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富爸爸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3151300000063

第63章 当领导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2)

当孩子手中拿着玩具时,父母可以拿其他的东西递给孩子,然后从孩子手中取走玩具。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孩子便学会了互惠与信任。

当然,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觉得分享对他来说不是一种剥夺,而是增加了许多乐趣和利益。

2、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欣赏和接受别人。

只有能够真诚地欣赏他人的长处,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来讲,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双方长处的融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弥补。只有相互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父母要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思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任何人都要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人。

3、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善解人意。

关心他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对他人的关心是形成其合作能力的前提。父母在给予孩子关心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让孩子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

4、父母要让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活动。

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曾经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当一个活动的目标和手段是参与者积极地相互依赖时,最可能产生合作关系。结果表明,合作组成员表现出更大的相互依赖感和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多玩一些合作性较强的活动。诸如过家家、共同搭积木、拼板等。另外,一些体育活动和游戏,如足球、篮球、跳皮筋、跳绳等,既有团体之间的对抗与竞争,更有团队内部的合作,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孩子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5、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合作的规则与技巧。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合作中要既尊重他人,服从大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当然,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不管是容忍还是迁就,随和还是让步,都要有一个尺度。在合作的过程中,既不能唯我独尊,只想着自己,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要充分顾及他人的要求和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做出一定的让步和牺牲,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立场与个性,努力争取同伴的信任和尊重。

6、教孩子在竞争中合作。

现代社会既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的竞争,又要求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同样,一个人如果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那么,他不仅在事业上不会有所建树,就连适应社会都很困难。

许多父母总是教孩子与人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他人。确实,竞争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高兴的是孩子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种片面强调智力竞争,忽视合作精神培养的现象是很有害的。事实上,不管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会与人合作,对其将来非常不利。

专家认为,竞争会损害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而合作活动则能够帮助儿童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孩子在进行合作时会运用的社交技巧有:倾听他人、解决冲突、支持及鼓励他人、轮流参与、向他人表达胜利的喜悦,以及向他人说明批评性意见的能力。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端正竞争心理。竞争的目的在于实现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

尊重别人。

除营养和知识以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们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长辈不会代替孩子做出选择,而要让孩子感到自己能主宰自己。关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借鉴美国家长的一些做法。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1、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美国人十分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父母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应蹲下来与之对话,使对方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存在受伤害、受刺激的感觉。

在加州,一天,妈妈带彼得和迈克兄弟俩去超市,彼得先坐进汽车,迈克显得有些不高兴,他认为自己小,别人应当顺着他。

妈妈窥出迈克的心病,马上在车门口蹲下身子,十分和蔼地对迈克说:“谁先坐汽车,你认为很重要对不对?”迈克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然后钻进汽车挨着哥哥坐下。

2、避免“人前教子”。

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是笨蛋,没出息等等。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他们信奉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一句话:

“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愈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打击,设法维护别人对自己好评的心思也就愈淡薄。”

3、从不高高在上地讲话。

在任何情况下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孩子不肯吃饭时,美国家长从不硬逼,他们不会命令孩子说:“快吃!”而且多数是像这样婉转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有点不高兴了。”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绝不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

如果孩子要换衣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说:“穿上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穿这件白的好呢,还是穿另一件黄的好呢?”

4、让孩子自己选择。

美国家长很重视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即使是一些小事。

如带孩子外出串门时,如果主人拿出什么东西给孩子,美国家长不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早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他吃过了”、“他不爱吃”等等,而是由孩子自己做主要还是不要。

当孩子稍微表示自己想要的意思时,更不会遭到家长的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者想吃什么本身并没有错,这是孩子天然的需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指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需要应一概满足,对于主人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长一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告诉孩子为什么有些东西不能要或不能吃。

增强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保护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对孩子严加看管,不准他们外出,限制他们的交往,这不但不能防止万一,还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积极的做法是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做的同时,又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家长怎样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呢?

1、让孩子与邻里保持必要的联络。

邻居之间若能加强联络,对于保证孩子的安全作用极大。一旦发生意外,如家中失火、遭遇窃贼、煤气泄漏等,孩子立即可以向邻居求助,这一点对于城市的孩子尤为重要。家长应允许孩子常去邻居家串门,或与邻居家孩子共同玩耍,增加感情交流;应让邻居知道孩子及自己家庭里的基本情况和事项,以便及时联系;对于那些经常独处的孩子,更应引导他们养成在遇见危险时马上向邻居家求助的习惯。

2、教孩子学会应对陌生人。

家长应教育孩子尽量与熟悉的同伴在一起。独行时路遇陌生人搭话,必须保持必要的镇静和警觉。从多起孩子被拐案件中分析得知,犯罪分子往往从胆小、慌乱不安者下手。一些拐卖儿童的不法分子,常常在孩子单独行动时,以认识孩子父母或亲友、带孩子出去玩儿等为由拐骗孩子。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不能跟陌生人到任何地方去,如果是认识的人也表示要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如果遇到危险就大声呼救。

通常,孩子往往被要求服从和尊敬长者。因此,那些以“关心孩子”、“代为接送”、“让我进来做客”为幌子行骗的不法分子,往往容易在“乖孩子”处得逞。针对这一情况,在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和礼仪教育的同时,学校应教孩子学会明辨真伪、保持警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家长则常以故事、游戏等形式,告诉孩子目前的治安现状以及犯罪分子的惯用伎俩,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

此外,家长在不得不让孩子独处家中时,应仔细叮嘱孩子:若陌生人敲门,不可随意开门,最好的办法是隔着大门告诉对方,父母正在休息,请他以后再来。

3、教育孩子谨防各种骗子。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骗孩子的钱,甚至诱惑孩子走歪门邪道。有的骗子诱惑孩子赌博,有的以赊账的方式卖给孩子吃的东西和玩具,有的用讲故事的方法散布封建迷信或淫乱思想,有的向孩子兜售摇头丸、迷幻药等毒品……家长要给孩子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告诉他这些坏人、骗子的真实面目,遇到这类事,一定动脑子想一想,绝不盲从。回家以后要跟家长说清楚,还要向老师汇报。

4、经常对孩子进行自我防护训练。

家长让孩子牢记父母的姓名、家庭和学校的地址及电话、邮政编码;懂得匪警、火警、交通事故急救等重要电话的打法;知道辖区内或学校附近的派出所(报警点)位置等。在孩子有可能独处、独行之前,更应教会他们熟记以上这些事项。家长可在家中显眼处贴上写有基本情况和事项的大纸片,以便独处的孩子在遇上危险时及时获得帮助。

实践证明,使孩子免受突如其来灾祸的伤害,经常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训练和教育,让他们学会面临危险时的脱逃和应对技巧,对于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让孩子学会分享。

在美国,工程师和经理的区别有两个,一个是沟通能力;另一个是领导才能。中国人都很勤奋,但是他们整天不说话,就是完成老板交给的事情。微软公司雇员中的一千多个中国人,从普通工程师升迁到经理位置的人极少。但周克却能不断升迁,除了技术,就是学会了与人沟通。有些来自中国的工程师问他:“我很努力,怎么就升不上去啊。”他只问他们一句:“你开会的时候说话吗?”周克认为,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是具有领导素质的一种表现。家长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习惯。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呢?

1、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

培养孩子的分享习惯,对于许多父母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首先要学会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在家里,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苹果、分橘子等,教给他先分给爷爷、奶奶,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在这种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然而,一些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虽然他们也担心孩子会发展成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但在行为上却不会与孩子分享。更有甚者,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一块吃东西,父母却推辞说:“你吃,妈妈不吃!”甚至斥责孩子:“让你吃你就吃,装什么样子?”就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会与人谦让和分享了。

2、让孩子学会分享自己的友情。

如果孩子有“自我中心”的倾向,他或许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讨论有关友情的问题,比如可以设计一些情景,问问孩子,如果是他,他会怎么对待朋友?再问问孩子,他希望朋友怎样对待自己?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启发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友情。

3、让孩子学会分享自己的梦想。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梦想,父母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作为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大胆地表述他的奇思怪想,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让孩子有被认可的乐趣。父母可以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图书给他看,丰富他的梦想,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

4、让孩子学会面对自己的挫折。

如果孩子在学业上有了压力,或者遭遇到了挫折,他往往会垂头丧气,不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人。这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说出他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或者可以建议孩子在他的好朋友面前倾吐自己的烦恼,与别人进行讨论,问问别人的感受。

当孩子真正学会了面对,他就可以提高社会认知能力,提高自己的领导素质,从而增强社会适应性和控制力。

5、不要强迫孩子。

孩子的分享行为必须是一种自觉行为,通过分享来达到体验良好情绪的目的。如果是成人强迫孩子进行分享,孩子体验到的是一种不好的情绪。所以,在孩子不愿意进行分享的时候,父母要及时观察原因,如果是因为物品数量缺乏,或者物品对孩子有特殊的意义,应理解孩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那我真是太高兴了;如果你不愿意,我想是因为这种东西对你太珍贵了。当你有更多的时候,你会很高兴与小朋友分享的,是不是呢?”也有的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自我中心意识的限制,会认为“我为什么要给别人呢?”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理解孩子这种思维限制,通过具体事实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