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3151900000010

第10章 通晓人情的智囊(3)

西汉时,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吴、楚七国,军中也常发生夜间惊乱之事,周亚夫听到后很镇静地睡在床上,过了一会儿,动乱就自行平息了。汉光武帝年间,吴汉任大司马之职,其间也常有贼寇乘夜黑攻袭汉营,军中将士非常惊惶困扰,可吴汉听后仍卧睡在床,一动不动,军中将士听说大司马异常安定,都各回军帐,按兵不动。吴汉此时暗自挑选了精兵夜击贼寇,大获全胜。这些都是以静制动的办法,然而,如果不是平日军纪严明,即便是按兵不动,也难取得如此效果。

智囊

以退为进,这是一种大智慧。特别是领导人,在这方面如果运用得好,更能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受大众至少是团队内部成员的关注程度肯定会高于一般人。而有些人可能对情况不怎么了解又喜欢乱下结论,甚至有时候会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到头上,这时候你去辩解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后得到澄清也极可能给旁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更何况有时候你无意之中真的会犯一些错误。

对没有的事情不置可否,事情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时候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吗?有什么小错就承认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人家反而会觉得你人格高尚,勇于承认错误更易得到大家的谅解,而且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即使错又能错到哪里去呢?

作战如治水一样,须避开强敌的锋头,就如疏导水流;对弱敌进攻其弱点,就如筑堤堵流。做生意、做人都追求水的品质,保持平和的心态,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弱示强,以拖求变。

裴度丢官印而不惊

唐代裴度在宰相时,一天,侍从忽然报告官印丢失。裴度听后,神色安然,并告诉他们不要声张,而后继续开宴奏乐,人们都不知其中是什么原因。半夜,酒宴正酣之际,侍从又报告说官印又有了,裴公也没说什么,直到众人尽兴酒宴方才停止。有人问裴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裴公说:“这必然是掌管案牍的官吏私自将大印拿去偷印书卷了,稍微等一下,他就会还回原处。如果急着追查,他就可能会投入水中,或投入火中销毁,官印也就不能丢而复得了。”

这不是矫情镇物,故作姿态,实在是真正的聪明透顶,所以称之为智量。如果智慧不足,度量不大,也就不会有如此的处事本领。

智囊

面对这一情况,裴度的解释是:“你不着急,他还可能给你送回来,若你着急发怒,把他逼急了,肯定会扔到火里水里的,也就不可能再找到了。”听了此话,大家都特别佩服他的气量。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叫领导艺术。其中个味,需由慢慢品尝,细细感悟。

赵太守从缓受讼

赵豫当松江府大守时,每逢碰到那些来告状且案情不急于办理的诉讼者,便对他们说:“你们明天再来吧!”开始人们还不理解,嘲笑他,因此,民间流传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孰不知诉讼者告状时只是凭借着一时的怒气,经过一夜的反思以后,怒气便逐渐地平息了,即便是还有怒气,也被周围的人劝解了,因此,很多诉讼都自然地被平息了,这比起那些用刑具把人抓走而为自己扬名表功的官吏,二者的精神境界的差别又何止是天上地下呢?

李若谷曾教导他的一个学生说,做事要能够“清白、勤勉、和气、缓慢”。学生问道:一先生所教导的“清白、勤勉、和气”,学生已听您老讲过了,只是这“缓慢”怎么能够实行呢?李公答道:“所谓‘欲速则不达’,天下没有什么事不是忙中出错的。”此时侍郎周忱在当地当巡抚,凡有需要谋划的事,必须要与赵豫商量,意思也是想取赵豫办事谨慎审视的长处。

陆九渊在荆门掌管军事时,一天夜里,他与同僚们围坐在一起闲聊,一个幕僚上来报告说,有一位老人诉讼很急,陆九渊请他进来,那老人神色仓皇,说了半天也没道明白,陆公请属下记下了他的状词,说来也挺简单,说是他的儿子被一群来历不明的士兵给杀害了。陆九渊请他明天再来告状吧。老人拜谢走后,幕僚们仍不理解,便询问其故,陆九渊反问道:“怎么知道他的儿子一定被杀了呢?”第二天上午追查此事,才知道他儿子并没有被杀害,这也是采取了一缓慢的计策所致。由此可见,唯有平时能勤勉,关键时刻才能做到缓慢。不是这样的话,那就只能坏事了。

[智囊]

古代的心理学不发达,赵太守肯定没有从理论上研究过什么心理现象,但他那从缓受讼的经验,显然是从实际生活中研究了一般人的心理状态。的确,人都有一时的火气,盛怒之时,往往会做出连自己也想不到的事情来,义何况是去诉讼呢?现在有些法院在受理离婚案时,一般也采取调解的方式,实在不行了,才判决离婚,这其中也是有从缓“冷处理”的意思。接受诉讼是这样,为人劝架也是这样。韩魏公说过:当年与他同在官府为官的有那么两三个人,不相上下,互相瞧不起,有时说话相争时便拳脚相加了。等到他们气消了,人也平静下来了,他便再上前去为他们评理,劝他们回去。于是,即使是吃了苦头的也就不再争了。

郭子仪为官之道

唐德宗年间,汾阳王郭子仪的王府宅弟坐落在亲仁里,往常都是府门敞开,任人出出进进,从不加过问。有一次,他的一个部下将领要离开京师去镇守边疆,特来告辞。他看见郭公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让郭公又拿毛巾、又端洗脸水,就像使唤仆役一样。过后,郭公子弟们实在是想不通,都前来劝谏他。郭公根本听不进去。他们便笑着说:“大人功业显赫,但自己不尊重自己。不论地位高低,谁也能进入你的卧室。我们都认为,即便是伊尹那样的大圣人、霍光那样的权臣也不会像您这样。”郭公笑着对他们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况且我的马匹吃国家草料的有500多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皇粮的也有1000多人。往前走,再没我的位置;往后退,亦无可仗恃的途径。假如我一向修筑高墙,紧闭门户,与朝内、朝外人不相往来。一旦与他们结下怨仇,就会有人诬陷我怀有二心。再加上那些贪功邀赏、陷害贤能之徒空编事实,旁听附会,把假的硬说成真的,那我们家族人将化为齑粉,到那时将后悔莫及啊。现在家中坦坦荡荡,毫无遮拦,无懈可击,四门大开,任凭进入,即便有人想用馋言加以毁谤,他也找不出借口啊!”郭公一席话,说得子弟们都拜倒在地,心中钦佩不已。

唐德宗因为祭祀皇陵的日子到了,便下令禁止官民屠杀生畜。偏巧这时郭子仪的家仆违反了禁令,犯了杀生的过失。金吾将军裴婿上奏皇上。有人对裴婿说:“你只图一时痛快,就一点也不为郭公留有余地?”裴婿却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他留有余地!郭公一向德高望重,皇上又刚刚即位,必定认为郭公结成朋党都依附于他,所以我对他的小过错进行为难。以表明他并不可畏惧,这难道不可以吗?”像裴婿这样的人,才是郭公真正的益友啊。

看了汾阳王郭子仪,才觉得王翦和萧何的一些所为,未免就有点小家子气了。

鱼朝恩暗中派人掘了郭子仪祖宗的坟墓,想看看墓中有何宝物,结果一无所获。郭子仪从泾阳镇回朝,皇上参加了吊唁,郭子仪痛心哭说:“臣长期带兵,不能禁止部下兵毁他人坟墓,现在别人掘了我家祖坟,这是上天对我的谴责,并非人为的祸患。”鱼朝恩曾备下酒席宴请郭公,有人就对郭公说这十分不利,部下们愿意穿戴铠甲陪郭公前往,以防万一。郭子仪不答应,只带着几个家僮前往赴宴。鱼朝恩一见惊愕地问道:“为何随从的车马如此少呀?”郭子仪便很坦率地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人言人语。鱼朝恩惶恐地说道:“若不是像郭公那样贤明的人,能不怀疑我吗!”郭子仪精通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像鱼朝恩那样的人也会被他的盛德所感化。君子不幸遇见小人,切不可和他一般见识。

智囊

趋利避害的关键时自己的行为光明磊落,不给别人陷害、中伤自己的机会。郭子仪为官几十年,深知官场险恶,虽然已经官至郡王,但是难免有和自己结仇的人伺机抱负,躲避暗箭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别人以口实将家门敞开,表明自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这种办法看似委屈了自己,实则是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和别人产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怎样才能避免别人打击报复呢?郭子仪的办法值得我们学习。越是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别人就越不了解他,各种流言就会趁机产生,反之,让自己的行为透明化,所有的猜疑和流言就会不攻自破。

王璋、罗通巧解争端

河南人王璋,明成祖永乐年间任右都御史。当时有人告周王府将谋反叛乱。皇上想趁周王府还未起事前就派兵讨伐。皇上就此事问王璋。王璋答道:“事情并没有什么迹象,现在就去讨伐缺少名正言顺的理由。”

皇上说:“兵贵神速,等他们出了城,事情就不好办了。”

王璋说:“以臣的愚见,可以不兴师动众,贸然出兵。请允许臣去处理这件事。”

皇上说:“你需要带多少人一起去?”

王璋说:“只要派三四名御史同往就足够了,然后需要一道圣旨,指派我巡抚周王府就行。”皇上于是命令学士草拟了敕文。即日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