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意场社交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3151400000064

第64章 破译撒谎者的身体语言(2)

在这场争论的周围,依然存在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说某人撒谎时,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是说我们知道他在撒谎,还是说我们不得不相信,他没有讲出实情?正如马克·弗兰克指出的那样,这个问题与比尔·克林顿案件,与他有关与莱温斯基发生韵事的证词密切相关。有人认定克林顿知道自己在撒谎。也有人坚称,根据克林顿关于性的定义和他建构证据的方式,他根本没有撒谎。由此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人必须说服自己,自己没有撒谎,另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坚信,自己讲的都是实情,这两类人在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

注意撒谎者伪装出来的身体语言。

有些人在心照不宣地撒谎时,不得不隐瞒两件事—第一是真相,第二是任何可能暴露自己在隐藏实情方面所花力气的情绪。撒谎者体验的情绪往往是负面的,比如感到内疚,或者害怕被发现。但撒谎者在瞒天过海时,也会体验到兴奋,保罗·艾克曼称之为“愚弄别人的喜悦”。人们在撒一个很小的无伤大雅的谎时,通常感觉不到什么负面情绪。然而,如果要撒弥天大谎,下了很高的赌注,他们通常会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果需要维持这个谎言,就必须把这些情绪隐藏起来。负面情绪可以通过转过头、以手捂脸,或者用一种中立或积极的情绪来伪装。转头和捂脸的策略并不总是有效,因为它们往往把注意力引向撒谎者努力隐藏的东西。另一方面,伪装使得撒谎者流露出未必与撒谎有关的表情。

最常见的伪装是“面无表情”和微笑。“面无表情”只需要一点点努力就能做到,为了伪装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有的撒谎者都需要让脸部保持镇静。而以微笑作为伪装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感到快乐和心安,换句话说,体验通常与谎言无关的情绪。

注意撒谎者的微笑。

在所有的面部表情中,微笑可能是最容易做到的。它还容易让人丧失戒心,因为微笑让他人体验积极的情绪,对撒谎者较少怀疑。

但真正让微笑受欢迎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很不善于把真诚的微笑与虚假的假笑区分开来。他们之所以不善于区分,是因为过于看重微笑的表面意义。人们通常能分辨展示了负面情绪的“混合微笑”。比如说,他们发现,可以很容易分辨出“苦涩的微笑”。人们在发出“苦涩的微笑”时,眼眉的内角会上扬,而嘴角或者向上抬,或者往下撇。但是人们在分辨虚假的、非混合的微笑方面糟糕透顶,人们之所以要掩饰与撒谎相关的负面情绪,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你问人们如何识别撒谎者,他们往往会提到微笑。他们会告诉你,人在撒谎时,更有可能以微笑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过,关于撒谎的研究表明,情形与此完全相反:与说实话的人相比,撒谎的人笑得更少。情形似乎是这样的,撒谎者有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人们对于撒谎者的预期截然相反。但这并不意味着,撒谎者不使用微笑。它只是表明,他们往往因为笑得虚假而被识破。冒牌微笑有几个可供识别的特征:

1、持久。与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微笑相比,冒牌微笑往往能维持更长的时间。

2、组装。与真诚的微笑相比,冒牌微笑“组装”得更快,“拆除”得也更迅速。

3、方位。冒牌微笑往往局限于面部的下半部分,而真诚的微笑既涉及抬起嘴角的肌肉,也涉及在眼睛周围绷紧并把眼眉轻轻下拉的肌肉。冒牌微笑和真诚微笑受制于大脑的不同部位:自觉的中枢制造冒牌微笑,而真诚微笑是自发流露出来的。

4、对称。真诚的微笑均衡地浮现在脸的两边,而冒牌微笑有时会更强烈地出现在脸的一边(通常是右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与自觉的面部表情相联系的神经通路,不同于与自发的面部表情的联系的神经通路。如果你看到一个对称的微笑,它可能是真诚的,也可能是虚假的。但是,如果你看到的是不对称的微笑,那么这很可能是假的。尽管对称的微笑和不对称的微笑大相径庭,但人们往往在回应不对称的微笑时,把它当成真诚的微笑。这也是我们对微笑的本真性漠不关心的原因:倘若别人向我们微笑,我们就不会太在意自己获得的是哪里一种微笑。

注意撒谎者的微观身体语言。

当人们试图掩饰自己的情感时,他们的脸会接受到两套截然相反的指示:大脑中自发的程序要求面部展示真实情感,而自觉的程序则要求面部呈现出伪装起来的表情。为了使伪装有效,自觉的程序必须占有优势。于是,人的真实情绪就会被隐藏起来了。成功的掩饰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掩饰自己情绪的能力、被压抑的情绪的强度。某种情绪太强烈时,有可能会压倒用来压制它的努力,于是伪装的情绪就会让位于真实的情绪。

不过,也有这样的时候,真实情绪瞬间崩溃,伪装的情绪瞬间恢复。人们显示真实情绪的片刻被称作“瞬间表情”或微观身体语言。它们是极快的,也是极短的。它通常是迅速而短暂的,一般不会超过一秒,有时候只有二十五分之一秒,相当于在标准摄影的单帧图像!人们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发出了微观身体语言。绝大多数人即使看到了,也不会在意。不过,警察之类的人物在经过培训后,能对之加以识别。他们还可以学着运用它们,去阐释他人的行为。

人在撒谎时,有时会发出暴露自己真实情感的微观身体语言。比如说,有个人在讲述一个故事,关于他(她)如何从一栋着火的房子中突围的故事。给人的印象是:在这场事故中,他(她)完全控制了局面。他(她)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脸部一直很镇定。但是突然间,他(她)的表情变了,变得害怕,紧接着又恢复了先前的镇定。如果你观察到了这些,又对微观身体语言一无所知,可能不会注意到刚才发生的事情,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你觉察不到那短暂流露出的恐惧。对于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来说,这个微观身体语言是非常有用的信息资源,可以据此判断那个人讲述的故事的真假。它将表明,他(她)试图给人这样的印象—他(她)一直控制局面,但是在那次事故中,他(她)感到了巨大的恐惧。

因为微观身体语言完全是自发的,所以它们就像叛徒,在人类一无所知时,就出卖了我们的想法,但只向这样的人出卖—他们知道这些微观身体语言意味着什么。马克·弗兰克和保罗·艾克曼已经表明,在识别骗局时,人们稍纵即逝的真实情绪可能是颇有价值的工具。尽管不是很普遍,微观身体语言中依然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比如说,在马岛之战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出现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很多观众都问她,为什么命令英国潜水艇用鱼雷攻击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号”战舰。撒切尔夫人回答说,因为“贝尔格拉诺号”进入了英国禁止进入的水域,所以打它合情合理。其实这不是真的,“贝尔格拉诺号”处于禁止进入的水域之外,实际上,在被攻击时,“贝尔格拉诺号”航行在远离马岛的地方。当撒切尔夫人给出这个不诚实的答案时,她显得很平静,甚至露出了一个虚假的微笑。不过,在某一个时刻,撒切尔夫人的假面被揭开,一个极其短暂的愤怒表情浮现在她的脸上,眼睛外突,下巴前伸。撒切尔夫人想要隐藏的愤怒闪现出来。但是,这个表情稍纵即逝,撒切尔夫人虚假的表情又恢复过来。

当人们不再需要去说服别人,让别人相信他们说的是实话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也能提供微妙的线索,供人识别骗局。

和撒谎者交谈时的观察点。

多数人相信,撒谎者暴露自己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其实情形与此截然相反。谎言的最佳提示,要从人们的言语而不是行动中寻找。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阿尔德特·威瑞认为,人们在试着抓出撒谎者时,过多地注意身体语言的行为,不太注意言语。阿尔德特·威瑞指出,这表现在这样一种倾向中:人们高估了通过观察某人的行为来识别谎言的可能,低估通过倾听他(她)说了什么来抓住撒谎者的可能。

交谈有几个特征,给识别谎言提供了线索。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内容,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方式。

1、迂回陈述。撒谎者往往拐弯抹角地说话。他们常常离题万里,提供冗长的解释。但是当被提问的时候,他们可能提供简短的回答。

2、泛泛而论。撒谎者的解释往往是粗枝大叶,很少注意到细节。他们几乎不提时间、地点和人们的感受。比如说,一个撒谎者会告诉你,他(她)要去吃比萨,但是他(她)不会告诉你,他(她)去哪儿吃,或者他(她)要了什么品种的比萨。即使撒谎者提供了细节,他们也几乎不能详细地说明这些细节。所以,如果你要求一个撒谎者做详细说明,他(她)很可能只是重复刚说过的话。一个说真话的人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通常能够提供很多新的信息。

3、施放烟幕。撒谎者提供的答案往往故意把水搅混淆:它们听起来好像一清二楚,实际一塌糊涂。说到没有意义的言论,比尔·克林顿在保拉·琼斯性骚扰一案中的著名回应就是一例。当被问及克林顿和莫妮卡·莱温斯基是什么关系时,克林顿回答说:“这取决于‘是’是什么意思。”另一个例子是被控制逃税的纽约市前长大卫·丁金斯的辩护词:“我没有犯法,我只是没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4、矢口否认。政治谎言往往以矢口否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想想比尔·克林顿那著名的矢口否认:“我没有和那位女士—莱温斯基小姐—发生性关系。”当政客否认他(她)要推出新措施(比如税收)时,你通常会把这当成他(她)就要推出新措施的信号。正如奥托·冯·俾斯麦所言:“不要相信政治中任何事情,直到被正式否定。”撒谎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陈述。比如说,在水门事件期间,尼克松总统说:“我不是个骗子。”尼克松总统并没说:“我是个诚实的人。”

5、斟词酌句。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与讲真话的人相比,他们使用诸如“I”(我)、“me”(我)、“mine”(我的)之类词语的频率低得多。撒谎者往往泛化,频繁使用诸如“always”(总是)、“never”(从不)、“nobody”(没人)、“everyone”(人人)等词,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远离谎言。

6、免责声明。撒谎者更有可能使用诸如“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个”、“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怪异,但是”、“我向你保证”之类的免责声明。类似于这样的免责声明,是专门用来认可别人的疑心的,目的在于减少别人的疑心。

7、措辞拘谨。当人们在非正式的场合说真话的时候,他们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比如,他们不说“do not”而说“don’t”。在同样的场合,撒谎的人却可能说“do not”而不是“don’t”。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在撒谎时,变得更紧张也更正式。

8、时态。撒谎者没有意识到,他(她)有一种倾向,就是加大他们与他们所描述的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们这样做的一种方式是斟词酌句,另一方式是使用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

9、语速。撒谎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因为除了评估自己谎言的可信程度外,撒谎者还要将真相和谎言分开。这对撒谎者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使得他(她)把说话在速度放慢了。人们之所以在撒谎前要停顿一下,之所以撒谎的语速往往比讲真话的语速慢,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如果谎言被小心翼翼地排演过,情形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形下,撒谎的语速与讲真话的语速是没有区别的。

10、停顿。撒谎者撒谎时多有停顿,某些停顿充满了“嗯、嗯、啊、啊”的语言顿字符。编织自发的谎言时涉及的认知工作也会导致更多的语误、口误和开口错。在“开口错”中,人们刚说出一句话,然后再用另一句话取而代之。

11、音高。某人声音的高低,通常是他们情绪状态的指标。因为,一旦人们心烦意乱的时候,音高就会增加。情绪与音高紧密相关。当人变得情绪化的时候,音高就会改变。音高的改变是很难掩饰和隐藏的。尽管音高的增加相当稳定,有时候增加很少,但通常有必要在听过某人在其他场合的发言后,再来确定他(她)的音高是否增加了。

虽然如今人们大量谈及某些据说与撒谎相关的行动,但是并不存在能够表明某人撒谎的特定行为。它们可能表明,某人处于冲突的状态,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或努力掩盖自己的难堪,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他们在撒谎。正如保罗·艾克曼所言,欺诈没有标志可言。任何姿势、面部表情或肌肉抽搐,本身都不能证明某人在撒谎。另一个研究撒谎的权威贝拉·德保罗重复了这个观点。贝拉·德保罗指出,行为标志、语言标志与欺诈之间的关系是很成立的。它们可能与欺诈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关。

虽然没有绝对可靠的识别谎言的方法,但你还是可以做些事情,以增加识破撒谎者的可能:

1、要成功地识别一个谎言,你需要把你的标准定得既不高也不低。这样你可以避免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么从来没人撒谎,要么人人始终撒谎。

2、只要有可能,就要把下列两者加以对比:其一是某人被认为是在撒谎时的行动,其二是他(她)在说真话时的行为。

3、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谎言识破者,你还应该关注意识控制之外的行为,或者人们容易忽略的行为。

4、如果有机会,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人说了什么以及如何说上面,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

5、搞清楚那个谎言可能是自发的还是经过预演的,是低赌注的还是高赌注的,这一点很重要。在赌注很低或那个谎言经过了预演时,完成识别谎言的任务要困难得多。

6、要想识破一个谎言,你应该始终注意更广泛的行为线索和言论线索。如果你认为依靠单一线索就识破了一个撒谎者,那你是在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