的过程。因为许多思想、主义、学说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局限性,环境变了,其思想、主义、学说只能适用合理的部分,不合理的部分应舍去才是。因为理论、学说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不断取舍,才能接近真理,真理是不变的。至于人们常说的,真理也是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只能说,你发现的还不是真理,只是接近了真理的东西。发展变化的只能是理论、思想、学说而已(关于对真理的认识,广泛接受批评和商榷)。

今天的我们要抓住历史契机,要想与做结合,敢于接受新思想,自己也要敢想、善想,敢干会干,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做一个梦想的实践者,赋予“想”和“做”全新的内容才是真正的英雄。

历史人物孔子是善想的代表,他带三千弟子到处游学,创造了许多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以致于后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诸葛亮也是善想的代表、智慧的化身,他只不过是一个手拿鹰毛扇的人,但其作用,可敌百万雄兵;毛泽东是一个善想的现代人物,他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手里只拿香烟,不拿枪,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是外国人,是一个穷光蛋,无产者,可其《资本论》、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传遍了世界,倾倒了世界,并引导、演化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

从古到今,许多人善想、敢想,所以成了思想家、理论家,其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引领着许多后人去照着行动,启发着许多后人,去再思考。其人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想有突出的地方,其贡献就不可估量。有一些人既善想,也善做,所以成就了一批王、侯、将、相、英雄豪杰。这些人也许想的不深,达不到思想家、理论家的境界,但其大胆或是细腻的做法,小则改变了一个局面,大则会改变一段历史,其贡献,其作用也是难以估计的。

1955年,18岁的吉尔·金蒙特已是全美国最受喜爱、最有名气的年轻滑雪运动员了,她的照片被用作《体育画报》杂志的封面。金蒙特踌躇满志,积极地为参加奥运会预选赛做准备,大家都认为她一定能成功。

她当时的生活目标就是得奥运会金牌。然而,1955年 1月,一场悲剧使她的愿望成了泡影。在奥运会预选赛最后一轮比赛中,金蒙特沿着大雪覆盖的罗斯特利山坡开始下滑,没料到,这天的雪道特别滑,刚过几秒钟,便发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事故。她先是身子一歪,而后就失去了控制,像匹脱缰的野马,直往下冲。她竭力挣扎着想摆正姿势,可无济于事,一个个的筋斗把她无情地椎下山坡。在场的人都睁大着眼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幕,心几手提到了嗓子眼。

当她停下来时已昏迷了过去。人们立即把她送往医院抢救,虽然最终保住了性命,但她双肩以下的身体却永久性瘫痪了。

金蒙特认识到活着的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奋发向上,要么灰心丧气。她下决心奋发向上,因为她对自己的能力仍然坚信不疑。她千方百计使自己从失望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去从事一项有益于公众的事业,以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几年来,她整日和医院、手术室、理疗和轮椅打交道,病情时好时坏,但她从未放弃过对有意义的生活的不懈追求。

历尽艰难,金蒙特学会了写字、打字、操纵轮椅、用特制汤匙进食。

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选听了几门课程,决心今后当一名教师。

想当教师,这可真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她既不会走路,又没受过师范训练。她向教育学院提出申请,但系主任、学校顾问和保健医生都认为她不适宜当教师。录用教师的标准之一是要能上下楼梯走到教室,可她做不到。

此时,金蒙特的信念就是要成为一名教师,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她的决心。

1963年,她终于被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聘用。由于教学有方,很快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她教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心不在焉的学生也很有办法。她向青年教师传授经验说:“这些学生也有感兴趣的东西,只不过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罢了。”

金蒙特终于获得了教授阅读课的聘任书。她酷爱自己的工作,学生们也喜欢她,师生间互相帮助、互相进步。

后来,她父亲去世了,全家不得不搬到曾拒绝她当教师的加利福尼亚州去。

她向洛杉矾学校官员提出申请,可他们听说她是个“瘸子”就一口回绝了。金蒙特是一个下了决心就不会轻易放弃努力的人,她打算向洛杉矾地区的90个教学区逐一申请。在申请到第18所学校时,已有3所学校表示愿意聘用她。学校对她要走的一些坡道进行了改造,以适于她的轮椅通行,这样,从家里坐轮椅到学校教书就不成问题了。另外,学校还破除了教师一定要站着授课的规定。

从此以后,金蒙特一直从事教师职业。暑假里她访问了印第安人的居民区,给那里的孩子补课。

从1955年到现在,很多年过去了,金蒙特从未得过奥运会的金牌,但她的确得了一块金牌,那是为了表彰她的教学成绩而授予她的。

是什么让金蒙特获得成功的?是坚定不移的决心。在常人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中,金蒙特用决心支撑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

“一定要记住,成功的决心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这样告诉我们。这位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肯塔基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的孩子,自幼从事体力劳动,成年后当过雇农、船夫、小商店伙计。林肯用身世证明了自己的话,证明了决心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