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交响曲欣赏
3150100000023

第23章 大地之歌(1)

(奥)马勒

创作背景

1907年的冬天,马勒住在奥地利杜布拉赫的一个村庄,这一年的春天,他刚被免去担任了十年之久的维也纳皇家歌剧院总指挥和维也纳交响乐团指挥的职务。面对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他心潮起伏,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落寞和愤慨。现在,他回到故土奥地利从事创作,在故乡的土地上,他的灵感才会汩汩而来。

他的手里拿着一本朋友送给他的书,这是汉斯·贝特格根据法文和英文译本转译的中国唐诗集子——《中国之笛》。一千多年前东方诗人的丰富情感和睿智让他震惊,而李白的几首诗更是引起他思想的共鸣。在李白的诗歌中,他仿佛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孤高自傲而又怀才不遇的人。

读着这些诗歌,马勒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强烈的创作冲动。他选取了七首诗,谱写了一部包括六个乐章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作者称之为《为男高音和女低音(或男中音)独唱和管弦乐队而写的交响曲》。

在此之前,马勒已经创作了八部交响曲,按照顺序,这首《大地之歌》应该被编为第九交响曲,但是马勒认为“第九”是个不祥的数字,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布鲁克纳等人都是写完第九交响曲之后去世的,所以他没有为此曲编号。

此后,他又另写了一部《第九交响曲》。而当他写《第十交响曲》的时候,果然应了他的担心,《第十交响曲》尚未完成,他就去世了。

《大地之歌》是马勒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是他全部作品之冠。

它具有深刻的哲学性构思,虽然整体情绪是悲观的,但又充满对人生的思索、对欢乐的追求,这一切又与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写作技巧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作者风采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童年即显露音乐的天才,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及指挥,十九岁就开始了他的指挥和创作活动。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

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遂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

他就任维也纳皇家歌剧院总指挥和维也纳交响乐团指挥的时候,维也纳人还热衷于庸俗的靡靡之音,是他让他们重新懂得了莫扎特、贝多芬、格鲁克,并使他们能够欣赏瓦格纳的完整的歌剧。他对艺术的追求与执着,引起了仍旧崇尚靡靡之音的维也纳上流社会的不满,加上他的犹太血统,使他受到排挤和打击,最终离开了维也纳,远渡重洋,到美国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

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作品形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音乐,而且,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八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大大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有交响曲《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作品欣赏

马勒看到的唐诗和真正的唐诗应该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他看到的是汉斯·贝特格参照一些英文、德文和法文的译本转译的,但是,至少还保留了一些东方的神韵和唐人的思想,根据德译本,我们知道他看到的是李白、王维、孟浩然和钱起的几首诗。有几首,已经找到了原诗(但尚有争议),有几首,很难判断译本是根据哪首诗译出的。不过,这对一位德国的作曲家来说,已经够了。

乐曲共有六个乐章,已经打破了一般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定式。

第一乐章 《咏人世悲愁的饮酒歌》

第一乐章是根据李白《悲歌行》的诗意创作的。李白的《悲歌行》是一首七言古诗。

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悲来乎,悲来乎。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宝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悲来乎,悲来乎。凤鸟不至河无图,微子去之箕子奴。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悲来乎,悲来乎。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剑是一夫用,书能知姓名。惠施不肯干万乘,卜式未必穷一经。还须黑头取方伯,莫谩白首为儒生。

马勒根据这首诗意,把诗分为三段,每段都用“黑暗主宰生命,黑暗即是死亡”一句结尾。

金樽之中美酒荡漾,

且慢饮,请听我为你吟唱!

悲伤的歌听似灵魂的笑声,

当哀愁升起,灵魂的花园枯萎荒凉,

欢愉和歌声隐退、消失,

黑暗主宰生命,黑暗即是死亡。

桂殿兰宫的主人呀,

你的窖里贮满玉液琼浆!

我的面前摆放瑶琴,

弹拨琴弦,畅饮佳酿——

人间赏心事,琴音伴酒香。

豪爽时分一盏酒,胜过天下做帝王!

黑暗主宰生命,黑暗即是死亡。

天空永远湛蓝,大地永远苍莽,

年年春色,繁花绽放。

而你,血肉之躯,岁月几何长?

大地上走向腐朽的芸芸众生,岂能受享百年的韶光!

放眼望!月明里,坟茔上,蜷伏着鬼魅般的形象;

倾耳听!那孤猿的叫啸刺穿了生命的芬芳!

朋友,时辰已到,高举金樽,

一饮而尽莫彷徨!

黑暗主宰生命,黑暗即是死亡。

本乐章为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音乐以赞美生活开始,以痛苦欲绝告终。在马勒看来,人面对如此美好的大自然,而又面临人的生命短促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现实,所以,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借酒浇愁。

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悲愤激越,由圆号齐奏、加弱音器的小号助奏出呼叫般激动的动机。

然后,男高音独唱主部主题。

这是一段演唱难度很高的乐曲,表达了作者对人世的愤懑和反抗。

第二呈示部基本是第一呈示部的变化重复,由男高音唱第二段歌词。

展开部先由加弱音器的小号与英国管交替奏出引子动机,接着小提琴与单簧管构成充满美的幻想与和对生活渴望之情的二重奏。当男高音再次激昂地歌唱时,抒发了一种对有限生命的怀疑与绝望。

再现部较短。每唱一次“黑暗主宰世界,黑暗即是死亡”时,都移高一个半音,音乐显得暗淡无光,乐曲在高昂但却有些单薄的旋律声响中结束。

第二乐章《秋日的孤独者》

这一乐章根据的是哪一首唐诗,现在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钱起,有人说是张籍,还有人说是张继,但在他们的诗集中,好像都找不到与这一段音乐相近的诗作。现在比较多的意见,是用的钱起的《效古秋夜长》。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

马勒采用的译诗是。

秋天,迷失在湖面蓝雾迷蒙中,草地上覆盖着一层霜白。远远望去,有如画家的彩绘,将翠绿的泥,点缀在娇艳的白花之间。然而花芳早已不复,飒起无情秋风,凛冽遍折娇柔。还可预见的,是水载片片,湖心荷花的凋零。心已疲惫,微灯在一阵闪烁后溶化在暗风中。临别的轻喟,催促着我入眠。吾将投向我钟爱之地,至我心灵宁静的一隅。且让我拾得慰藉,且让我获得憩息。久矣!久矣!孤泪冻我颊,秋寂藏我心。

耀眼的金黄,何时方能一扫我心中的阴霾,温柔地蒸融我冰冷的孤寂泪。

这一乐章也是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诗句描写了秋日的景象,是一首孤独凄凉的情诗。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是小提琴奏出的无穷动式的流动旋律,几乎贯穿全乐章。

在这平淡得甚至有些呆板的背景上,双簧管奏出那“秋日的孤独者”的忧郁暗淡、孤单凄凉的主部主题;接着,单簧管奏出副旋律和之,女中音用缓慢的曲调饱含辛酸地倾吐出心中的惆怅,副部主题由第一圆号独奏。

第二呈示部基本上是第一呈示部的重复,没有出现“秋日的孤独者”的主题,而直接用女中音独唱主题的变化重复句。

短小的展开部,双簧管与歌声交织在一起,辛酸、忧伤的旋律,更加重哀怨与痛苦的情绪。最后,双簧管又吹起那“秋日的孤独者”的主题,乐曲回到充满疲惫、怅惘之情的气氛之中。

第三乐章《咏少年》

这部作品的第三、第四、第五乐章都比较短小。这一乐章从德文译本知道,是采用李白的《瓷亭》诗,但现在的《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诗。诗歌描写的是一群少年,衣冠楚楚地坐在陶瓷的小亭里,欣赏池水倒映的美景,饮酒赋诗。译诗是这样的。

白瓷青亭伫在小池塘上,

翠色拱桥如虎背,弓踞在亭岸之间。

亭阁中有一群好友相聚,

鲜著玉戴,肆酒喧哗,笔颂抑扬。

他们的罗袖高挽,

丝冠挣脱了礼缚,盘上他们的颈领。

池面宁澈如镜,

清晰灼映着池畔亭间的一景一物。

白瓷青亭中的欢腾喧嚣,

也倒映在这水镜之中。

翠色拱桥的倒影如一弯明月,

依偎在涟漪之间。

池面上的倒影亭阁里,

亦是一群相聚的好友。

鲜著玉戴,肆酒喧哗。

(朋友啊!须知你我今朝的欢乐,就如同这池面上的浮光掠影,当日暮西沉,一切终将消逝在黑暗之中。)

这是一首青春的欢快颂歌,在整首交响曲中,是一首美好的插曲。乐曲的引子是长笛、双簧管演奏的流畅跳跃、轻松活泼的五声音阶旋律,表达了古香古色很有特色的中国情调。

接着,男高音轻快潇洒地唱出了以李白诗句为词的清新、喜悦的主题,描写了这一群少年在亭中饮酒赋诗,欣赏美景的情景。

中段在木管与小号顿奏第一主题后,木管以轻快的顿音与之对奏,由男高音唱出了平稳而豪壮的主题。但后面的歌声,尤其是弦乐下行大跳的动机反复,给这种希望蒙上了一层阴影,使之带上虚幻的色彩。

再现部较短,用清新的曲调表明这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第四乐章《咏美女》

此乐章为复三部曲式,原诗是李白的一首《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