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全集)
3166700000037

第37章 心理健康很重要,培养孩子阳光心态(1)

⊙孩子很是自卑,你该怎么办

〖场景再现〗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爱神阿佛洛狄忒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深度诠释】

也许你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登不上大雅之堂,或者因为家庭拮据变得郁郁寡欢,其实这些都是青春期的自卑感在作怪。

因此,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和统治,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态度。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越来越关心自我,越来越密切地注视自己,很自然地就常常拿自己与周围人比较,很想肯定自己,处处能赶超别人,使别人能对自己刮目相看。正是在这样的人与人的比较中,个人很容易判断出自己与别人的上下高低,这虽然有着促人奋进的积极一面,但由于青少年常常情绪化,看事物很容易以偏概全,一旦在比较中感到自己与别人距离过大,或是比较之后通过自己努力还是达不到愿望的时候就会产生挫折感,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变得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心理。每个人产生自卑感的根源并不一样,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一、生理上的原因。一个人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有些女学生常因为自己长相不够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苦恼、自卑;还有的女学生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汗毛重,或者脸上长有几颗雀斑、一颗痣而感到自卑。男学生中,因为身材不够高大、魁梧而感到自卑的也大有人在。至于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人,如聋、哑、盲、肢残等等,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普遍了。

二、性格上的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够,容易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有的人易烦躁、焦虑,无法安下心来学习做事,他们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样,但性格与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为此他们自我烦恼,并深深自卑。

三、成人的贬抑性评价。父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因此,父母亲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产生自卑感。

四、个人生活条件不尽如意。有的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感到自己不如他人;有的因为父母亲职业问题而感到自卑;有的因自己没考上重点学校或不是重点班的学生而感到低人几等;有的因自己家住农村而从不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家庭的情况。

五、实践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这是导致自卑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失败和自卑,往往如影随形,互为因果。失败可以引起自卑,自卑又会增加失败。所以,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自信心会日益销蚀,而自卑感也日益严重。

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他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而实际的自我又有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主观的自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则是一种客观的自我。如果主观的自我远低于客观的自我,那么这个人就是缺乏自信,他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当某种能力与缺陷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这种自卑感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自杀等。

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又会显得更为敏感,因自己一事做不成,就怀疑自己,自尊心、自信心很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学习上,成绩和智力比不过同伴时就常常无法坦然接受现实去踏实学习,而是显得急躁、压力重重。对体貌上的自觉不够理想也常常让他们滋生烦恼,有时身体的急速成长常常使他们不知所措,如觉得自己太胖,太高、太矮,眼睛太小等等。所以说,自卑感更确切地说其实是一种信心不足。

如前所说,成人的贬抑性评价,是使孩子产生自卑感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因此,父母亲要注意不要轻率地评价孩子,尤其不要随意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给以褒扬性的评价,即表扬和鼓励。

目前看来,在青少年中主观随意虚构而造成的自卑感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主观虚构的自卑是指对他人根本不曾留意或不曾觉察的事情,自己胡思乱想、疑神疑鬼,怀疑别人对自己态度冷淡,鄙视自己的缺陷,看不起自己等。因此,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要让孩子被主观臆造的自卑感所困扰。

【专家支招】

家长如果想要帮助自己的孩子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么就请认真看下面的提示。

1.对孩子微笑,并让孩子对自己微笑

在微笑中我们能吸取失败的经验,轻轻松松地迎接下一次挑战。你可以微笑着告诉孩子,也让孩子微笑地告诉他自己:“一次失败不能证明全部失败,只有放弃尝试才必定失败。”

2.努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是失败的俘虏,不战自败。所以,要经常让孩子保持一种信念:“我也能!”、“我行!”、“不信,做给你看!”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消除自卑的莠草。为了增强自信心,可以有意识地、实事求是地把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列成一张表,以便时时提醒孩子。

3.确立合乎实际的目标,注意自我激励

自卑往往是由于失望而产生的,而人的失望情绪又与人对某件事的期望程度相关。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目标未达到而产生的失望程度也越深。因此,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操之过急,目标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于受挫。如果目标本身较大较高,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子目标,这样就易于打胜仗,而每次成功都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

4.拓展孩子的交往圈

自卑的孩子多数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自卑者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会变窄变小,只能翻来覆去在某几个问题上转,加上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而在与人积极交往的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性格就会变得开朗。此外,通过与人交往,就能正确认识他人的长短处,并通过比较,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从中模仿他人的行为,减少自卑感。

5.剔除孩子的消极用语

留意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经常使用一些消极性的自我描述用语,如“我就是这样”、“我天生如此”、“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如果他们总是把这些消极用语挂在嘴边,就只能使他们更加自卑。帮助孩子把这些句子改成“我以前曾经是这样”、“我一定要做出改变”、“我能行”、“我可以试试”、“这次会成功的”,并且要经常让孩子对自己说或写下来贴在孩子房间的床头和书桌上。

6.引导孩子学会“扬长避短”

对那些让孩子自卑的而经过自己努力后仍难以有大的长进的方面,就让孩子放弃它,并有意识地积极寻觅并发展自己的优势,用精力与时间去培植它,让这方面的成绩辉煌起来。而与人交谈和交往的活动中,要让孩子尽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话题与活动项目。这样不仅有话可说,甚至滔滔不绝,充分显露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体验到“我能胜任”的愉悦感。这样也会让孩子因此而自信起来,以达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效。

⊙孩子遭遇挫折,你该怎么办

〖场景再现〗

小刚读五年级,一天放学回家,一直闷闷不乐,临睡前才将一张考了78分的卷子让妈妈签名,两天前类似的卷子他得了98分。妈妈边签名边问原因,小刚不吭声。一连两天,小刚情绪低落,第三天晚上,妈妈问小刚,是不是考了78分不高兴?小刚仍不作声。妈妈继续追问:“你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能讲给妈妈听吗?”小刚答道:“讲给你听有什么用,反正我现在不想上数学课,我也学不好数学。”妈妈听了此话很是吃惊,忙说:“有些事妈妈不一定能帮得上忙,可已有了不高兴的事,放在心里会越来越不开心的。讲出来可能心情会好些。”小刚突然提高了嗓门说:“妈妈你知道吗,我考了78分,老师让我站在黑板前,说让我头脑清醒清醒,全班同学从此会认为我是差生,是笨蛋。”

听了小刚的话,这位妈妈感到老师的方法似乎有点不妥,这件事对儿子来说是个挫折,一旦战胜这个挫折,孩子会更成熟一点,于是,她向儿子提了几个问题并帮助他分析。

那晚,母子俩谈到11点,最后儿子说:“妈妈,现在我心情好多了,我会改掉粗枝大叶的毛病,明天上课好好听,把这两天的损失补回来。”在向儿子道晚安时,这位妈妈加上一句:“今天我比见你拿了100分还高兴。”让儿子体验战胜挫折的乐趣。

【深度诠释】

看看你的孩子是否有以下几种反应,如果回答为“是”,那么你要小心,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正在受到挫折的折磨。

(一)焦虑。常常表现出烦躁不安、厌食、失眠、健忘、喜怒无常等征候,伴有恐惧和不安的表现。

(二)直接攻击。对准引起挫折的人或物直接发起攻击,如怒目而视,开口骂、动手打,以解心头之恨。

(三)间接攻击。撕本子摔文具或在同学中间无端地发泄,把攻击目标指向了与产生心理挫折毫不相关的人或物上,寻找“替罪羊”。

(四)冷漠。表面上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实际上是个体内心在压抑着愤怒情绪。

如果将幸福、欢乐比作太阳,那不幸、失败、挫折就可以比作月亮。人不能只企求永远在阳光下生活,在生活中没有失败挫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家使用挫折一词来指人们不能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形,简而言之,你希望得到某种东西没有得到,这就叫挫折。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哀叹自己为什么那么倒霉,总要遇到不如意或是失败,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只是有大有小而已。可能许多孩子都曾学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得付出代价,而遇到挫折和失败是所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遇到失败或是挫折并不可怕,关键的是你如何对待挫折,不能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而受到干扰致使个人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因为人的目的和需要不同,同一种活动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造成不同的主观的感受。比如,如有的孩子对自己要求不高,考试只要能及格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孩子不达到高分就觉得没有考好,就会有失败感。

一般认为挫折给人带来的只有灾难、失意和无情的打击。事实上,挫折对个人来说,也具有“利”和“弊”两重性。“利”者,它能够引导人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增长才干,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弊”者,它使人内心痛苦、情绪紊乱、行为偏差,甚至引起种种疾病或轻生的举动。对挫折的两重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挫折面前采取理智的、积极的态度。

产生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任何具体的心理挫折,应具体地分析其产生原因,但就一般而言,可以归纳为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

(一)客观原因。

一般来说,来自自然因素的心理挫折不是主要的,由社会因素而造成的心理挫折往往对人的影响更大。社会因素主要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人为因素的限制和阻力,例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对某些课程缺乏兴趣等等都是心理挫折产生的社会因素。

中学生处于思想尚未成熟阶段,对于挫折缺乏心理准备,也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对,因此社会因素所致的各种挫折,对学生个体行为所发生的影响很大。

例如有位学生,初中阶段一直是优等生,但上了高中后,尽管自己仍很努力,成绩总是不理想。父母亲望子成龙,整天没完没了地唠叨,给他增加了很大压力。临近高考时又因报志愿与父母发生了冲突,一气之下,他没有参加高考,放弃了升学的机会。

这充分说明,来自社会因素所致的各种挫折对于尚未成熟的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主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看,由于个人的容貌、身材、体质、能力、知识等条件的限制,使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不能达到而产生挫折。

例如有的女学生梦想当空姐,飞向蓝天,但由于自身条件不够,所以,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心理挫折就主要是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另外,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动机要求,当个人欲望与国家或集体利益、与社会道德标准发生矛盾时,内心也有可能产生挫折,这种挫折主要也是由于主观原因引起的。

【专家支招】

1.告诉孩子你也曾经受到挫折的困扰,将孩子的心态平稳下来。

将自己的挫折故事讲给孩子听,不但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在所难免,还能让孩子将自己的挫折感受以及原因向父母亲倾诉,达到沟通的目的。让孩子清楚地了解到:每个人由于自己能力的限制,客观条件的限制,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总是成功的,挫折的确在所难免。因此,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让他懂得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怜自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于是一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

2.理出受挫的原因。

既然挫折在所难免,那么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重要的就是帮助他学会清理思路,也就是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之后就要考虑下一步怎么办,然后重整旗鼓,为下一次挑战做准备。

3.不要否定孩子,也不要让孩子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