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全集)
3166700000008

第8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拉近彼此关系(7)

当孩子有霸道行为出现时,父母应先处于他的立场设想,试着了解他的心情。对孩子的霸道行为,勿过于迎合或敷衍,应当适时地给予辅导与纠正。从行为治疗的观点来看,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时,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孩子一旦受到肯定,心中便会意识到何事可为;而当孩子表现霸道行为时,则须给予辅导和纠正,孩子便能知道何事不可为。

2.培养和孩子讲理的习惯。

父母要学着每一件事情都要和孩子讲理,让孩子慢慢了解和接受。如果孩子年纪小,还不了解或听不入耳,父母也不必强求或过分期待孩子接受,因为孩子每天都在成长,随着他身心的成长,孩子会学得较为讲理。切勿“以霸治霸”,以免误导孩子,以为霸道可以解决一切。

3.内心慈爱,处理事情态度坚定。

父母事先可和孩子共同商定原则,让孩子了解和赞同,原则确定后,就要坚持且确实执行,父母不可轻易妥协。尤其在碰到危险的紧急情况、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时(例如触摸电源、热水等危险物品),则可用强硬的制止手段,立刻禁止这种行为,然后立即与孩子解释“不行”的原因;若孩子无法理解,不排除以“打手”的方式来禁止。

4.寻求长辈们的经验承传。

每一位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因此父母所用的辅导方法将因人而异,因此若能寻求长辈们协助,透过其经验承传,将能使父母在教导孩子时更得心应手。

5.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

霸道的孩子因只顾自己,不会考虑到人际关系,因此在孤单的环境里,霸道的行为会显得更为强烈。因此可多带孩子去参加社交,例如庆生会。在和别的孩子共同分享中,学习到施与受的关系,进而觉得没有霸道的必要,并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有不按牌理出牌的时候,惟有父母及早关心、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才是孩子最大福气!

⊙孩子不是风筝,是真实的有思想的人

〖场景再现〗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从小就失去父亲(母亲也在他年少时去世),童年十分凄苦。后来,他跟随老师学京剧,更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很小就没有像许多孩子那样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因此,大伙都说他是苦水里泡大的。后来,梅兰芳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享有国际声望的艺术大师。他有了家庭,也有了孩子。但是,尽管生活好了,梅兰芳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疼爱孩子并非体现在生活上的满足和给予,更应在心理和人格上进行塑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因此,尽管梅兰芳在社会上大名鼎鼎,但是,在家中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父亲。

当时,戏剧界流行子承父业,也就是孩子也要从小就像父亲一样学习演戏,长大去当京剧演员。但是,梅兰芳却不这样做,他极力主张父母不能为孩子选定将来的工作,而应充分尊重他们的天性和性格。而且,梅兰芳特别反对当时好多戏剧演员不重视孩子上学读书的陋习,主张首先应让孩子学文化。正是因为梅兰芳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因此,在他家中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就是全力地支持孩子到最好和他们最喜欢的学校去学习。并且,梅兰芳还特别注重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孩子独特的爱好和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孩子的性格,帮助他们确立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向。

他的长子梅葆琛生性稳重、乐于思考,于是,梅兰芳便为他在理工科方面发展提供条件,后来,梅葆琛果然考上名牌大学的建筑系,日后终于成为有名的建筑师。

二儿子梅绍武伶俐活络、形象思维发达,于是,梅兰芳便于抗战时送他去美国上文学系。后来,梅绍武早已是一位著名翻译家了,译有纳博科夫小说等重要西方文学作品。

梅兰芳惟一的女儿梅葆玥则沉稳娴静、温婉端庄,于是,梅兰芳便鼓励她大学毕业当了一名大学老师。后来,在梅兰芳的支持下她成为有名的京剧演员。

梅兰芳最钟爱的小儿子梅葆玖自幼心灵手巧,极具艺术家的潜质,加上嗓音和形象俱佳,真是继承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的最佳传人。但是,即使如此,梅兰芳也并不急于让他少年习艺,而是直到梅葆玖大学毕业才让他正式随剧团学艺。正因为此,今天,梅葆玖终于成为极有修养和独特魅力的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善于育子成才,经常有人向他请教培养子女的经验。每当此时,梅兰芳先生总是莞尔一笑,淡淡地说:“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

【深度诠释】

一旦为人父母,一个问题就摆在了面前:孩子的人生开始了,这一生我是该让孩子快乐,还是该让孩子成功?

“成功派”的观点是:人生就是要追求成功,没有成功谈不上快乐,为了成功,即使让孩子们先“痛苦”若干年也在所不惜。“梅花香自苦寒来”嘛!

“快乐派”的观点是:人生理当活得快乐,没有快乐的成功毫无意义,只要快乐,孩子没出息也无所谓。“我平庸,我快乐!”

其实,快乐与成功的关系远没有这样简单。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相容的,还是并列的。

有的孩子既成功又快乐,失败不能令他们沮丧,烦恼也不会妨碍他们继续追求成功。对这种孩子,既不必强调成功,也不必嘱咐他们去寻求快乐。有的孩子看来很成功,但是快乐的源泉过于狭小,完全寄托于练好妈妈让练的钢琴,那么一旦练不好,就有可能崩溃。对这种孩子,就不能过于强化狭隘的成功意识。

有的孩子潜力本来很大,但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过日子,这时候适当强化他的成功意识,或许能使他活得更充实,也更快乐。

有的孩子每天无忧无虑,学习也尽了力,但能力如此,这时家长若拼命逼他“成功”,则有可能使他既失去快乐,又失去他本来可能获得的那种成功,终成一个心灰意懒的失败者。

有的孩子只有成功才能快乐,有的孩子成功不成功都可以快乐;有的孩子只有快乐才能成功,有的孩子皱着眉头也能得到成功。世界是复杂的,孩子什么样的都有,想按一个或几个公式来塑造孩子,极不明智。“快乐派”和“成功派”家长都太急于“简化”真理了,他们很可能缺乏“因人施教”的耐心和水平,而这是一个优秀家长必备的条件。

大部分美国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有一种超然的包容和关爱,他们接受孩子的全部,包括缺点。他们不会强迫子女一定要去实现父母的梦想,而是让孩子在自己创造出的最大空间里,力所能及地发展。中国父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孩子的付出,要比美国人多得多。比如,中国父母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拿出自己养老的基金,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美国华裔家庭的孩子,几乎没有一家不惜血本地让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舞蹈、绘画、运动等等。甚至,上了美国名牌大学的华裔子女,如果选择了文科专业,比如历史、文学科目时,有的父母即刻出来威胁子女必须改学其他专业。

应该说,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美国父母爱子女,爱得比较超然,他们爱孩子的所爱,爱孩子的志愿、孩子的梦想,其中包括孩子的美中不足。

而大部分中国父母,是为孩子要实现自己的梦,而去爱孩子、管孩子、鞭策孩子的,更直接地来讲,中国父母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我要求的是这样,所以你要怎样怎样。美国父母和孩子之间,成长路上多为朋友关系,到了十八岁之后,更是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日子,就是孩子回来看父母,到餐厅一起用餐时,还会各付各的花费。然而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孩子像风筝一样,飞得再高再远,父母都不会放走手中的线绳。

【专家支招】

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文艺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别强迫孩子,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成长道理,具体的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

1.认知到成长不等于成材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成长与成材相等同,往往忽视成长、直奔成材,甚至将成材恶俗化,认为成材就是上高校。其实,社会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的,要做到人尽其才,而不是人惟高才。因而,孩子的出路并非只有一条:上高校。大量的专科及高职类院校同样是他们求学成才的去向。另外,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走上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成才之路。在谋生的征途中可以自学深造。这样的事例在广大城乡有着数不清的人在实践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世上千百行,行行出状元。

2.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对有能力冲击大学本科层次的孩子,要鼓励他刻苦学习。这一过程中应时刻告诫自己的孩子:人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能成为人才。而对于因各种因素无力冲击本科院校的孩子,作为家长更应该静心分析一下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切不可鲁莽心急、草率,放弃管教,也不能怨天尤人。要想有效地帮助他提升,一定要先仔细分析孩子学业成绩差是智力因素造成的,即由于基础差、接受能力差而导致跟不上班,或由于课文内容深、难,致使难以理解、消化吸收造成成绩不理想,还是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3.与老师配合一致,同时自己也要身体力行

家长应多与老师交流,尤其是与孩子的班主任老师配合好,决不能把孩子送入学校就万事大吉,等着拿高校录取通知书。孩子进入高中后,作为家长切不可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不管其思想品德及言行举止。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极大,而且现在的外部环境又是错综复杂的,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并不是很强,遇到挫折和失误如何对待,其父母亲的影响极为重要。

⊙正确理解、谅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场景再现〗

小燕的妈妈很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她找到老师诉说:“我和她爸爸都是6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根本不明白现在的小孩在想什么,我和她爸爸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是在和孩子的沟通、对她的教育上,实在太失败了。”小燕妈妈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无奈。

“我们都是从那个困苦的年代过来的,如今生活好了,把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这些不但得不到女儿的认可,而且她还经常和我对着干,我觉得这孩子真让人伤心。”小燕的妈妈提起自己的女儿眼圈红红的。

但是,和小燕交谈的时候,老师发现这个小姑娘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妈就会给别人讲,她多辛苦,我多不理解她,可她理解我吗?偷看我写的日记,不让我接男同学的电话,同学过生日,她又死活不让我去,整天唠叨我的不是,什么都得听她的,凭什么呀?我长大了,才不想被她牵着鼻子走呢。和家长有什么好交流的,结果还不一样?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听话的木偶。”小燕把这些话一连串地说了出来。

【深度诠释】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小燕和她妈妈的困扰很常见。一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视野更开阔了、自主意识更强了,不再像以往的孩子那样时时处处听从家长的命令。他们已经有了自己评判事物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角度。这些特有的标准和角度在他们同龄人之间心领神会,但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却是混沌一片、不知做何解释。一些家长渴望明白个究竟,随时随地都想监控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随时随地又想摆脱家长的监控。在监控与反监控的较量中,世代沿袭的家长的权威和地位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孩子们对于家长的一言堂的管教方式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觉得自己干嘛非得听你的。

而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一种与家长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话宁愿与同伴说,也不愿与家长说。对于家长的好心批评、劝导,他们动不动就反驳、对立,让一心爱他们的家长惊诧不已、心痛不已。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绝不止是个别人的偶然冲动,而是一种值得现代家长普遍关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