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3150000000024

第24章 行姑苏逢幽兰 步瑯琊闻啼鸟——笛(1)

笛是中国最古老、最受欢迎、普及率最高的乐器之一。古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认为笛、箫一类的竹制吹奏乐器,虽然不及人声优美,但又比丝弦一类的乐器好听一些。在距今七千多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几支骨哨,是用禽鸟的胫骨制作的。其中最长的一支横开六孔,与今天的笛子已经很相似,有人认为这就是最早的笛。

笛,又作“篴”。《周礼·春官》有“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的记载。在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有竹篪二支,这是一种与笛很相似的竹管吹奏乐器。《太平御览》引《五经要义》说:“篪以竹为之,六孔,有底。”它的形制和吹奏与笛相似,它和笛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底”,也就是管的尾部是堵塞住了的。也许正因如此,《小雅·何人斯》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诗句。

横吹的笛在西汉初就已经出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有两支竹笛,与今天的竹笛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有人认为其法传自西域,宋陈旸《乐书》卷一三○说:“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张骞)和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北朝乐府民歌有“快马不须鞭,反插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路旁儿”的诗句。

竖吹的笛,即后代的箫,当时也叫作笛,它可能是受羌笛的启发,汉马融《长笛赋》说:“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晋代列和所吹之箫已有六孔,一孔在后,和今天的箫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东汉末的蔡邕,已是吹笛名家,据说他制作的“柯亭笛”是笛之精品。有一年,蔡邕到浙江会稽避难,住在一个名叫柯亭的地方。柯亭的住房用竹竿做椽子,十分别致。一天饭后,蔡邕在屋檐下散步,观赏新居,发现东间第十六根竹椽与众不同,当即把这根竹子换下来,做成笛子,音色果然十分美妙,这支笛子也就被叫作“柯亭笛”。据说此笛后来在东晋时的吹笛高手桓伊手中,他常常用它来演奏。

桓伊是东晋护军将军、永修县侯,是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打败苻坚的功臣。同时,他又是一位大音乐家,尤善吹笛,著名的《梅花三弄》就是他创作的。

唐代是横笛的全盛时期,名手辈出,其演奏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精通音乐的唐明皇,就是吹笛的高手。唐尉迟偓《中朝故事》载:

华清宫汤泉内,天中刻石及芙蓉,闻说至今犹在,屋木亦有全者。春光骊山多飞禽,名阿滥堆,明皇御玉笛,采其声,翻为曲子名焉。左右皆传唱之,播于远近,人竞以笛效吹。故词人张祜诗曰:“红树萧萧阁半开,玉皇曾幸此宫来。至今风俗骊山下,村笛犹吹《阿滥堆》。”

盛唐时,有一个吹笛名手李谟(一作“謩”),号称天下第一。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载:

明皇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诘验之,白云:“某夕窃于天津桥下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他謩也。”明皇异而遣之。

据说后来李谟在越州,月夜与友人泛舟镜湖,月光如水,微风拂浪,轻云朦胧,澄波万顷。大家请李谟演奏一曲,果然精妙无比,同游之人莫不赞叹,只有一位叫独孤生的老人没有赞美他,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同游之人都很不平,李谟心中也不痛快。独孤生老人乃徐徐指出李谟吹奏中的不足和错误,李谟大骇,拜伏不起。大家请老人吹奏一曲。老人遍捡李谟之笛,认为都不合用,勉强选了最好的一支,但是他告诉李谟,当吹到“入破”的时候,笛身会破裂。独孤生老人取笛吹奏,声入云霄,四座震栗。当吹到“入破”的时候,笛管果然爆裂了。第二天,李谟和其他人去拜访独孤生老人,只见舍尚在,而老人已经不知去向了。

唐人诗歌中,也有很多描写笛子的名篇。大诗人李白就写过两首很有名的绝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闻笛》

宋元以后,戏剧和曲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伴奏则逐渐趋于小型化,笛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昆曲、梆子、皮黄、滩黄等声腔剧种中,笛子成为主要的伴奏乐器。

新中国成立以后,笛子的制作和演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半孔技术的成熟和七孔笛、九孔笛、十孔笛等的研制成功解决了竹笛转调的问题,其演奏技法也大大丰富了。

在所有的民族乐器中,笛子恐怕是南北风格最泾渭分明的一种了。首先,形制就不一样。北派笛子较为细短,以G调笛为主,因为主要用作梆子戏的伴奏,所以俗称“梆笛”。它的发音高亢,很适合表现北方民族豪放粗犷的性格;南派笛子则较为粗长,多为D调笛和C调笛,因为多用于昆曲的伴奏,所以俗称“曲笛”。近年来,又研发出比C调笛更为粗长的bB、A、G等低音大调笛,这样的发音低沉柔和,优美抒情,很适合表现细雨蒙蒙、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景色。

南北笛派在演奏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北派笛子演奏较为花哨,吐音、剁音、历音、滑音、花舌等技法使用极多,给人以华丽、活泼、欢快、明朗的感觉;而南派笛子的演奏则相当朴实无华,甚至有“南派无吐”的说法,给人以清新、圆润、优雅、浑厚的感觉。

北派笛子的宗师是冯子存,著名演奏家有刘管乐、王铁锤、刘森等,著名乐曲有《喜相逢》《放风筝》《五梆子》《黄莺亮翅》《挂红灯》《卖菜》《荫中鸟》等。

冯子存是第一个把笛子用作独奏的演奏家。195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摩大会”上,河北代表团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农民,演奏他自己改编自二人台的笛子独奏曲《喜相逢》,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也因此被调入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他就是北派笛子宗师冯子存。

南派笛子的宗师则是陆春龄和赵松庭,著名乐曲有《姑苏行》《小放牛》《妆台秋思》《鹧鸪飞》《幽兰逢春》《三五七》等。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的笛子独奏曲,著名的有《牧民新歌》《扬鞭催马运粮忙》《山村迎亲人》《脚踏水车唱丰收》《秦川抒怀》《小八路勇闯封锁线》《瑯琊神韵》《秋湖夜月》《水乡船歌》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笛子演奏家,如俞逊发、张维良、詹永明、戴亚、唐俊乔、曾格格、蒋国基、王次恒等。

名曲欣赏

喜相逢/冯子存 改编

《喜相逢》是中国北派笛子的代表人物冯子存的代表曲目,是近代第一首笛子独奏曲。

《喜相逢》原是内蒙古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后流传到张家口北部一带,并被山西梆子、二人台作过场牌子吹奏,后来,由冯子存与方曜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

乐曲通过传统的、较夸张的演奏技法,表现了情人久别重逢时的欢乐情景。此曲音乐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全曲共分四段。

第一段,表现情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乐曲一开始,就以剁音、滑音及气息的控制,营造出一种依依惜别的情绪。然后,速度稍快,节奏较自由,在哀伤中又埋下了重逢时喜悦的因素。

第二段,表现久别重逢时的欢乐情绪。开始时曲调优美、轻快,逐渐发展到热烈而欢快。

第三段,表现这对情人愉快、幸福地返回家乡的情景。曲调较活泼,要求吐音清脆。

第四段,表现全家团圆欢聚的喜悦情景。

放风筝/冯子存 改编

《放风筝》是近代笛子最早的两首独奏曲之一,它是北派笛子宗师冯子存根据察哈尔民歌素材改编的。

放风筝是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一项活动,在我国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据说我国南北朝梁朝时期,侯景作乱,梁武帝深陷重围,无法把消息传出去,让部队来救驾。一名部下献策,建议以纸张仿效鹞鹰制成纸鸢,待风起的时候,顺风纵放,就可以把消息送出去了。后来,风筝由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

后来,又有人在纸鸢上加了竹片削成的丝弦,迎风飞舞,发出如筝般的声音,风筝之名由此而来。一说是在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所以称风筝。

《放风筝》是一首欢快的乐曲,表现了少年儿童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到野外放风筝的情景,其中又不乏轻松诙谐与紧张情绪所产生的趣味。

全曲分三段。

第一段,描写孩子们愉快地走向野外。

第二段,描写风筝在空中慢慢升起,孩子们兴高采烈,忽然风弱线软,风筝徐徐下落,情绪也随之紧张起来。经过慢慢地扯线,风也吹起来了,风筝又渐渐升上了高空。这一段是全曲的华彩乐段,尤其是描写风筝落下和升起部分的滑音,非常生动形象。

第三段,孩子们收拾起风筝,快乐地回家去了。

五梆子/冯子存 改编

《五梆子》是北派梆笛的代表曲目之一,由冯子存根据华北地区流行的器乐曲牌《碰梆子》整理加工而成。

《碰梆子》常作为戏曲中的过场音乐,曲调优美明快,通过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对旋律进行润饰,使音乐的发展富有层次和变化,充满向前推进的动力,表现出梆笛演奏艺术的独特风韵。

《五梆子》在结构上采用了民间音乐中最常见的变奏手法,除一般旋律常见的加花手法外,还应用了演奏技巧的变换。乐曲结构短小、手法朴实简练、地方色彩浓郁。

《五梆子》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为七声徵调式。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

第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一开始使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立刻就吸引了听众。第一变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装饰旋律,诙谐风趣。第二变奏速度稍快,用了大量的三吐技巧,使音乐变得轻快跳跃、热情活泼。第三变奏速度更快,旋律热情奔放,又使用花舌和飞指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然后突然停住,再以刚劲有力的尾句结束全曲。

黄莺亮翅/冯子存 改编

《黄莺亮翅》是冯子存根据山西梆子曲牌《大救驾》改编的笛子名曲。黄莺,又叫黄鹂,不仅毛色美丽,而且叫声极为动听,杜甫诗中就有“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句子。乐曲通过对黄莺在清晨的山林中自由飞翔、引吭高歌的描绘,歌颂了自由和平、充满盎然生机的生活。

乐曲共分四段,加上一个尾声。

第一段,晨风习习,旭日东升,大地苏醒了,在薄雾笼罩的树林中,空气格外清新,花儿分外娇艳,一派朝气蓬勃的春天景象。

第二段,黄莺也醒来了,它们梳理着羽毛,在枝头跳来跳去,放声歌唱,优美清脆的歌声在林间回荡。

第三、第四段,黄莺亮翅,飞翔在蔚蓝的天空,它们时而冲向云霄,时而穿梭林间,舞姿优美,鸣声上下,似乎在歌颂着大好的春光,歌颂幸福美满的生活。

尾声,乐曲渐渐慢了,悠扬的笛声舒缓而流畅,黄莺仍在飞翔,仍在歌唱,乐曲在欢乐而悠扬的旋律中结束。

卖菜/刘管乐 曲

《卖菜》是另一位北派笛子宗师刘管乐的代表作之一。

从前有一种卖菜的小贩,挑着一副竹编的担子,上面有各色蔬菜,洗得干干净净,放得整整齐齐,走街串巷,一路叫卖。以前各种小贩都要吆喝,有许多吆喝声非常好听。在宋代,就有一种表演叫“叫声”,就是模仿当时京师卖物者的吆喝声。侯宝林先生的著名相声《改行》中,就模仿过北京小贩卖菜的吆喝。

《卖菜》表现的就是一位卖菜的人,挑着菜担,沿小巷,过短桥,脚步轻快,吆喝声声,引来买菜人的情景。

乐曲一开始,是一个简单音型的多次反复,但由轻到重,仿佛在淡淡的晨雾中,一位卖菜人挑着菜担,由远而近,慢慢走来。接着,花舌、剁音、滑音等技法出现了,似乎听到他愉快的吆喝。买菜的人走过来了,乐曲越来越快,越来越欢快跳跃,买菜的人似乎也聚拢过来,挑菜、买菜。乐曲渐慢,卖菜人挑着菜担,又继续走街串巷去了。

荫中鸟/刘管乐 曲

《荫中鸟》也是刘管乐的代表作之一。作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首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的北方风格的梆笛曲。用竹笛模拟莺啼鸟鸣,展现了绿荫成阵、百鸟争鸣的美丽景象。

音乐中有一种叫描写性的乐曲,即用音乐模拟一些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的音响,比如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唢呐曲《百鸟朝凤》,西方音乐中奥尔特的《钟表店》、艾伦贝格的《森林中的水车》等都是,《荫中鸟》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一开始就是一段类似鸟鸣的引子,然后呈现出快速而活泼的主题。在旋律中巧妙地运用颤音、滑音和顿音技巧,渲染出一幅春意盎然、花香鸟语的春日美景。

第二段是华彩乐段,在固定旋律音型伴奏下,笛子运用复杂的演奏技巧,模拟各种鸟叫声,惟妙惟肖,与唢呐曲《百鸟朝凤》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段再现第一段,但情绪更加欢快热烈,在一片雀鸟争喧的热闹景象中结束全曲。

小放牛/陆春龄等 改编

《小放牛》是南方曲笛的代表性曲目之一,原为昆曲中的《吹腔》曲牌。笛曲《小放牛》有多种不同的版本。

从前,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或骑在牛背上,或躺在柳荫下,或泡在池塘里的牧童吹着横笛,唱着牧歌,悠然自得的景象。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著名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于是,牧童又与酒联系在一起了。《小放牛》所表现的,就是杜牧的诗意。不过,诗中问路的那个饱经沧桑的“行人”,被换成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她大概是去给父亲沽酒,不知道卖酒的地方,就向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的牧童打听。牧童遥指前方告诉她,好酒就在杏花村。乐曲的意境与杜牧的诗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杜牧诗中那种略带凄凉的情调,被儿童天真愉快的情绪代替。笛曲《小放牛》所表现的,就是后一种情绪。

全曲共三段。