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全集)
3166700000066

第66章 培养情商,要从小开始(1)

⊙ 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偶像崇拜

〖场景再现〗

2003年6月21日,大连市一位崇拜张国荣的16岁少女自杀,起因是她妈认为马上就要考试了,没有给她买张国荣的CD碟,少女自杀后,母亲找到孩子的日记,她在日记中写道:“看到他,我不知哭过多少次。我喜欢他,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他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性格。他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悲都令我心动。” “我想他,哪怕一天看他一眼他的样子,我就满足了,”“在我的世界里只存在张国荣,我只为他而活。”

【深度诠释】

近几年来,青少年因为追星影响学业的现象很普遍,因为疯狂崇拜偶像而导致的自杀悲剧不断发生。

偶像崇拜是青春期的特征之一,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已渐渐脱离父母的羽翼,触角向外伸展,父母、老师不再是“伟大”的化身。而渐渐地有了新的“伟大”的标准。也许是容貌姣好,也许是地位卓越,可能是歌艺超人,也可能是机智不凡。一但某人的特质让青少年心仪、羡慕,他们便很容易献出全部的热情,将他当成学习、模仿或仰慕的对象,“人不轻狂枉少年”,可以称得上偶像崇拜的最佳诠释。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适度的偶像崇拜对成长中的自我认知有相当大的帮助,孩子还可能透过对偶像的模仿学习到一些正向的行为模式。

现今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变化极快,但每一轮的崇拜中,他们都那么狂热。何以明星的偶像生命并不长久,偶像崇拜现象的生命力却如是顽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寻自我。当他们或早或迟地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这种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性”。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的特点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现了。如果明星能够有足以让他们佩服的表演,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代替了父母,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们是“二流”的追星族。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们属于那个团体。所以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生日、星座和爱好。

客观地说,崇拜偶像能满足某些心理需要,对成长有一定的好处。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减弱,但自身还未真正成熟,所以需要有新的参照和学习对象。由于娱乐明星外貌或才艺出众,而且总处于大众关注的焦点,显得很风光,所以很容易成为青少年追随和模仿的对象。崇拜偶像也有一定的情感寄托作用。青少年逐渐脱离对家人的感情依赖,但是青春期情绪波动不稳,仍需要有外在的情感依托和情感表达对象。对偶像适度的追随和模仿,有助于使青少年确立自我认同,宣泄和平衡情绪,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而且,欣赏喜爱的影视歌作品,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每个人或轻或重都当过追星族。

大多数孩子的“追星”仅限于收藏几张他喜欢的“星”照贴在床头,听该“星”演唱的磁带、碟片,或偶尔花钱买票听该“星”的演唱会,搜集该“星”的一些生活资料……如果仅限于这些,做家长的不应横加干涉。孩子紧张学习之余,听听流行歌曲,让生活丰富多彩些,有利于健康成长。

但是,追星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行为,容易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出现极端、冲动甚至疯狂的情绪和行为,危害身心健康,拖累家人。所以在肯定崇拜偶像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该防止崇拜偶像走火入魔。

【专家支招】

研究发现,有些人年少时选择具有领导能力的人做为偶像,他们长大后比一般人更能承受责骂、父母离异甚至绝症的打击。可见,为孩子选择偶像有多重要。其实,孩子生命里的第一个偶像大多是自己的父母,其比例可达82%,为人父母者真该小心身教。

有乐观的父母才会有开朗的孩子,不论你是热爱工作,还是待人热诚,孩子都会全盘模仿,并会以你所拥有的办事效能、技巧、成就甚至体能作为榜样。可能你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在行,但你待人接物的态度,你的理想、志向、信念都是献给孩子的最丰厚的礼物。

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并开始独立,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也会有所转移,新目标可能是祖父母,玩伴的父母,家庭医生,老师,书中和电视里接触到的人物等等。此时,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模仿这个特别人物的正面行为,不妨多安排些聚会的机会,让孩子与他的偶像多多接触。

那么,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对待偶像呢?

1.要让孩子明白偶像只是在某个方面很杰出,其他方面也很普通。可以引导孩子主动说出自己偶像身上的不足,比如他的发型、服饰、表情、习惯动作、口头禅等等。同时要帮助孩子学会分析,用理智来面对明星。让孩子清楚认识到明星也是人,他们一定也有许多缺点,不是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每一种行为都是美的。

2.帮助孩子看到明星的艰难。有意引导孩子多向思维,不要一味批评,不要激化矛盾,应学会支持孩子对的一面,指出片面的地方。告诉孩子,明星的成长历程也有勤奋、有辛酸,要看到他们鲜花掌声后面踏实的努力。

3.要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帮助孩子把注意力从偶像身上转移到其他活动中,比如运动、书画、音乐等。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指出,大多数心理疾病的原因都是“精神交互作用”:对某些片面信息注意越多,越容易把它看得很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当从许多活动中都能得到乐趣时,就不容易执着于某一种乐趣。而且当某种活动受到挫折的时候,还能从别的途径获得乐趣,从而保证心理状态不失去平衡。

⊙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场景再现〗

场景一:雯雯的妈妈每天早上给雯雯穿衣服时都被她气晕头。因为雯雯每天一早穿衣服要自己选,而且选的衣服经常跟天气相差太远,如果你不满足她,她就大哭大闹。六一节那天,老师说要统一定制服装,雯雯就每天问“今天老师要给我们穿新衣服吗?”等到发服装这天,老师告诉小朋友“只能试一下,要等到表演时才能穿。”可雯雯就不听,妈妈知道她会这样,还专门让老师单独给她讲了一遍,可还是一回家就忘,想穿新衣服,就开始跟妈妈闹。

场景二:孙先生最近很苦恼,他是一名普通职员,家庭收入有限,但他儿子却特别爱穿名牌,衣服、鞋子,甚至连书包都要名牌产品。给他买吧,力不从心,不给他买吧,儿子又吵闹不休。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孙先生说,每次拒绝给儿子买名牌产品时,儿子都要反驳说,他们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穿名牌、用名牌,凭什么自己就不能拥有呢?儿子的反驳让孙先生无言以答,他觉得很为难。

【深度诠释】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同蚕休眠、蝉蜕皮、蛹变蝶,是一个脱胎换骨、自我认知的过程;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美,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追求独立自主和完善自我的必要成长过程,而并非学坏。青年男女进入青青发育期后开始出现关心自身的美、关注异性身上的美的心理,是性审美心理的一种体现。

孩子从懂事起往往就有种种爱美的表现,但爱美心理的真正觉醒,并鲜明地表现在行为之中,是伴随着性的日益成熟而来的。追求自己更美一点,表现出对自己的美的欣赏与喜悦,表面看来好像只是为了自己,其实深埋在这种表象后面的本质却是为了他人,特别是为了给异性欣赏。

尽管有人打扮自己有引起别人注意的明显意图,有人则只是一种潜意识,其本质是一样的。对自身美的关注与追求所体现的爱美心理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性审美意识,对异性美的关注与追求所体现的爱美心理,则更为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这种意识。对自身美的关注与追求正是为了吸引异性从而达到对异性美的追求,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都体现了爱美心理的性审美特征。因此,随着性成熟而觉醒起来的爱美心理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规律的正常心理。

至于女孩子或者是男孩子在一段时间爱打扮是正常的,因为对异性好奇和感兴趣,希望吸引别人对她(他)的关注,有一种特别的表现欲,希望大家关注她(他)。其实,现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很“爱美”。可是,他们的审美观常常出现偏差。在他们眼里,时下流行的就是美。于是,在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龄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去效仿、跟风。他们上身穿校服,下身穿着运动裤,腰间挂着几根金属链。原本好好的头发,非要弄得像乱草一样。

如果女儿只是尝试用妈妈的化妆品,或者儿子换了一种新潮的发型,你大可以把这种现象当做普通的爱美之心,并对她(他)进行小小的肯定。如果反对孩子的某个装扮,就应心平气和地和她(他)讲清反对的理由。千万不要拿出家长权威,居高临下地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

但是如果孩子迷恋奇异的装扮,狂热的追求名牌,这就要正确的引导了。

孩子爱穿名牌,主要出于两种心理:一是显示自己身价。名牌服装不仅在审美情趣上要高出普通服装,在价格上更要高出普通服装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许多孩子都把穿名牌服装看做显示自己家庭经济实力和审美水平的标准,似乎只有穿上了名牌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二是从众心理作用。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并不是从一开始设计出来就成为名牌的,而是经过人们多年的使用之后得到认可,才在公众中树立起一种稳定的信誉和牢固的地位。孩子们看到某些明星穿名牌,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便产生了想穿名牌的念头。这两种心理都是不够健康的,攀比心理会分散学习精力,从众心理是盲目的,而且都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父母要耐心教育孩子克服这些心理,让孩子对名牌有个正确的认识。

【专家支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体验美的开拓者。父母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走进孩子的审美标准

不要总是说孩子不听话,因为你们不了解孩子。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连他们正常的心理发育都不了解,很难因势利导;出现问题之前,要有预先的防备或者是提前的教育就很难展开的。要做新世纪的好家长,不要以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旧观念教育孩子,因为新世纪信息量是很大的,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对信息的接受跟我们小时候相比是天壤之别的,社会改变了,我们为什么不跟上,否则无法教育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容易产生审美标准上的分歧,这应通过讨论、比较、相互沟通来解决,而不应将家长的认识、观念强加给孩子。

2.告诉孩子你的底线在哪里

孩子们在青春发育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身体,里里外外,都在变化,他们经常想知道他们的真实自我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十几岁的孩子要有敞开诚实的交流。对你孩子的选择表示尊重也很重要。同时,在你真正尊重他的选择的时候,你还需要和孩子有坦诚的交谈,谈谈底线责任问题,让他知道什么是你能容忍的,什么是你不能容忍的。谈话可以包括各种不同的话题,这样他就不会觉得你只针对一件事,也让他告诉你什么是他能容忍的,什么是他不能容忍的。

3.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偶尔给孩子买一些名牌产品,而对于过分迷恋穿名牌的孩子,家长不要轻易“投降”。有的孩子由于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便又哭又闹,甚至以不吃饭、不学习相威胁。家长们在又气又恨、又怜又爱的心情下常常会做出让步。这只能助长孩子的高消费心理和一意孤行心理,使他们得寸进尺。因此,家长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向孩子妥协。

4.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

许多孩子从小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不知父母辛劳之苦,更不知道家中每月的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余额多少,对于父母每天要付出的劳动更是不了解。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参观一下,让他们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以及工资的来之不易。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记录家中收支情况,使孩子了解家中的消费水平。即使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也要教育孩子懂得节俭,这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5.避免诱发孩子的名牌心理

孩子心中的“名牌热”,有些可能是父母无意识诱导的结果。他们无非认为父母给自己买的衣服贵就是名牌。而父母往往有意无意说些推波助澜的话,比如这是什么牌子的,穿了就是漂亮等,使孩子有了胜人一筹的优越感,更有可能让孩子滋生炫耀心理。因此,身为家长,平时不要过多谈论名牌,也不要炫耀和过分追求。

作为家长要承认你的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她)的选择,赏识孩子装扮上的长处,哪怕这种选择与你所希望的不同。

当然也要帮助孩子理解青春自然美和修饰美的区别。告诉孩子“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关键是大方得体、适应场合。

⊙ 鼓励孩子多与老师交心

〖场景再现〗

有一位表现积极、工作负责的体育委员,在一次体育课外活动中,体育教师没有认真听取他的合理化建议,武断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挫伤了这位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使他对体育教师产生了对抗心理。具体的表现是:情绪低落、孤僻,对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负责了。

这位学生的这些变化未能引起体育老师的重视,致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上体育课时这位体育骨干不光是消极对待学习,还偶尔故意犯些小错误。每次犯错误后,体育老师都采用简单的方法处理,有时是粗暴的批评,有时是不闻不问,后来干脆撤消了这位同学的体育委员职务。

职务被撤消后,这名学生的情绪更是一落千丈,上体育课总是迟到,甚至旷课,后来产生严重的体育“厌学”心理,干脆再也不参加体育活动了。

【深度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