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与幸福呈低相关度,研究表明,富有的人只比普通人稍微幸福一点。而亲人的离去,配偶的死亡,对人的幸福影响长达7~8年。
2.你知道乐观的奇妙吗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悲观的,但他们倾向于认为别人比自己乐观。乐观的人寿命更长。赛利格曼测试了70个心脏病人,在17个被测试为最悲观的病人中,有16个没有经受住第二次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了,而19个被测试为最乐观的人中,只有一个人被第二次心脏病的发作夺去了生命。乐观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研究表明,具有乐观性格的人在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中,往往是销售业绩冠军。乐观的小学生将来很少得抑郁症,走向社会后,在工作成绩和社会地位方面均超过悲观的人。乐观可以通过教育而形成,一个悲观的人通过心理训练可以转化成为乐观的人。
3.五岁女儿播下的“积极”种子
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数月后的一天,与五岁的女儿在园子里播种。他的女儿叫尼奇。赛利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的著作,但实际生活中对于孩子并不算太亲密,他平时很忙,有许多任务要完成,其实种地他也只想快一点干完了。尼奇却手舞足蹈,将种子抛向天空。
赛利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当然可以。”他回答说。“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赛利格曼产生了一种闪电般的震动,仿佛出现了神灵的启示。他认识到,是尼奇自己矫正了自己的抱怨。
这一天改变了赛利格曼的生活。他过去的五十年都在阴暗的气氛中生活,心灵中有许多不满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成为心灵的主导。
继而,赛利格曼将这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定义为积极心理学。
4.积极正是一种爱
积极一词很容易令人产生误解,其实积极的意义是相对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结果和最后结局,积极是一个行为过程,包括过程的体验。
积极与个人处境有关,是指个人选择一个最能适应的环境和发挥了最高潜能的行为,是一个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了极限而问心无愧的人生态度。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和一个处于创作状态的作家,虽然所面临的人生状态如此不同,但在积极状态上会是一样的,他们都可能是积极的。只不过前者是与疾病作斗争而感受到生命的勇气,后者是陷入创作高峰体验而感受到生命的激情。两者之比,没有量的规定,但在质的规定上是一样的。
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构建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等方面。
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积极的人更喜欢和别人交朋友,而不是独处。他们愿意主动接触生人,愿意为他人捐钱,更具有利他主义精神,更关心周围的人,很少考虑自己的利益。积极的心理素质可以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这个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
人生总有酸甜苦辣,尝遍又何妨
人生在世,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却要经历各种好事、坏事,尝遍酸甜苦辣。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是有苦有乐的,是丰富多彩又艰难曲折的,就像白天与黑夜的互相交替一般。快乐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快乐的人连路边的鸟儿都在为他歌唱,花儿都似专为他开放。痛苦时,万念俱灰,睡梦中也在流泪。
人总是避苦求乐的,都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满酸甜苦辣,快乐和痛苦本是同根生。当我们快乐时,不妨留一片空间,去接纳苦难;当我们痛苦时,不妨想到往昔的快乐。
心往好处想才能帮我们冲破环境的黑暗,打开光明的出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人生乐趣。在困顿、苦难面前,一味哭丧着脸,除了磨掉自己的锐气外,是不会赚到任何同情的眼泪的。只有颤抖于寒冷中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也只有从痛苦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才会深深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像火车过隧道,即使在黑暗中,也要看到前方的光明。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而对同样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心往好处想,看到的自然是星光满天、一片光明。
人生的道路虽然不同,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有快乐也有痛苦,就看我们能不能心往好处想。
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病入膏肓,仅剩数周生命的妇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坏到了极点。蓝姆·达斯去安慰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快乐度过剩下的时间呢?”
她刚对妇人说这句话时,妇人显得十分恼火,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着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我一直都在想着怎么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她略显高兴地说。
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这一个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阵子幸福多了。”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妇人学会了心往好处想,所以便能在离开人世前仍能感到一丝幸福,快乐地合上双眼,想信她死后能进入天堂;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样,一味想死,那只能是痛苦地离开人世。
不论何时,不论何事,只要仍在人间,就要心往好处想。人生可以没有名利、地位,但必须拥有美好心情。心往好处想,会让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到温暖。要掌控好你的生活,就要拥有一颗平常心。
既要放得下,也要拿得起
人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拥有很多东西,同时也会失去很多东西。失去了就失去了,不要眷恋,要舍得放下。
放下你的钱财。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为非常潇洒的“放”。
放下感情纠葛。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感情方面放得下,可称为理智的“放”。
情感上的创痛是只有自己运用智慧去医治的,而医治这种创痛的对症之药就是先建立起自尊和自信,然后用最大的努力去把那烦扰自己情感的记忆从心里连根拔去。
当然,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过,有一句很具哲理的话,我们应该时常记住:“并非你不能忘记,而是你不想忘记。”这句话对那些明知往事如烟不堪回首而偏要去回首,使创伤不易平复的人,可以说是一句绝顶透彻的提示。
如果你时时放任自己去追念那已经失去了的,徒劳无功地惋惜、痛悼,那就只能使伤口不易愈合。但假如你明白你之所以念念不忘,是因为你不想忘记,是因为你下意识地享受那点痛苦,那你就得承认这是咎由自取。
假如你肯坚强起来,拿出勇气来面对现实,你就可以发现有些事其实是我们自己过分地夸大了它的重要性,有些人是我们过分渲染了他的优点。我们往往在失意的时候,面对着这堵失望的墙壁,固执地不肯离开。我们时常以为自己费了很多力气,走上了一条不通的路,因而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更多的力气去另换一条路走了。
其实只要你的脑筋稍稍活动一下,略微移动一下脚步往后退一点,你就可以发现,你周围还有那么广阔的世界,这世界并不因任何人一点小小的不幸而停止活动。而且你会发现,世界上除了这条倒霉的死路之外,还有很多光明平坦的大道好通行。
放下名利。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放下烦恼忧愁。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以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为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
古人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其实,人生也不过如此,说来说去,自己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关键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态度。人要活得开心快乐,就要听由自己的感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既能“拿得起”又能“放得下”,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