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先做人大全集(超值金版)
3152400000082

第82章 做事要利用好每一条信息(2)

狡兔三窟,这是兔子的精明,对于未来不可测的变化,预防当然是最好的方法。先分析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再积极地做出预防,就可以无往不胜了。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如果是在浮浮沉沉、变幻莫测的商海,这种积极的防备,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

如果你已经能够步步为营,应对未来事件的变化,就像有的电影的结尾一样,设计出种种结局,那么恭喜了,即使信息阻塞,也不会影响你事业的更上一层楼。

积极交换信息

信息,广义地理解的话,它作用于人的一生。可以简单地将人与信息的关系按人的成长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接收信息阶段;二、交换信息阶段;三、传播信息阶段。我们还可以将它与人生的三个心态作一比较。第一阶段,亲和力强,讨人喜爱;第二阶段,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第三阶段,老练稳重,固执己见。对外界的感受力和年龄的关系就像鸡和蛋的关系一样,我们很难判断孰先孰后,但它至少感性地反映了一点,当你交换信息的欲望下降的时候,很可能你也“廉颇老矣”。

当然,这是从人本的角度来分析积极交换信息意味着什么。如果从操作的层面上看,它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 用一句流行语可以概括为:提高魅力指数

愿意共享信息的人,能够更容易地赢得别人的尊敬。坦荡无私的胸怀、乐于助人的品质,都将成为修饰你人格的偏正结构短语。

2. 大大拓宽你获得信息的渠道

当你与两个人交换信息时,你就同时享有了三个人的信息;当你与三个人交换信息时,你就同时享有了四个人的信息……

3. 改进人际关系,提高自我修养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当我们回答“不若与人”时,这显示的是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快乐别人的快乐,痛苦别人的痛苦,这当然需要倾注内心的情感因子,但关键在于是否能推己及人,时时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上。

当我们确立了正确的价值理念后,积极交换信息,只是“张嘴之劳”而已。

防范传言的传播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二十个人围成一个圈,随机指定其中一人为龙头,由他想一句话,低声转述给左边一人,此人再向左传,依次类推,等这句话再传回龙头耳中时,与他原先说出那句话早已大相径庭,不知所云了。

闲话就是这样产生并渐渐被加工以至失真的。二手传播不可信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我们无法确定当事人是怎样说的。这一点很重要,语气神态不同,意思也就大为不同。

比方说有这样一句话: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这么说。)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我确实没这么说。)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我是这么暗示的。)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偷了。)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她对这钱做了某些事。)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人的钱。)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的东西。)

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一句话,语气、神态、声调不同,就会有如此不同的含义。别人给你传来的一句话,你怎么能轻下结论呢?

中国有句古话:来传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因为这种事情确实没什么意思,最好的办法是一不相信,二不传播。因此,在接受别人的信息的时候要非常慎重,要注意防范信息陷阱。不能随意基于别人的话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否则将会妨碍处理事情时的客观性、合理性。

消除信息压力

每天醒来时,是否觉得已经落后了?这是目前社会上觉得有压力的人普遍有的现象,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一天发生的事又会多到自己无法消化。

你无法赶上信息的洪流,也不需要凡事都知道。知道愈多,愈落后。

为什么近二十年发生的事件愈来愈难记住?那是因为发生的事情太多,你的脑袋将好多事都混在一起了。当你同时得记住很多事情时,就无法好好地将它们有次序地排放在脑中。

不过你用不着担心:我们每一个人遇到的信息都比实际能够了解的更多。

从此以后对你所吸收的信息要更有选择性。

1. 减少信息吸收量

若你持续被信息围困,你会觉得被它套牢,导致你觉得工作过量和压力过大。若能大量减少不相干的信息,你就不会时常觉得被套牢了,也不会常有工作过量的感觉。为此,建议你退出一些电子邮寄名录,并停掉部分订阅的刊物。

2. 管辖生活空间

因为信息都储存在这些空间里——书架、桌子、光盘、网站……

如果你的桌子一团乱,东西愈堆愈高,你可以好好地整理一下那个空间。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档案柜、书架、餐桌、厨房等,或是把自己希望保留的信息组织起来。如果你面对的信息量实在很多,将它们分类并逐一消化。

放入档案夹。

把类似的项目放一起。

减少副本。

把优先顺序重要的项目放在一个档案里。

整理信息其实只要将信息分堆、分类,或在硬盘里分开不同的目录即可。

找一个合适的档案夹储存,让你自己能轻易地找到该文件。可能需要重新在档案夹外贴上标签:这样才是“你的”系统,为“你”设计的——不必管别人觉得它们看起来怎么样。如果你没有时间整理怎么办?别找借口了,如果你不整理,以后还是得花一样多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从一团混乱中找出你要的东西。

沉锚效应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

左边这家和右边那家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人进人出的。

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家总是比右边那家多出百十元来,天天如此。

右边那家,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也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

左边那家,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想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本来不是很想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

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就要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

给别人留有余地,更要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领地。只有这样,才会于不声不响中获胜。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沉锚效应”:在人们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在右边的小店中,你选择“加还是不加鸡蛋”;在左边店中,是“加一个还是加两个”的问题,这第一信息的不同,使你做出的决策就不同。聪明者常用此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办事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效应来传播信息和交流,引导对方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专业化处理

做到专业化处理,我们才能使工作更加有条理。

只要桌上堆了资料,就自问下列问题,以决定该资料是否该存放在档案里:

我应该收到这个吗?

这个文件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重要问题?

我没有这些信息是否会有什么损失?如果没有,就放弃它们吧。

如果我不处理,有没有关系?

我存这些资料是做什么用的?

我需要它吗?我是不是怕如果没有它,自己会有什么不方便?

它是否支持什么我原本知道或相信的事?

我是否可在文件里使用这些信息?

如果我有档案记录,可否把新信息加入,等下个月再看一次?

其实,很多桌上的东西根本不需要等,马上可以放入档案里。

学会遗忘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掌握新的信息的关键就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信息。我们的脑子里重复出现的还是那些我们印象最深而实际上已经不存在的事实或信息。比如说,若老是记得档案放在某个架子上而不是在我们后来放的柜子里,我们很有可能会找得满天飞,最后才在柜子里找到它。这件极小的事可能就会让我们感到头大,心里郁闷半天,觉得不顺。

要避免这样的混乱状态,我们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信息库,随手扔掉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在任何你意识到出现差错的时候不要下意识地去记住它们,而要在解决了问题的时候留下深刻印象。否则我们脑海里老会出现这些问题来让我们胆战心惊一下,仔细一想才缓过劲来。

另一个方法就是努力去记住那些重要的信息,当你要记住某一信息的时候,其他信息的印象自然而然就会淡下去,因为记忆是一个平衡的过程。有进必有出,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该出去的快出去。

猫头鹰的审判

猫法庭开庭审判一个案件。

有猫警告发,在猫国森林边缘发现了一种怪猫:长着猫头,行着猫国捕鼠的营生,却到处招摇撞骗,宣称自己不是猫,也不是兽,而是鸟,还不时披展双翼飞上天空,蛊惑猫众。

经白猫、黑猫及不白不黑的猫组成合议庭审议,做出如下判决:“首乃定性之根据,既为猫首,本质为猫无疑;生态乃确凿之旁证,既营捕鼠,本属猫国公民无疑。自称为鸟者,如非猫国精变为妖,亦属鸟中衍生之怪,已不可称谓为鸟,故应断其首归之猫国,斩其翅归之鸟国。捕鼠之功则记于猫国名下……”

此判决既未抄送鸟国协助审议,也未允许“怪鸟”申诉,“怪鸟”终于可怜地被支解了。

这是猫头鹰们的悲剧。

囿于自己的经验、知识,主观臆断,这样的闹剧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相比之下,《黔之驴》中的老虎就很聪明。对于一些自恃权威的人,我们做事并不能盲从,否则就会产生这样的闹剧。也不应该以一些表象作为判断标准,被人牵着鼻子走。做事要多方面到位,尤其要知识到位。以知识获取真理才应该是我们的做事标准。

掌握新技能

这个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知识的获取是一辈子都不能懈怠的事,否则我们就要被时代淘汰。我们在业余时间应该筹划我们的“充电”计划。例如,提高电脑技能、旁听一门课程,或是获得专业领域的一个证书和学位——当新的机会出现时,你已经准备就绪。

也许我们还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自我感觉踏踏实实的,可是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并且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更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