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历史的轨道去观察,着实让我们激动,在这个单元观念的史的世界里,繁花烂漫,却并无妨于各自的具体行动生活,虽然都打着新闻传播这一面旗子,在沉思发生变异之后,路径也各相异。然而,正是由于这不同一,造成了令人炫目的景观:
(1)“新闻者则纪今日之事也。”——《申报》
(2)“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徐宝璜
(3)“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李大钊
(4)“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邵飘萍
(5)“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
(6)“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胡乔木
(7)“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下列四个:第一,和大众有利害关系的,为大众所关心的,或是以引起大众的关心(或注意)的事物;第二,新鲜的事物;第三,用最迅速的方法及时传播;第四,大量散布。”——恽逸群
(8)“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
(9)“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甘惜分
(10) “新闻是一种令人惊叫的事情。”——C·A·达纳(《纽约太阳报》主编)
(11)“反常的事情就是新闻。”一一威尔·艾尔温(美国杂志作家)
(12)“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约斯特(《新闻学原理》一书作者)
(13)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博加特(《纽约太阳报》采访主任)
(14)“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爱德华(美国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笔)
(16) “新闻乃是女人、金钱和罪恶的记录。”——华尔克(美国报刊编辑)
(17)“新闻是最近报道的事情。”——莫特(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
(18)“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的现象,在最短的时间距离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E·道比法特(德国柏林大学新闻学教授)
(19)“新闻是我说它是新闻的某种事情,是按我的标准,认为它值得被人知道的某种事情。”——大卫·布莱克林(美国广播节目主持人)
(20)“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出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经济范畴内的东西。”——小野秀雄(日本新闻研究所所长)
(21)“新闻是变迁的记录。”——英国(《泰晤士报》)
(22)
“新闻是文学最高形式,因为最高文学就是新闻。”——萧伯纳(英国作家、记者)
(23)“新闻是任何及时的事情、意念或意见,它使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感兴趣和受到影响,并为他们所了解。”——莱尔·斯奥塞(华盛顿大学新闻学教授)
(24)“新闻就是同读者的常态的、司空见惯的观念相差悬殊的一种事件的报道。”——阿维因(美国学者,《宣传与新闻》一书作者)
(25)
“新闻是以事实、事件或意见为基础的及时报道。”——埃文·希尔(美国报人)
(26)“新闻是一种商品,由报纸分配,供给识字者消费,每天把新鲜的东西送到市场上,但是具有腐败性。新闻在智力方面、情绪方面、兴趣方面用文字将世界、国家、省、州及都市所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来。这些事件,不论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或个人的,都须有引起多数人注意的重要性才行。其制定的慎重、品质的优良,以及目的纯正与否,均为反映制造者的名誉可以信任与否。若以虚伪代真物,或者捏造消息,都足以欺骗公众的信任,对于一般人心的健康,不啻是一种威胁。”一一美国“华拉定义”(1927年)
(27)“一个智者(报人)所要找的最满意的新闻是,对他本身的经济贡献少,却能在他的工作表现上,考验他的职业上的能力;这能力的最严格的考验标准是,他能阐扬真理,清除包围在真理外的障碍物,使世人理解。而世人大多愚昧、粗心和愚笨,很少能从思想战争中得到快乐。”——G·W·詹逊
(28)“新闻为心灵的交通手段。”——卡尔·比切(人称新闻学始祖)
(29)“所谓新闻者,即必须基于其社会心灵交通工具之使命,从事于现实的报道与批判,并在最短的连续的时间内作迅速普遍之传达。”——宋越伦(台湾学者)
这些闪烁发光的界定曾经在不同空间与时段中产生过指导性作用。它们或立足于传者,或立足于受者兴趣,或立足于事实本文,或立足于广义文化建设,在不同的领域中努力开掘,发挥着建议的功能。经由它们的悬殊性,人们不难认识新闻世界的模糊性、互渗性、多样性。它们在相对的程度上都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它们不同程度地针对着人类社会的相关层面,因为文化与心灵世界之间浩茫无垠。
相互的对抗早已在企图抓住新闻文化特质的劳作中自行展开,不断地“发展”正是“有意误读”的结果。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有代表性的看法:
我将让我的一点点学识留传下去,为的是使某个比我高明的人能够猜测真理,用他的工作证明和改正我的错误。为此,我将欣喜不已:我是用以揭示这个真理的一个工具。
实验证明,那些纯技术性的说法之间并无太大的区隔,因此,在历经了许多沉重的灾难性事件后,许多学者纷纷表示了他们对技术工具性定义的批评以及对卡尔·比切定义的回归愿望。1997年,美国新闻学学者Laura J.Hendrickson和James W.Tankard等即已表示了他们对传统技术工具论限定新闻报道的不满:新闻媒体过多地报道缺乏充足背景的新闻,太多地集中于新闻事件,以及过于依靠常规新闻渠道和官方来源。在他们看来,应当扩大新闻构架。而要完成此一任务,则必须仰赖于系统的新闻观,在所谓“生态框架”(ecological framework)中寻找解决之途。简而论之,即将每一变化与其周边环境作互动观,从而发掘并传播更为有力的信息。实践者中即有人用这“生态框架”理论指导有关歧视虐待儿童的新闻报道,不但写出主要事实,而且深入到内里的文化“气味”,利于读者从个人、家庭、邻里等方面看待此一问题,而不再局限于狭窄的、墨守成规的构架。
卡尔·比切定义精神的现代回应更能在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中体现出来。
流行的新闻价值包括贴近性、时宜性、显著性、影响性、奇特性、冲突性、流行性、重要性。它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并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求在距离上、时效性上、重要程度与规模上、刺穿现有平衡的力量上、奇异表现上、与现有状况相冲突上衡量某种变动是否值得选择。对于任何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这几乎是一种命定的教规。然而,正如《新闻的认定》(Deciding What’s News)一书的作者甘斯(Gans)所说的:这些新闻价值可能使新闻工作者只注意到部分,却没有注意到部分之间的互动。而且,它们使普通人往往受挤压、忽视。他以1974年某一天的新闻报道为例。当天的大多数新闻媒介对纳尔逊·洛克菲勒被认命为副总统一事进行了广泛的报道,而冷落了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准的修改养老金法规的国会议案。甘斯同时指出,如果新闻媒介把一个国家或社会视作一个单位,就可能较多地从神人同形论(anthropomorphic)方面去对待它,我们会在某一政要人物去世时说全国人民“处在悲痛之中”。另外,由于传统新闻精神及其价值判定的孤立性、机械性、工具性,就必然造成了媒介及其人员过多留心于冲突事件,从而给人们一个这个社会冲突泛滥的印象。
我们来比较新闻价值观的变化: 传统新闻价值界定
系统理论的新闻价值
毋庸赘言,它们的分别是显在的,系统论新闻观更符合长远的历史性设计要求。卡尔·比切以他德国式的理性思维找到了新闻的精神定位,历经百余年实践之后,我们更加细腻地证实了它的具体方略。我们有必要将脑力集中在“交流”上来。这曾是卡尔·雅斯贝尔斯在讨论中专门予以剖析的关节点:“交流”是开放的,而“训练”是封闭的与固化的。在讨论新闻精神的相关文字里,笔者曾以“关切”作为理论框架,为新闻文化的交流秉性做过呼告:它是人类关怀生存空间及人类命运的一种特殊设计,它是理性主义和着情感激宕的混合产物,它的胸怀应是“人生采访”,它最终呼唤的是理想的社会状态。
当然,新闻的存在价值也体现在它的时间性、真实性上。举凡世界各国之“新闻”语汇,几乎无一不包括“新颖确实”之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行动中,速度、变化与持续的条件就是必须考察的。这当然涉及一个理解体系问题,例如“速度”就可分为地理发展速度、社会发展速度、人的发展速度等几类,模糊的意指本身就给新闻世界的繁花烂漫创造了条件。Grothe就将现实性分为时间的现实性和资料的现实性两种,前者必须以敏速的报道方式予以传达,后者为意欲引起大众对于事物之“新的关心”,而与过去之事实相结合。它们结合在一起,易于形成对人类刺激与兴奋的力量。
新闻的判定绝不止于斯。社会人心之所以要求新的刺激,其本质的原因决非为纯感官的快意,根本上在于了解周边环境,作出冷静判断,理想地维持人类的生活。这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标尺,是潜于内里溶于血液的一种力量。杜绍文先生60年前(1939年)即有一种代表性论述:“它是帮助人类去征服自然的,它是为增进人类的幸福而存在与发展的。”它要借着人的力量、事的力量、物的力量将“正确、迅速、宏博”的内容传布出去。在系统的眼光看来:
它是综合的,集各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于一炉;
它是比较的,存优而去劣,留其精华而弃其糟粕;
它是前进的,在不断的发展中,改进其品质,改善其内容与外观;
它又是新颖的,站在时代的前锋,生生不息地新陈代谢着,做一切学问技术的先导者和模范者。
这虽然是对新闻学的概述,但的确深入到了新闻的魂魄。
新闻的本在是复杂而又丰厚的,我们不必因惧怕遮蔽神圣的“客观性”而放逐了它灵魂的指向,单纯的“本质真实”、“宏观真实”、“整体真实”无法释解许多实践中的困惑。事实和事件的独特历史性才是永远的魅力所在。因为,在历史性的空间里,才会凸现人类共同的利益,人道主义才会大放光芒。同样,我们也不可忘却新闻的信息传播特性,虽然有意思的信息仍然可能被放逐而不可一概视为新闻,大众传播的特性正是现代新闻赖以生存的根本之一,然而,新闻在克服无知、偏见、扩大私有认知空间上的伟大之功是由着信息的本质所造成的。这就是它矛盾的一面,也是它危险的一面,商业社会的“产业化”媒体,在肌体与灵魂上的并重之疾,正是只放大信息传递一面之后的恶果。那些致戴安娜、白小燕死亡的新闻记者不正是打着这堂皇的旗号吗?!
新闻的营业性特征自不可漠视,然而,如若舍弃了它作为健全社会利器的一面,则是永远的灾难。
基于上述若干的陈述,我们可以做出一种新的对新闻精神的个人化界定:新闻是人类基于健全性社会之理想对有关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叙述。这种叙述的绝大部分是建立在事实的原始性基础上的,而另一些则要靠社会科学手段去开拓,它们要求真实、快速、大众,并历史性地展开。这种叙述包括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是一种大众传播。这种叙述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大家族的成员有所觉醒,最终达致理想而又健全的社会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