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全集)
3166700000027

第27章 可以批评他,但是别非打即骂(4)

(3)保护自尊。批评孩子不可用易于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恶语,如“蠢货”、“没出息的东西”、“不要脸的玩意”等。另外,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尤其对那些较敏感的孩子。

(4)适当鼓励。在孩子接受了批评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他的积极行动,不可置之不理。

【专家支招】

当孩子犯有过错时,父母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父母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1.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2.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4.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转嫁于人的错误。

5.正面引导

有些父母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尽是挖苦讽刺。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是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孩子好的行为。

6.父母要相互配合

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消,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以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

如何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恰当地批评可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只谈眼前,不翻旧账,做错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

〖场景再现〗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

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颂。

【深度诠释】

我们很多家长为了鼓励自己的孩子认真复习考出好成绩,便许下种种诺言,诸如考得好或名次进几名,给与物质奖励,家长的愿望是好的,都希望孩子有所长进,但这一行为潜伏的弊端是无穷的,值得家长慎重。

如今有些家长是做生意的,经常在外,没时间管教孩子,给孩子一个物质刺激,促进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惟孩子是听,只要学习什么条件都答应。这些学生往往在班上成绩处于下游,学习习惯不好,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当然,为了得到奖品,有的学生经过努力暂时进步了几名,而有的学生为了奖品铤而走险,做出了许多考试违纪行为,有的学生得到奖品后,往往玩物丧志,成绩又直线下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事与愿违的后果呢?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研究成果正能解释这一问题。1971年,爱德华·德西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解答一组有趣味的智力题,不动脑筋还难以回答。德西把被试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同时在不同的教室进行。实验组的学生每做完一道题便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做完后无任何奖励,隔一段时间后所有学生休息一会儿,被试学生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观察发现,控制组的学生继续解题的人数明显多于实验组,时间越长,这种反差就越显著。由此,这位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此时的最好奖励办法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和交流。因此,在德西的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趣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解出难题又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此时如果给学生以物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这一结果显然与家长的初衷相去甚远。

德西的实验结论对我们改进教育方式很有启迪,作为一个家长,首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和乐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成长中的下一代,尤其一些经商的家长,总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但在教育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做会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在学习上怕吃苦,干任何事和利益挂钩,在集体里无服务意识,怕吃亏,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中华民族美德中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不仅不具备,就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达不到。再者,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孩子的学习有利的,诸如买书或体育器械,对他的心身健康有帮助,如果奖励一些诸如手机一类的东西,便于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以此在同学之间炫耀,在学生间引起攀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良影响,有些学生上课铃声不断,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秩序。就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学生也是不准带手机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学生如有不当的东西带进学校,如手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相比之下,我们也没收,但没收后要求学生家长来校认领。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认领时还跟老师说,你们学校管得太严了,现在都啥时代了,俺孩子在初中就给他买了手机。我们的道德教育效率不高,家庭教育的偏差难辞其咎。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孩子的父母便是在孩子诚信人生中播种的人。

【专家支招】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以后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一愿望能不能实现,就看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什么,更要看我们是怎样做的。

1.将分数和金钱区别开来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既要严格,也要切合实际,不能用金钱做砝码来换取优良成绩。这种刺激不但不能激励子女学习,反而会将子女引入金钱至上的误区,这种“高薪”教子,未必换来子女成“龙”。因此,我们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富有,不给子女铺就现成之路,而是让他们从小就吃一些苦、受一些挫折,使他们从小就确立正确的理想道德,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适应社会的本领、战胜困难的勇气。

2.家长如果向孩子许了诺,到最后就一定要兑现

对于一时不能兑现的,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不能兑现的原因,取得孩子的理解与信任,并约定兑现的时间。家长如果遵守诺言,那么自己的孩子才能学会守信。

3.应该提醒孩子对诺言的责任,许诺前要三思,并且及时提醒孩子兑现诺言。

孩子的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从小给孩子以严格的守信教育。切不可因为被许诺的人似乎也不在意,就对自己的诺言放任自流。因为如果多次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认为不守信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就会轻视诺言。

⊙要避免对孩子的“语言伤害”

〖场景再现〗

场景一:5岁的丹丹不小心把杯子碰倒在地,妈妈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这么蠢,真是个笨蛋、傻瓜,一点用都没有……”

场景二:6岁的小静贪玩,不好好练琴,气得妈妈经常说:“孩子,爸爸妈妈多不容易,挣钱给你买钢琴,还付学费,你一点不争气,一点都不像其他小孩那么乖、那么聪明。你不好好练琴怎么对得起我们?”

场景三:洋洋不愿学画,爸爸哄他说:“洋洋乖,你好好学画,爸爸给你买玩具,否则什么也别想得到。”

场景四:明明数学考试得了73分,比邻居家的东东少了25分,气得明明妈妈一直唠叨:“你看人家东东考了98分,你怎么就不如东东,也考个98分让妈妈高兴高兴?父母辛苦挣钱就换来你考这点儿分?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笨儿子?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

场景五:一个学习不太好的女孩跟爸爸说:“我今天考了100分。”爸爸问:“哪门课考了100分?”女儿高兴地回答:“自然课。”爸爸的表情一下子就变了:“走开,走开,我看见你就烦,自然算什么玩意儿,你有什么好得意的,真是没有出息。”

【深度诠释】

提起对孩子的伤害事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被人抢劫、勒索、欺负、性侵害以及被家长或教师体罚,等等。但是,孩子们怕的“软”伤害常常被人忽视,如软性的“语言伤害”。“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近年曾公布了一项内容为“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这个调查是针对校园伤害而开展的,但对于家长来说,同样要予以重视和反省。因为对孩子们来说,“语言伤害”不仅来自学校,而且也有来自家长的。美国一权威机构对1万名0~10岁的孩子进行跟踪调查,最后发现,对幼小心灵伤害最大的是来自父母的“语言伤害”。这种情况在我国也较为普遍。

经常遭受“语言伤害”,孩子的心灵就会扭曲,即使成年之后也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社会。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要对不良语言的严重后果予以高度关注,不要以为区区几句过头话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气急之下就口不择言地说许多剌激孩子的话,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却浑然不知。要知道这种心灵的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亲近的朋友”,切不可成为这样的伤害者,让孩子感觉“最亲近我的人伤我最深”,因而疏远、躲避家长。

【专家支招】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的“语言伤害”,并不是件难事。

1.要清醒认识到“语言伤害”的严重程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2.多鼓励孩子,采用积极性语言教育孩子,时时刻刻注意不对孩子说伤害他们的话,尤其是在“恨铁不成钢”或气急的种种情况下,更要保持理智,控制好情绪,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3.讲究批评的艺术,要以提醒、启发来代替指责、训斥。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使孩子有更努力的动机,用“没关系,慢慢来,尽力而为”帮助孩子调整焦虑、紧张的情绪,等等。

4.做好自我调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是语言,功效却截然不同。家长们若要科学地教育孩子、关爱孩子,就该多用“良言”,禁用“恶语”,以免对孩子造成“语言伤害”,酿成无法挽回的过错。家长朋友,为了孩子,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吧。

我们建议你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来开头:“你看上去非常生气。”或者“我知道你不高兴,但这样的事情总是难免要发生的。”

⊙父母对孩子教育时要保持一致性

〖场景再现〗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写贾政因宝玉“不肖种种”,“笞挞”宝玉,王夫人上前阻拦:“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接着,贾母出来进逼:“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逼得贾政只得跪下,又检讨、又保证:“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可见,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出现分歧,从古到今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所以才有“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深度诠释】

幼儿思维的一大特点是缺乏主见,易于服从。他们“迷信权威”,任何长辈包括父母、老师等,在他们心中都享有很高的权威,所以这时,如果父母的教育一致,是易于使孩子接受的。反之,如果父母意见有分歧,而且这种分歧是公开化的、让孩子一目了然的,那么就很影响教育效果了。孩子本身还不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如果父母意见不一,孩子无所适从,很自然地倾向于保护他们的一方,那么持正确观点的父(或母)一方所做的努力也就完全无济于事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没有两个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感情深厚的夫妻。在对孩子的培养问题上、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种种生活琐事上,父母双方的观点也不能永远保持一致,即使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也可能在具体问题上不一致。例如,父母都愿意孩子吃得好,但有时会因为给不给孩子吃肉而发生争执。小孩子在这个时刻,真所谓“处于两人之间,难以为人了”。

父母对孩子教育时一致性很重要。如果不一致,可能使你们大量的心血大打折扣,甚至付诸东流。

1. 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

父母教育不一致对孩子造成的最严重、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会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爸爸说要往东,妈妈偏偏说往西,令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