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战胜自己大全集(超值金版)
3164000000046

第46章 聚焦自我——将精力集中在一个焦点上(1)

追求某方面的长处,并发挥这方面的长处,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事实上,一切关于“完人”或“成熟人格”的言论都掩盖了对人类最特殊的才能把自己的所有禀赋全部用于一种活动、致力于某方面的工作、取得某个领域的成就的能力的严重蔑视。换句话说,这也是对卓越的蔑视。人的卓越只能体现在某个领域或最多体现在少数几个领域。

精英总是善于将长处化为成效。

哈佛大学的D·伯恩斯教授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几乎所有成功者都有的一个共同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或不论是从事哪一个行业、担任什么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他对自己擅长的工作的专注和投入,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和代价,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实。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家嘎纳(H·Gardaer)教授的多种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八种;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每个人的智力都有所特长,如有些人的语言智力水平很高,但他(她)的逻辑/数学智力可能平平。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在智力方面扬长避短,用自己智力上的强项来争取优势。

精英总是善于把自己的长处转化为成效。他们明白,人应当尽可能地扬长避短。为了取得成效,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长处同事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和自己的长处。这些长处构成了实实在在的机会。组织的唯一用途就是把组织成员的长处转化为成效。

在发挥特长方面,没有比美国钢铁工业之父安德鲁·卡耐基为自己挑选的墓志铭更加值得引以为豪的了。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这里安息着一个懂得如何使他身边工作的人比他本人取得更大成效的人。”

在他身边工作的每一个人之所以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因为卡耐基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这些钢铁公司的经理人人都是某个特定领域和特定职位上的能人。不管怎样,卡耐基就是他们中间最有成效的一员。

罗伯特·F·李将军的故事很能说明变长处为成效的意义。故事是这样的:李将军手下的一位将领违抗命令,甚至全盘否定他制定的作战计划,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李虽然通常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次却大发雷霆。等他冷静下来以后,他的一名副官十分恭敬地问道:“您为什么不解除他的指挥权?”听到这话,李惊讶不已地看着这位副官回答说:“多么愚蠢的问题!因为他卓有成效。”

发挥你的优点而不是克服你的缺点。

爱因斯坦在50年代曾收到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去当以色列的总统。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是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把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社会需要做什么,综合加以分析,找出最佳结合点,正确作出职业选择,你就迈出了人生事业发展的第一步。

莫里哀和伏尔泰都是失败的律师,但前者成了杰出的文学家,而后者成了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卡莱尔说:“发现自己天赋所在的人是信任的,他不再需要其他的福佑。他有了自己认定的职业,也就有了一生的归宿;他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将执著地追寻这一目标,奋力向前。”

作家斯贝克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曾几次改行。开始,因为他身高一米九多,爱上了篮球运动,成为市男子篮球队员。因为球技一般,年龄渐长,又改行当了专业画家。他的画技也无过人之处,当他给报刊绘画时,偶尔也写点短文,终于发现自己的写作才能,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进入21世纪的科技人才要有两个专长,又叫“兀”型结构。一横代表你的知识面要宽,懂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左边一竖是技术专长;右边一竖是管理专长,领导艺术专长。

美国著名的成功励志导师、20世纪初著名的成功学奠基人斯维特·马尔登说:“我们在构筑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个性、习惯。”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成功。

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在他老师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感觉到自己干这一行最适合,后来终于成了一名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在尚未学会说话时就开始学习演奏乐器。10岁时就创作了6首乐曲。亨德尔的父亲是宫廷理发师,他希望儿子成为律师,看到儿子如此爱好音乐,十分担忧,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禁止儿子演奏乐器,甚至不让儿子上小学,因为小学有音乐课。可亨德尔根本就不理会父亲的苦心,白天不行,他就在夜深人静时起来练琴,为了不被人发觉,只好不出声地练。他终于成为与巴赫齐名的音乐巨匠。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

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条件;拿出成果来,获得社会的承认,事情就会好办一些。我们选择职业时,要注意的是特长与职业的匹配。比如擅长形象思维的人,较适合从事文学艺术方面的职业和工作;擅长逻辑思维的人,则比较适合从事哲学、数学等理论性较强的工作;擅长具体思维的人则较比较适合从事机械、修理等方面的工作。

罗伯特·帕克20岁时,常常去法国东部斯特拉斯堡大学看望在那里就读的未婚妻帕特里克。他回忆道:“当我们一起外出就餐时,我想喝可口可乐,但它要一美元一小瓶。于是,我们就改喝较便宜的佐餐葡萄酒,而我对这种以前从未尝过的饮料着了迷。”以后,他每星期要花1200美元用于购酒,而其中大部分最后都被倒掉。如此浪费,正是这位39岁的品酒家的成功之道。他放弃了律师生涯而成为专业品酒家之后仅两年,他在制酒业中的地位已是举足轻重。他发行的酒类通讯《畅饮者》报已在37个国家中拥有17300个订户,而且每星期还会增加80~125个。他写的名为《波尔多》的第一本书在美国已销售65000册,不久还在法国和英国出版。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盖茨说:“做你所爱,爱你所做。”要选择好工作,首先要问问你自己的兴趣所在。“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篮球飞人乔丹成名前在一家二流职业棒球队打棒球,成绩一般,只好悻悻而归。而后在篮球方面却发挥了他的天才。可见,一个人要成功,必须找准个人能力和职业的最佳结合点。要找准最佳结合点,更多的时候还是要靠自我发现。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25岁红透宝岛,《双响炮》、《涩女郎》、《醋溜族》等作品在台湾深受喜爱;在内地,他的漫画也非常畅销。可小时候的他却是一个问题孩子,并认为自己非常笨。人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最佳位置。

美国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他没读完就经营他的电脑公司去了,他的成功令人刮目相看、赞叹不已。再如英国近百年来最年轻的首相梅杰,47岁登上首相宝座,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他年轻时并无超人的聪明之处,16岁时因成绩不好而退学,后又因心算差未被录取为公共汽车售票员。对此有许多人想不通:一个连售票员都不能胜任的人怎么当了首相?针对这种怀疑,梅杰在一次谈话中回答说:“首相不是售票员,用不着会心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己能不能扬长避短,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你能经营自己的长处,就会给你的人生增值;反之,如果你经营自己的短处,那就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条条道路通罗马”,“此门不开开别门”。世界上的工作千万种,对人的素质要求各不相同,干不了这个可以干那个,总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天地。只要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并且奋力拼搏,一定会取得成功,创造辉煌。天无绝人之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只要你善于发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经营自己的长处,就能找到发展自己的道路。

追求完美心理的背后隐藏着恐惧。

你要牢记,追求完美心理的背后隐藏着恐惧。当然,追求完美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无须冒着失败和受人批评的危险。不过,你同时会失去进步、冒险和充分享受人生的机会。说来奇怪,敢于面对恐惧和保留犯错误权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快乐和更有成就。

哈佛大学的D·伯恩斯教授最近进行了一项调查,作为他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一个环节。他向150名每年收入1~15万美元的推销员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约有40%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40%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余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

但他们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些追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显然经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可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收入比其余的人高。

实际上,追求完美的人由于经常遭遇到挫折和压力,因此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工作效果。D·伯恩斯教授所说的“追求完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以争取高水准为乐,他们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表现,这种健康的追求,并非D·伯恩斯教授259所说的“追求完美”。当然,不重视素质的人根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

但“追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事实证明,强逼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碍健康,还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招致失败。

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人生。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比如说,一个每科成绩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绩,因而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引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后又作出过分的反应。

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他们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追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类的话。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产生一种受挫和内疚的感觉,反而会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为了帮助追求完美的人戒除这个心理习惯,D·伯恩斯教授首先请他们列出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弊端。一名向D·伯恩斯教授求助的法律系学生只举出一个好处:“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优秀成绩”。

接着她列出六个弊端:“第一,它令我神经非常紧张,以致有时连普通成绩也拿不到;第二,我往往不愿冒险犯错,而那些错误却是创作过程中所必然会发生的;第三,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第四,我对自己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乐趣;第五,由于总是发现有些东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松弛下来;第六,我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结果别人认为我是个吹毛求疵者。”

根据这个利弊分析,她终于认为若放弃追求完美,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更有成就。

假如你目标切合实际,那么,通常你的心情便会较为轻松,行事也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会感到更有创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D·伯恩斯教授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在你不是追求出类拔萃的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

你也可以用反躬自问的方式来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从错误中可以学到什么?”你可以做个实验,想想你犯过的一项错误,然后把从中得到的教训详列出来。千万别放弃犯错的权利,否则你便会失去学习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能力。

兴趣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

罗素说过,他的人生目标就是使“我之所爱为我天职”。也就是说,他要把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作为其终身职业,这的确是个值得效仿的好方法。要确定你的终生奋斗目标,首先要问问你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定事业的目标,他的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在工作中尝尽了艰辛,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一切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痴如醉。

爱迪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之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难怪他会成就大事。

对于兴趣和各种职业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作出了如下分类:喜欢同具体事物打交道喜欢操作具体事物,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相应的职业诸如制图、地质勘探、建筑设计、机械制造、计算机操作、会计、出纳等。

愿与人接触喜欢同人交往,结交朋友,对销售、公共关系、采访、信息传递一类活动感兴趣。相应的职业如推销员、公关人员、记者、咨询人员、教师、导游、服务员等。

愿干规律性工作喜欢常规性、重复的、有规则的活动,习惯在预先安排好的程序下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图书管理员、文秘、统计、打字、公务员、邮递员、档案管理员等。

喜欢从事帮助人的工作乐于助人,试图改善他人状况,帮助他人排忧解难。相应的职业如福利工作、慈善事业、医生、律师、保险员、护士、警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